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掖闻莺柬湛甘泉年丈原文
参差宫树织流黄,左个晨开清听长。
睍睆友声来紫殿,绵蛮春语叶青阳。
解调玉琯依仙仗,巧啭金铺引太常。
更逐鹓行琼佩入,赓谐天曲和明良。
诗词问答
问:左掖闻莺柬湛甘泉年丈的作者是谁?答:宋景
问:左掖闻莺柬湛甘泉年丈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左掖闻莺柬湛甘泉年丈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御选明诗卷七十八
参考注释
参差
(1) 不齐
参差荇菜。——《诗·周南·关睢》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早晚相差
参差了三两年
(3) 差池;失误
没半点儿参差
译意参差
(4) 马虎
不敢参差
(5) 关系不融洽
人人不睦,个个参差
宫树
帝王宫苑中的树木。 唐 王维 《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小苑接侯家,飞甍暎宫树。”《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香烟靄靄旋为盖,宫树蒙蒙自变春。” 宋 刘秉 《戊申年七夕》诗:“红蕖烂漫碧池香,罗綺三千 侍 汉皇。阿母暂来成底事? 茂陵 宫树已苍苍。” 元 虞集 《正月十一日朝回即事》诗:“宫树春阴合,霓旌拂曙来。”
流黄
(1).褐黄色。《文选·江淹<别赋>》:“慙幽闺之琴瑟,晦高臺之流黄。” 李善 注引《环济要略》:“间色有五:紺、红、縹、紫、流黄也。”《西京杂记》卷二:“ 会稽 岁时献竹簟供御,世号为流黄簟。” 宋 高似孙 《纬略》卷七:“ 潁子颜 曰……中央土,土色黄,黄加黑为流黄,流黄为中央之间色。”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凡地球以上,人种五,其色黄、白、黑、赤、流黄。”
(2).褐黄色的物品。特指绢。《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大妇织綺罗,中妇织流黄。”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掳掠》:“[丑]手执流黄。[浄]你会织作,一发从我罢。” 清 周宸藻 《浪淘沙》词:“玉梭和泪织流黄,蹙得远山眉又浅,怕整残妆。”
(3).玉名。《淮南子·本经训》:“甘露下,竹实满,流黄出而朱草生。” 高诱 注:“流黄,玉也。”
(4).香名。《太平御览》卷九八二引 三国 吴 康泰 《吴时外国传》:“流黄香出 都昆国 ,在 扶南 南三千餘里。”
(5).即硫黄。《文选·张衡<南都赋>》:“赭堊流黄。” 李善 注引《本草经》:“石流黄生 东海 牧阳山 谷中。” 前蜀 贯休 《送僧归日本》诗:“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
左个
左边的偏室。《仪礼·乡射礼》:“左个之西北三步东面设荐俎。”《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左个。” 郑玄 注:“青阳左个,大寝东堂北偏。” 王引之 《经义述闻·通说上》:“案 郑 训个为偏,则其字当与介同。”《吕氏春秋·孟夏纪》:“天子居明堂左个。” 高诱 注:“明堂,南乡堂;左个,东头室。”《新唐书·陈子昂传》:“朝三公、九卿、大夫于青阳左个。”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用元望韵遣兴见寄》:“时维青阳初,天子在左个。”
左个。 唐 杨炯 《酅国公墓志铭》:“金绳玉匣,日观登封;左箇西偏,明堂布政。”
清听
(1).谓耳聪善听。《后汉书·申屠蟠传》:“ 玉 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表旌庐墓,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若夫聆繁会之响而顾问於庸工,非 延州 之清听也。”
(2).请人听取的敬词。 晋 陆机 《吴趋行》:“四坐并清听,听我歌《吴趋》。”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所谓乘可为之时,以竭愚夫之千虑,用以仰赞高深,非欲徒撰空言以瀆清听。” 邹韬奋 《萍踪寄语二集·弁言》:“倘有所得,当再就‘萍踪’所到,写些‘寄语’出来,以扰好友们的清听。”
(3).谓清越入耳。 唐 孟浩然 《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诗:“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睍睆
形容鸟色美好或鸟声清和圆转貌。《诗·邶风·凯风》:“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毛 传:“睍睆,好貌。” 朱熹 集传:“睍睆,清和圆转之意。” 余冠英 注:“睍睆,黄鸟鸣声。又作‘间关’。” 闽 徐夤 《宫莺》诗:“睍睆只宜陪阁凤,间关多是问宫娃。” 宋 梅尧臣 《寄题杨敏叔虢州吏隐亭》诗:“花草发琐细,禽鸟啼睍睆。”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宴会》:“东风帘幙轻翻,柳外啼鶯声睍睆。” 清 秋瑾 《偶有所感用鱼玄机步光威裒三女子韵》:“小院佇闻鶯睍睆,旧巢留待燕呢喃。”
友声
朋友的声音。亦指朋友。《诗·小雅·伐木》:“嚶其鸣矣,求其友声。” 宋 王安石 《示德逢》诗:“有鸣仓庚,岂曰不时?求其友声,頡之頏之。嗟我怀人,何日忘之。” 清 赵翼 《题三寿图》诗:“娱老求友声,岂如家庭内。”
紫殿
帝王宫殿。《三辅黄图·汉宫》:“ 武帝 又起紫殿,雕文刻鏤黼黻,以玉饰之。” 南朝 齐 谢朓 《直中书省诗》:“紫殿肃阴阴,彤庭赫弘敞。” 唐 杜甫 《赠蜀僧闾邱师兄》诗:“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 明 梁辰鱼 《浣沙记·谋吴》:“捧霞觴愿期万年欢聚,筵开紫殿千秋树。”
绵蛮
亦作“緜蛮”。
青阳
(1).指春天。《尸子·仁意》:“春为青阳,夏为朱明。”《汉书·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唐 潘孟阳 《元日和布泽》诗:“青阳初应律,苍玉正临轩。” 明 何景明 《发京邑》诗之三:“青阳蔼废墟,春气感鸣禽。” 郭沫若 《叹逝》诗:“可是恨冬日要别离?可是恨青阳久不至?”
(2).明堂名。明堂有五室,位于左面东方的叫青阳,为帝王祭祀、布政之所。《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年》:“己未, 魏 主宗祀 显祖 於明堂以配上帝,遂登灵臺以观云物,降居青阳左个,布政事。” 胡三省 注引 郑氏 曰:“青阳左个,大寝东堂北偏。”
(3).犹清扬,谓眉目清秀。《韩诗外传》卷一:“ 孔子 曰:‘夫《诗》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青阳宛兮。’” 汉 应瑒 《神女赋》:“腾玄眸而睋青阳,离朱脣而耀双辅。”
(4).指青春年少的面容。 唐 李贺 《赠陈商》诗:“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姚文燮 注:“苦节自矢,虽春姿亦为之枯槁也。”
(5).古代春天郊祀歌名。《史记·乐书》:“常有流星经於词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自 西陵 《青阳》之乐,皆取之於竹。”《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明堂乐歌十》:“《青阳》奏,发《朱明》。”
(6).传说中 黄帝 二十五子之一,与 夷鼓 同为 己 姓。《国语·晋语四》:“ 黄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 青阳 与 夷鼓 ,皆为 己 姓。” 韦昭 注:“ 青阳 , 金天氏 帝 少皞 。”
(7).地名。在今 安徽省 青阳县 。 汉 为 泾县 地。 唐 置 青阳县 ,以其地在 青山 之阳而得名。 明 清 属 安徽 池州府 。 唐 韩翃 《赠别韦兵曹归池州》诗:“ 楚 竹 青阳 路, 吴 江 赤马 船。” 宋 张孝祥 《水龙吟·望九华山作》词:“竹舆晓入 青阳 ,细风凉月天如洗。”
解调
(1) 从已调制的无线电信号中提取信息
(2) 使离开调谐状态
玉琯
见“ 玉管 ”。
仙仗
亦作“僊仗”。1.神仙的仪仗。 前蜀 韦庄 《尹喜宅》诗:“紫气已随僊仗去,白云空向帝乡消。”僊,一本作“ 仙 ”。《云笈七籤》卷 * :“龙轩鹤骑,仙仗森列,驻於空界。”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知君旧籍隶虚皇,列近侍班行,謫来尘土离仙仗。”
(2).指皇帝的仪仗。 唐 岑参 《奉和中书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金闕晓鐘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清 洪昇 《长生殿·定情》:“瑶阶小立,春生天语,香縈仙仗,玉露冷沾裳。”
金铺
(1).金饰铺首。《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鐘音。” 李善 注:“金铺,以金为铺首也。” 吕延济 注:“金铺,扉上有金花,花中作钮鐶以贯锁。” 唐 李贺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九月》:“月缀金铺光脉脉,凉苑虚庭空澹白。” 叶葱奇 注:“金铺,指门环下面的铜片。《增韵》:‘所以啣环者,作鱼蛇之形,以铜为之,故曰金铺。’” 清 钱谦益 《冬夜观剧歌》:“金铺着霜月上楹,高堂綺席陈 吴 羹。”
(2).门户之美称。 唐 包佶 《朝拜元陵》:“宫前石马对中峯,云里金铺闭几重。” 前蜀 魏承班 《木兰花》词:“闭宝匣,掩金铺,倚屏拖袖愁如醉。” 宋 苏轼 《春贴子词·皇太后阁三》:“朝罢金铺掩,人闲宝瑟尘。”
(3).华美的铺榻。 后蜀 欧阳炯 《浣溪纱》词:“酒阑重得叙欢娱,凤屏鸳枕宿金铺。” 宋 朱敦儒 《定风波·樵歌》词:“閒倚金铺书闷字,尤殢,为谁憔悴减心情。”
(4).指浴池中美好铺设。 唐 白居易 《题庐山山下汤泉》诗:“ 驪山 温水因何事?流入金铺玉甃中。”
太常
官名,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
献之太常。——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鹓行
指朝官的行列。《梁书·张缅传》:“殿中郎缺。 高祖 谓 徐勉 曰:‘此曹旧用文学,且居鵷行之首,宜详择其人。’”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诗:“凤闕分班立,鵷行竦剑趋。” 清 唐孙华 《寿陆次公别驾》诗之二:“朝衫久卸别鵷行,陆展犹然髩未苍。”
琼佩
亦作“ 琼珮 ”。玉制的佩饰。《楚辞·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晋 陆机 《日出东南隅行》:“金雀垂藻翘,琼珮结瑶璠。” 唐 韦应物 《鼋头山神女歌》:“阴深灵气静凝美,的砾龙綃杂琼珮。” 清 黄鷟来 《冯公泽先生招看红梅漫成长句》:“又疑帝子列华宴,霞裾琼珮光参错。”
见“ 琼佩 ”。
明良
谓贤明的君主和忠良的臣子。语本《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考黜》:“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明良上下,企及国理。” 宋 沉括 《贺枢密吕侍郎启》:“明良协契,远邇均欢。” 清 唐甄 《潜书·任相》:“始有明良之美,而终为 桀 紂 之暴,君臣之际,反覆如是,可不为寒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