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刘侯精神秋隼紧,高论悬河倾不尽。至尊动卮色嗟谔,权幸切齿畏謇謇。
致君未觉贾谊疏,济时尚嫌马周窘。
三年博士向见治,万卷蟠胸一何敏。
欻然大起故乡思,自请题舆佐旟隼。
笑指江城欲载驰,轻弃斑列谁能挽。
羡君去骑日骎骎,顾我朝行犹蠢蠢。
语离宁惮十觞连,惜别不知双泪陨。
赠言见意乏珠玉,作诗饯行少铅粉。
从今数日待君归,握手修门未为晚。
诗词问答
问:《古风一首奉送淳叟太博通守豫章》的作者是谁?答:喻良能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喻良能的名句有哪些?答:喻良能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精神
(1) 指意识、思维、神志等
精神为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复旧。——《聊斋志异·促织》
(3) 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
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饱满
(5) 活跃;有生气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挠之精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高论
敬辞,见解独到不同凡响的议论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悬河
(1) 河床比两岸地势高的河流
(2) 瀑布
(3) 比喻说话或文笔流畅
口若悬河
不尽
(1)
不完全
不尽合理
(2)
没有尽头;不完
感恩不尽
至尊
(1).最尊贵,最崇高。《荀子·正论》:“天子者埶位至尊,无敌於天下。” 汉 班固 《 * 通·号》:“或称天子,或称帝王何?以为接上称天子者,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称帝王者,明位号天下至尊之称,以号令臣下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君父至尊,在三罔极。”
(2).至高无上的地位。多指君、后之位。 汉 贾谊 《过秦论上》:“及至 始皇 ,奋六世之餘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 周 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汉书·路温舒传》:“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统。”《东观汉记·明德马皇后传》:“有司奏立 长秋宫 ,以率八妾。上未有所言,皇太后曰:‘ 马贵人 德冠后宫。’遂登至尊。”
(3).用为皇帝的代称。《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今遣使者承至尊之命,送蛮夷之贾。” 唐 杜甫 《石笋行》:“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一》:“近年财空虚,大吏告民穷,而至尊忧帑匱。”
权幸
见“ 权倖 ”。
亦作“ 权幸 ”。指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后汉书·陈球传》:“在朝清忠,权倖惮之。”《旧唐书·李景俭传》:“附权幸以亏节,通姦党之阴谋。”《清史稿·高宗纪论》:“惟耄期倦勤,蔽於权倖,上累日月之明,为之叹息焉。”
切齿
上下牙齿紧紧地咬住,表示极端愤怒
切齿付心。——《战国策·燕策》
摧肝切齿。——《广东军务记》
切齿怒斥负心郎
謇謇
(1).忠贞;正直。《楚辞·离骚》:“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王逸 注:“謇謇,忠贞貌也。”《旧唐书·儒学传下·郭山恽》:“遂能志在匡时,潜申规讽,謇謇之诚弥切,諤諤之操逾明。” 刘师培 《文说》:“‘謇謇’表忠藎之忱,‘翼翼’示雍和之度。”
(2).直言貌。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 龚遂 亦数直諫,陈祸福,号泣謇謇无已。” 唐 张说 《祭崔侍郎文》:“謇謇公庭,申申私宴。” 清 龚自珍 《哭郑八丈》诗:“乡音譁謇謇,破帽惻吾吾。”
(3).正直之言。《后汉书·鲁丕传》:“陛下既广纳謇謇以开四聪,无令芻蕘以言得罪。”
致君
谓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之主。《墨子·亲士》:“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致君 尧 舜 上,再使风俗淳。” 宋 岳珂 《桯史·王荆公》:“ 荆公 自以为遭遇不世出之主,展尽底藴,欲成致君之业。”
济时
犹济世,救时。《国语·周语中》:“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旧唐书·隐逸传序》:“退无肥遁之贞,进乏济时之具。”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经世手,济时英, 玉堂 金马 岂难登。” 周咏 《感怀》诗之三:“举目 新亭 挥掬泪,刦餘谁是济时才?”
博士
(1) 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之,稍有不同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博通古今的人
(3) 学位名。学位的最高一级
文学博士
医学博士
(4) 古代对茶坊伙计、手工艺者的尊称,犹后世称人为师傅
茶博士
酒博士
蟠胸
(1).满腹。 明 杨慎 《邓川杨少参两依庄》诗:“空餘蟠胸济世策,日对隣叟谈桑麻。”
(2).指广阔的心胸。 姚椿 《题杜陆两家诗集》诗:“朝廷尚多难,生理困愁疾;万象入蟠胸,隻字歌中律。”
一何
何其,多么
使君一何愚。——《乐府诗集·陌上桑》
一何怒。——唐·杜甫《石壕吏》
妇啼一何苦。
欻然
亦作“歘然”。忽然。《庄子·庚桑楚》“出无本,入无窍” 晋 郭象 注:“欻然自生,非有本。欻然自死,非有根。”《北史·吐谷浑传》:“即令从骑拥马令回,数百步,欻然悲鸣,突走而西。” 宋 陆游 《为题青城山上清宫壁》诗:“金骨换緑髓,欻然松杪飞。”《明史·方伎传·周汉卿》:“ 华州 陈明远 瞽十年, 汉卿 视之,曰:‘可鍼也。’为翻睛刮翳,歘然辨五色。”
故乡
家乡,自己出生的地方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题舆
东汉 周景 任 豫州 刺史时,尝辟 陈蕃 (字 仲举 )为别驾。 蕃 辞不就。 景 题别驾舆曰:“ 陈仲举 座也。”不复更辟。 蕃 惶惧,起视职。事见《太平御览》卷二六三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后遂用作典故,以“题舆”谓景仰贤达,望其出仕。 唐 杨炯 《从甥梁錡墓志铭》:“ 桓温 之徵 谢奕 ,暂为司马之官; 周景 之礼 陈蕃 ,仍降题舆之命。” 唐 杜甫 《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名参 汉 望苑,职述 景 题舆。” 宋 司马光 《送王彦臣同年通判亳州》诗:“圣主怜耆旧,题舆得吏师。”
江城
临江之城市、城郭。 唐 崔湜 《襄阳早秋寄岑侍郎》诗:“江城秋气早,旭旦坐南闈。” 元 黄庚 《西州即事》诗:“一雨洗空碧,江城独倚楼。” 明 王錂 《春芜记·候约》:“只听得江城吹角,疎鐘下翠微。” 清 黄景仁 《舟中再迭前韵》:“江城雁带边声苦,泽国秋蒸海气腥。”
载驰
《诗·b07b风》篇名。春秋时卫国被异族袭破首都,人民颠沛流亡,国君之妹许穆公夫人打算回国赴难,因受许人阻挠,作下此诗。诗中表达了对故国覆亡的忧急,并向大国发出求救呼吁,是较早出现的爱国主义诗篇。骎骎
(1) 马跑得很快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诗·小雅·四牡》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三国魏·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2) 又如:骎骎(马快跑的样子)
(3) 迅疾
然后由欧洲新文明进而复我三皇五帝旧文明,骎骎进于大同之世矣。——《老残游记》
朝行
朝列。 唐 韩愈 《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又知 李侯 竟不顾,方冬独入崔嵬藏。我今进退几时决,十年蠢蠢随朝行。”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诛韩本末》:“后惧事泄,於是令 次山 於朝行中择能任事者。”《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且 仪 身预朝行,职居馆阁,任事省府,使有大罪,虽加诛斩,自有宪章。”参见“ 朝列 ”。
蠢蠢
形容愚笨的样子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龚自珍《病梅馆记》
惜别
舍不得离别
惜别之情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赠言
临别给朋友留下的忠告或鼓励的话
临别赠言
见意
(1).表达意思。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託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於后。”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 齐侯 献捷之类是也。”
(2).表示心意。《西游记》第九九回:“ 三藏 俱不敢辞,略略见意。”
珠玉
(1) 珠和玉;泛指珠宝
(2) 比喻妙语或美好的诗文
(3) 比喻丰姿俊秀的人;亦喻俊杰,英才
饯行
设酒送行。 唐 杨炯 《<送并州旻上人诗>序》:“ 鸡山 法众,饯行於 素滻 之滨; 麟阁 良朋,祖送於 青门 之外。”《老残游记》第二回:“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晚设酒饯行。” 夏衍 《秋瑾传》第一幕:“真的要去留学,也得给此地的几个朋友们知道,拣个日子,我给您饯行,好吗?”
铅粉
(1).无机化合物,白色粉末,有毒,溶于酸类,不溶于水。也称铅白。古代妇女用来搽脸。《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二》:“易却紈綺裳,洗却铅粉妆。” 唐 薛能 《吴姬》诗之九:“冠剪黄綃帔紫罗,薄施铅粉画青娥。”《红楼梦》第四二回:“铅粉十四匣,胭脂十二帖。”
(2).用作画画的颜料。 元 王思廉 《寿阳梅妆图》诗:“画史不知亡国恨,犹将铅粉记前朝。”
(3).借指美丽容貌、青春年华。 唐 李白 《代美人愁镜》诗之一:“红颜老昨日,白髮多去年。铅粉坐相误,照来空凄然。” 清 曹寅 《题画梅花》诗:“垂老自伤铅粉误,几生修到玉梅花。”
(4).喻指雪。 唐 刘禹锡 《终南秋雪》诗:“雾散琼枝出,日斜铅粉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千山连骇铺铅粉,万木依稀拥素袍。”
从今
从现在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 宋 郭应祥 《玉楼春》词:“从今对酒与当歌,空惹离情千万绪。”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今经懺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杜鹏程 《延安人》:“从今向后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处长,是什么模样?”
握手
通常用于会见或告别时,两人右手相握或相握后两手上下轻轻摇动,以表示友谊、热情、良好祝愿,或慰问,或仅系一种礼节
修门
本来是楚国郢都的城门,见于《楚辞》,借指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的城门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