送王夕拜移帅庆阳原文
一月天书两紫泥,朝持使节暮征西。关中父老攀旗尾,阃外偏裨望马蹄。
行色1一1欲侵边雪散,威声先压塞云低。
情勤佳客双延辟,令肃强兵倍训齐。
城堡此时归镇静,朝廷自昔重招携。
坐收勋叶光彝鼎。
入拜恩私宠介圭。
文武兼才缘已试,父兄前烈不难跻。
却惭主帅经三易,幕府徘徊守故栖。
诗词问答
问:送王夕拜移帅庆阳的作者是谁?答:强至
问:送王夕拜移帅庆阳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强至的名句有哪些?答:强至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一月
(1).一年的第一月。《书·泰誓序》:“一月戊午,师渡 孟津 。” 孔 传:“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更与诸侯期而共伐 紂 。”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帝王讳名》:“唯 秦始皇 以父 庄襄王 名 楚 ,称 楚 曰 荆 ;其名曰 政 ,自避其嫌,以正月为一月。”
(2).一个月。《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郑玄 笺:“一月之中三有胜。”《汉书·律历志上》:“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及见 武皇帝 试闭 左慈 等,令断穀近一月,而颜色不减,气力自若。”《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捻指之间,在家中早过了一月有餘。”
(3).第一个月。《淮南子·精神训》:“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胅……十月而生。” 唐 陈陶 《种兰》诗:“一月薰手足,两月薰衣裳,三月薰肌骨,四月薰心肠。”
天书
(1) 天上神仙写的书或信(迷信)
对我来说,这本书就跟天书一样难懂
(2) 比喻难认的文字或难懂的文章
这封信字太潦草,像天书似的
(3) 古代帝王的诏书
紫泥
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则用紫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贤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纽……皆以 武都 紫泥封之。”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封紫泥於璽禁,传墨令於银书。”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古印文作白字,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后即以指诏书。 南朝 梁 沉约 《为始兴王让仪同表》:“徒尘翠渥,方降紫泥,以兹上令,用隔下情。”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恩随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蝉蜕,掉头不肯随东封。”
使节
(1) 一国派驻另一国的外交代表;一国派往另一国办事的代表
得任命大使、其他政府使节和领事
(2) 古时指使者所持的符节
关中
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为陕西的农、工业发达,人口集中之地区
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
父老
古时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担任;亦尊称老年人
旗尾
旗帜的尾端。 唐 杜甫 《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旗尾交龙会,楼头燕雀驯。” 唐 刘禹锡 《飞鸢操》:“旗尾飘扬势渐高,箭头砉划声相似。”
阃外
(1).指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晋书·陶侃传》:“閫外多事,千緖万端,罔有遗漏。” 唐 白居易 《近见慕巢尚书诗中屡有叹老思退之意因以长句戏而谕之》:“近见诗中叹白鬚,遥知閫外忆 东都 。” 明 单本 《蕉帕记·闹婚》:“朝中天子三宣,閫外将军一令。”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盈庭昏庸衰谬之臣,既已心灰胆落,失所凭藉,惟依閫外诸将帅以为重。”
(2).指国境之外。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出使之臣,节盛於碧油囊,令启路者双持於马上,天子之命,节制於閫外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齐仲孙来齐高子来盟》:“与其取 鲁 而失天下之心,孰若安 鲁 以昭吾君之令德哉。於是制其閫外之命, 鲁 未有君,我是以定 公子申 之位。”
(3).指外任的将吏。《南宫词纪·八声甘州·咏马嵬事》:“ 唐王 心懊恼,赐 贵妃 刑宪,忍落霜毫,欲传恩赦,怎奈閫外军条。” 明 无名氏 《霞笺记·求美结欢》:“閫外威权深重,军门体统尊严。”
(4).指家庭之外。《孔子家语·本命》:“﹝妇女﹞教令不出於闺门,事在供酒食而已,无閫外之非仪也。”
偏裨
偏将,裨将。将佐的通称。《汉书·冯奉世传》:“典属国 任立 、护军都尉 韩昌 为偏裨,到 陇西 ,分屯三处。” 唐 王维 《陇头吟》:“身经大小百餘战,麾下偏裨万户侯。”《明史·杨一清传》:“尝再帅 关中 ,起偏裨至大将封侯者,累累然不絶。”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平定回部本末》:“ 雅 固书生,未嫻将略,惟听偏裨等出策,令不画一。”
马蹄
马的蹄子
行色
行意。行旅出发前后的情状、气派;犹指行旅
即赐御酒三杯,以壮行色。——《说岳全传》
威声
威名。 晋 陆云 《答兄平原》诗:“紫庭既穆,威声爰振。”《周书·齐炀王宪传》:“ 齐 人夙闻威声,无不惮其勇略。” 唐 元稹 《批刘悟谢上表》:“昔者 李抱真 用之,一举破 朱滔 ,再举蹙 田悦 。训养十万,威声殷然。”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 关 、 张 、 赵云 ,威声素著,故得迎刃而解。”
压塞
平定,消释。《后汉书·循吏传·王涣》:“其冤嫌久讼,歷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羣疑。”
佳客
嘉宾;贵客。 南朝 梁 沉约 《华阳先生登楼不复下赠呈诗》:“衔书必青鸟,佳客信龙鑣。” 唐 杜甫 《宾至》诗:“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 宋 王安石 《石竹花》诗之一:“已向美人衣上绣,更留佳客赋嬋娟。” 清 陈梦雷 《友人问疾》诗:“支离卧病空斋里,佳客来过强作欢。”
训齐
(1).教化、齐一。 唐 裴素 《重修汉未央宫记》:“朕常以古事况今,亦欲顺考古道、训齐天下也。” 唐 吕温 《上族叔齐河南书》:“伏维叔父藴特达之明,哀《雅》《颂》之缺,常欲以 三代 制度,训齐斯文。” 宋 曾巩 《谢中书舍人表》:“方当觉悟邇遐,使徧知於上意;训齐内外,用丕变於羣心。”
(2).训练整治。 唐 陆贽 《论缘边守备事宜状》:“择将吏以抚寧众庶,修纪律以训齐师徒。” 宋 宋庠 《管军加团练刺史制》:“王者崇卫帅兵,分建营府,必咨忠慎,以领训齐。” 元 黄溍 《武略将军海道漕运副万户曹公墓志铭》:“有伟 曹公 ,孔敏具武,出长万夫,训齐行伍。”
城堡
像堡垒的小城;大型设防的建筑或建筑群
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森然布列。——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此时
这时候。《后汉书·刘玄传》:“﹝ 韩夫人 ﹞輒怒曰:‘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 唐 白居易 《琵琶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此时已经四更天光景了。”
镇静
心情安定、平静
尽管人家挑衅,他仍保持镇静
朝廷
君主接受朝见和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以君主为首的中央统治机构或君主的代称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战国策·齐策》
吾恐上负朝廷,下愧吾师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自昔
往昔;从前。《诗·小雅·楚茨》:“自昔何为?我蓺黍稷。” 晋 陆机 《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自昔哲王,先天而顺。” 唐 卢照邻 《五悲·悲今日》:“自昔相逢,把臂谈玄;横雕龙於翠尾,飞縞凤於琼筵。”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爆竹行》:“岁朝爆竹传自昔, 吴 儂正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招携
亦作“ 招擕 ”。 1.招引尚未归心的人。《左传·僖公七年》:“招携以礼,怀远以德。” 杜预 注:“携,离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悦近以怀远,修文以招携。” 宋 苏轼 《邓义叔主客郎中王谔水部郎中制》:“通商惠农,水政为急,而招携柔远,宾客之事亦重矣。”
(2).安抚,招安。《魏书·安丰王猛传》:“频经师旅,人物凋弊, 延明 招携新故,人悉安业,百姓咸附。”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玉太尉书》:“凡诸部曲,竝使招携,投赴戎行,前后云集。”《周书·长孙俭传》:“因序 梁国 丧乱,朝廷招擕之意。”《隋书·宇文化及传》:“乃东北趣 聊城 ,将招携 海曲 诸贼。”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招携户口,检责漏田。”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初遇贼,击败之。随广发牌諭招携逆党。”
(3).招邀偕行。 南朝 宋 谢惠连 《捣衣》诗:“美人戒裳服,端饰相招携。”《北齐书·文襄帝纪》:“至于才名之士……每山园游燕,必见招擕。” 宋 林逋 《寄题历阳马仲文水轩》诗:“红烛酒醒多聚会,粉笺诗敌几招携。” 清 唐孙华 《同宋药洲太史登滕王阁》诗:“ 阎公 宾客今寂寞,幸有胜友能招携。”
坐收
(1).因连坐而收监入狱。《史记·孝文本纪》:“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衡山王 赐 , 淮南王 弟也,当坐收,有司请逮捕 衡山王 。”
(2).谓轻易而获。《资治通鉴·宋武帝永初三年》:“待其强臣争权,变难必起,然后命将出师,可以兵不疲劳,坐收 淮北 也。” 宋 陆游 《射的山观梅》诗:“坐收国土无双价,独立 东皇太一 前。” 胡汉民 《<民报>之六大主义》:“此进率者,非地主毫末之功,而独坐收其利,是又不啻驱社会之人而悉为之僕也。”
叶光
即 叶光纪 。《隋书·音乐志中》:“ 叶光 是纪岁穷,微阳潜兆方融。”参见“ 叶光纪 ”。
彝鼎
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罍等礼器。《礼记·祭统》:“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 郑玄 注:“彝,尊也。” 宋 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閭里之荣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每穫一书,即校勘整集籤题。得画书彝鼎,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八章六:“其风格的壮遒古雅,大类绿锈重重的三代的彝鼎,令人一见便油然生崇敬心。”
拜恩
拜谢恩赐。《北史·王晞传》:“ 晞 言於王曰:‘受爵天朝,拜恩私第,自古以为干纪。’” 明 高攀龙 《薛文清公传》:“先生正色曰:‘安有受官公朝,而拜恩私门邪?’”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总裁永乐大典》:“上赐宴赏,拜恩者百四十七人。”
介圭
亦作“ 介珪 ”。大圭。圭,上尖下方的一种玉。《书·顾命》:“太保承介圭。” 孔 传:“大圭尺二寸,天子守之。”《诗·大雅·崧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郑玄 笺:“圭长尺二寸谓之介。非诸侯之圭。”《后汉书·张衡传》:“服袞而朝,介圭作瑞。” 唐 皎然 《赠李中丞洪》诗:“地裂大将封,家传介珪瑞。” 宋 王安石 《贺庆州杜待制启》:“ 韩侯 献功,即介圭而入覲。”
文武
(1).文德与武功;文治与武事。《诗·周颂·雝》:“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郑玄 笺:“又徧使天下之人有才知以文德武功为之君故。”《吕氏春秋·不广》:“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史记·循吏列传论》:“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2).特指武事、军事。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臣僚之中,素有才识,可赐 孙 吴 之书,使知文武之方。”
(3).文才和武略。《诗·小雅·六月》:“文武吉 甫 ,万邦为宪。” 朱熹 集传:“非文无以附众,非武无以威敌,能文能武,则万邦以之为法矣。”《汉书·朱云传》:“ 平陵 朱云 ,兼资文武。” 唐 韩愈 《举马摠自代状》:“前件官文武兼资,宽猛得所。”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
(4).文臣和武将,文武官员。《南史·宋纪上·武帝》:“謁 汉 长陵 ,大会文武於 未央殿 。” 五代 牛希济 《奉诏赋蜀主降唐》诗:“满城文武欲朝天,不觉邻师犯塞烟。”《水浒传》第九三回:“众文武见杀了四个大臣,都要来捉 李逵 。”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的酒量吓着了一朝文武。”
(5).犹言温猛。指文火和武火。 宋 陶穀 《清异录·药》:“火须文武、紧慢得中。”参见“ 文武火 ”。
(6). 周文王 与 周武王 。《诗·大雅·江汉》:“ 文 武 受命, 召公 维翰。” 郑玄 笺:“昔 文王 、 武王 受命, 召康公 为之楨榦之臣以正天下。”《礼记·中庸》:“ 仲尼 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 宋 苏轼 《石鼓》诗:“勋劳至大不矜伐, 文 武 未远犹忠厚。” 清 方苞 《<周官析疑>序》:“即按其文辞,舍《易》《春秋》, 文 、 武 、 周 、 召 以前之诗书,无与之并者矣。”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幼学》:“张而不弛, 文 武 不能也。”
兼才
见“ 兼材 ”。
父兄
(1) 父亲与兄长。
兼仗父兄之烈。——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泛指家中长辈,或用作偏义复词,指兄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前烈
(1) 前人的功业
公刘克笃前烈。——《书·武臣》
(2) 前贤
易名之典,请遵前烈。——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主帅
最高将帅;主要将领
三易
(1).《连山》、《归藏》、《周易》的合称。《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相传《连山》、《归藏》为 夏 、 商 之《易》,书已失传。参阅 清 皮锡瑞 《经学通论·论<连山><归藏>》。
(2).三种容易之事。“三易”所指,随文而异。《韩非子·用人》:“君人者释三易之数而行……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沉隐侯 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
(3).三次变换。 宋 苏轼 《东坡志林·李氏子再生说冥间事》:“吾坐用檀越钱物,已三易毛矣。” 清 黄钧宰 《金壶七墨·木工》:“今 程氏 园三易主人矣,破栋頽垣,不可以居。”
幕府
(1) 旧时将帅办公的地方,后也泛指衙署
(2) 日本明治以前执掌全国政权的军阀
徘徊
(1)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犹豫不决
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追者益近。——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危险常顾
经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故栖
原来栖息之处。比喻旧职或家乡。《后汉书·张衡传》:“已垂翅而还故栖,盍亦调其机而銛诸?” 李贤 注:“垂翅故栖,谓再为史官也。” 唐 孟郊 《鵶路溪行呈陆中丞》诗:“瘦马恋旧林,覉禽思故栖。” 宋 曾巩 《齐州谢到任表》:“方指期於满岁,将垂翼於故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