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飞语初腾触细文,廷中交构更纷纭。纲条既甚秋荼密,枉直何由束矢分。
御史皆称素长者,府徒半识故将军。
却怜比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诗词问答
问:《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元丰戊午夏予尹京治陈》的作者是谁?答:苏颂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苏颂的名句有哪些?答:苏颂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飞语
(1).民间流传的话。《鹖冠子·武灵王》:“寡人闻飞语流传曰: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
(2).犹流言。《汉书·灌夫传》:“乃有飞语为恶言闻上,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 渭城 。”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无根而至也。”《新唐书·杨嗣复传》:“ 德裕 曰:‘飞语难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仇大娘》:“久之, 廉 之阴谋与外之飞语, 邵 渐闻之。”
交构
(1).亦作“ * ”。阴阳交合。《后汉书·周举传》:“二仪交构,乃生万物。” 唐 李白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造化合元符, * 腾精魄。”
(2).亦作“ * ”。指 * 。《参同契》卷下:“观夫雌雄 * 之时,刚柔相交而不可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躬庵 於 燕都 曾见一篋,中藏乌思藏欢喜佛像二躯,作男女交构状。” 郭沫若 《黑猫》:“ * 过后自然男的便成为女的人,女的便成为男的人。”
(3).亦作“ 交搆 ”、“ 交遘 ”。互相构陷。《后汉书·陈蕃传》:“而今左右羣竖,恶伤党类,妄相交搆,致此刑谴。” 汉 王粲 《为荆州与袁尚书》:“初闻 郭公则 、 辛仲治 通内外之言,造交遘之隙,使士民不协,姦衅并作。”《宋书·氐胡传》:“顷来公私纷紜, 华 戎 交构,皆此之由。”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家庭交搆,未有不归於两伤者。”
(4).亦作“ 交搆 ”、“ 交遘 ”。勾结。《后汉书·陈蕃传》:“中常侍 曹节 、 王甫 等与共交搆,諂事太后。”《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近 汉 之世, 燕 盖 交遘,有 上官 之变。”《新唐书·王重荣传》:“﹝ 张存敬 ﹞即劾 珂 交构 克用 ,为方镇生事,不可赦。” 宋 范仲淹 《奏陕西河北次守等策》:“今西北二方,復相交搆,夹困中国。”
(5).亦作“ 交搆 ”、“ 交遘 ”。离间;播弄是非。《后汉书·左雄传》:“后阿母遂以交遘失爵。” 宋 司马光 《上两宫疏》:“於是离间人君臣,交构人父子,使上下相疾,内外相疑。” 明 张居正 《答司马曹傅川》:“叵柰中遭憸人,交搆其间,使之致疑於我,又波及于丈。” 清 任泰学 《质疑》:“为君父者高下在心,勿令宵小窥伺,致启谗人交搆之衅也。”
纷纭
(1)
(2) 众多而杂乱
众说纷纭
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众多的样子,引申为罗唆,找麻烦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纲条
《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后以“纲条”指法纪。 唐 柳宗元 《祭李中丞文》:“振其纲条,端我甸服,黠吏屏气,贪官窒慾。”《旧唐书·王翃传》:“居宪司,虽不能举振纲条,然以谨重知名。” 宋 苏舜钦 《投匦疏》:“臣敢谓陛下之詔,体则正矣,而纲条未至。”
秋荼
(1).荼至秋而繁茂,因以喻繁多。 汉 桓宽 《盐铁论·刑德》:“昔 秦 法繁於秋荼,而网密於凝脂。”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诗:“威容尊大树,刑法避秋荼。”
(2).指繁多的刑罚。《旧唐书·儒学传上·敬播》:“必期反兹春令,踵彼秋荼,创次骨於道德之辰,建深文於措刑之日,臣将以为不可。”
枉直
曲与直。比喻是非、好坏。《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至宫发省,理其枉直。”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 于公 聪达,明於听断,小大以情,不失枉直。” 宋 苏辙 《四论熙河边事札子》:“今若不问枉直所在,兴忿恚之师,为必取之计,则 关 陕 兵祸,渐不可知。” 章炳麟 《菌说》:“若专以是非枉直相角,则天下皆恶直丑正者矣。”
何由
亦作“ 何繇 ”。1.从何处,从什么途径。《楚辞·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僕虽嚚顽,愿从足下。虽然,何由而自达哉!” 唐 王昌龄 《送韦十二兵曹》诗:“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晋 张华 有鸚鵡,每出还,輒説僮僕好恶。一日,寂无言; 华 问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鲁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濑修竹茂林》诗:“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宋书·沉庆之传》:“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成?” 明 刘基 《次韵和脱因宗道感兴》诗之三:“路远无羽翼,何由得飞还?”《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稍加责罚,此辈就到家主面前轻事重报,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着意防范,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有云 太仓 王宫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无损。然与《玉版》对观,无少差,信为《玉版》未损时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剥漶?或造物忌之邪?”
束矢
一束箭。数量说法不一。《诗·鲁颂·泮水》:“角弓其觩,束矢其搜。” 朱熹 集传:“五十矢为束,或曰百矢也。”《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於朝,然后听之。” 郑玄 注:“古者一弓百矢,束矢,其百个与?”《国语·齐语》:“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韦昭 注:“十二矢为束。” 清 钱谦益 《陆孟凫墓志铭》:“赎鍰自束矢已上,署字輒泚笔不下。”参见“ 束矢钧金 ”。
御史
(1) 官名。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指主管纠察的官吏
御史前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
顾召赵御史。
御史诣学宫。—— 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
御史齐康。
长者
(1) 年纪大、辈份高的人
伤长者之意。——《战国策·燕策》
为长者折枝。——《孟子·梁惠王上》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唐· 杜甫《兵车行》
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指有德行的人
忠厚长者
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君为长者。——《战国策·魏策》
(3) 显贵的人
将军
(1)
(2)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
(3) 将国际象棋中的“王”暴露在对方棋子前,以致如果不是“王”被马上保护起来(如在其间放上另一棋子),则下一步便可能被对方吃掉
(4) 比喻给人出难题,使人感到难办
他当众将了我一军,要我表演舞蹈
比户
(1).家家户户。《魏书·李安世传》:“无私之泽,乃播均於兆庶;如阜如山,可月积於比户矣。” 五代 李中 《献乔侍郎》诗:“九霄恩復降,比户意皆忻。”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祇为着苍黔凋敝,水旱频仍,比户嗟呀。”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一章:“试游于都会,入於閭井,听乡謡,比户可忧焉:老妇隆冬无被,乃典衣而疗子孙之疾;老翁白首无裤,乃力作而偿子孙之负。”
(2).形容人多而普遍。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樾泉近体》:“何以效 苏 陆 者比户,谈 王 李 者塞途也?”
(3).一户挨着一户。 清 唐甄 《潜书·远谏》:“比户延烧,必罪失火之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邻里乡党,比户而居。”
吴兴
(1).指 元 代书画家 赵孟頫 。 赵 为 吴兴 人,故称。 明 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跋赵子昂书<过秦论>》:“ 吴兴 此书学《黄庭内景经》,时年三十八岁。”
(2).郡名。 三国 吴宝鼎 元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 乌程县 (今 浙江 吴兴县 南)。
(3).县名。属 浙江省 ,位于 苕溪 下游,滨临 太湖 。
诟辱
辱骂。《新唐书·宦者传下·杨复恭》:“ 瓌 闻,怒甚,至禁中见 復恭 詬辱之,遂居中任事。”《明史·杨言传》:“ 邦奇 心怀怨望,文饰奸言,詬辱大臣,荧惑圣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邢子仪》:“夫固无赖,晨夕登门詬辱之。”
通宵
通夜;整个夜晚
玩个通宵
不忍
(1).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穀梁传·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
(2).不忍耐;不忍受。《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 阮士瑀 伤於虺,不忍其痛,数嗅其疮。” 宋 苏轼 《休兵久矣而国用日困策》:“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
(3).不收敛。《楚辞·离骚》:“ 浇 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高论 尧 、 舜 之道,不忍 桀 、 紂 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
(4).不能忍受;不愿意。《孟子·离娄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记·亷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三国志平话》卷上:“﹝妻子﹞到於庵门,见学究疾病,不忍见之,用手掩口鼻,斜身与学究饭吃。”
(5).舍不得。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予初閲时,不忍释卷。”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 香山 诗﹞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愜,得一篇輒爱一篇,几於不忍释手。” 郭小川 《木瓜树的风波》诗:“此刻呀,他还不忍和同志们告别。”
诗文赏析
【原题】:
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元丰戊午夏予尹京治陈氏狱言者以为推劾不尽诏移大理而理官推迹陈氏姻党干求府政纵出重辟事下御史推求己未岁予自濠梁赴台讯鞫卒不涉干求之迹而大理反有傅致之状虽蒙辩正听命久之不得出邑邑不已作诗十篇记一时事非欲传之他人但以示子侄辈使知仕宦之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