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江邻几景德寺避暑原文
垤蚁不应雨,鸣鸢不生风。郁气若甑炊,初阳如火红。
裸肤汗交流,腯体膏将熔。
龙头费挹酌,犊鼻强遮蒙。
常畏俗物来,去避青莲宫。
广堂铺琉璃,高檐荫梧桐。
廊壁画地狱,狱具镬锯舂。
铁城何焰焰,铁床亦彤彤。
谁知炮烙死活间,传自西域黄面翁。
正类人世苦此热,声利役使亡西东。
京师贵赁几椽舍,穷煎相似聒欲聋。
屋头朝爨作饮食,枕底夕艾驱蚊虫。
宜尔近巷江夫子,赋诗特压尘土中。
诗词问答
问:和江邻几景德寺避暑的作者是谁?答:梅尧臣
问:和江邻几景德寺避暑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梅尧臣的名句有哪些?答:梅尧臣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不应
(1).不响应;不应和。《墨子·旗帜》:“当应鼓而不应,不当应而应鼓,主者斩。”《荀子·正论》:“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
(2).不回答;不答应。《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去 齐 ,宿於 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儘夫人问当,夫人説话,不应一句。”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陈霞仙》:“女力劝之纳簉室,生终不应,曰:‘百岁欢娱,能有几何,岂可使他人间之哉!’”
(3).不符合;不应验。《韩非子·存韩》:“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於前,乃就吏诛不晚也。”《淮南子·原道训》:“风兴云蒸,事无不应。”
(1).不应该。 宋 苏轼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此篇兼怀子由》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千载难消亡国恨,不应此地着 鴟夷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仙人不应若是。”
(2).不须。 宋 王安石 《酬宋廷评请序解经诗》:“训释虽工君尚少,不应急务世人传。” 宋 苏轼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 西州 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宋 周文璞 《赠赵子野歌》:“书来不应寄他物,只要秋林一双笛。”
(3).不是。 宋 黄庭坚 《王立之诗报梅花已落尽次韵戏答》:“定是 沉郎 作诗好,不应春能生许愁。” 宋 陈师道 《十五夜月》诗:“不应明白髮,似欲劝人归。” 宋 陆游 《九月晦日》诗:“自是老来多感慨,不应萧瑟为秋风。”
(4).不曾;未尝。 唐 韩翃 《送客之江宁》诗:“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 徐州 见柳花。” 宋 晁补之 《洞仙歌·咏菊》词:“不应夸絶艳,曾妬春华,因甚东君意不到?” 宋 辛弃疾 《新荷叶·再和赵德庄韵》:“细数从前,不应诗酒皆非。”
(5).不知;不顾。 宋 陈师道 《河上》诗:“还家慰儿女,归路不应长。” 宋 谢薖 《定风波·七夕莫莫堂席上呈陈虚中》词:“寂寞江天正云雾,回顾,不应中有少微星。” 宋 周紫芝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词:“只愁飞詔下青冥,不应霜塞远,横槊看诗成。”
(6).古代法律名词。谓非有意犯罪。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四折:“失误了官身,本该扣厅责打四十,问你一个不应罪名。”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怎么把我也问个不应。”《水浒传》第三回:“原告人保领回家,邻佑杖断有失救应。房主人并下处邻舍止得个不应。”
鸣鸢
(1).在旌旗上画张口状的鸱,遇风揭举,用以警众。《礼记·曲礼上》:“前有尘埃,则载鸣鳶。” 孔颖达 疏:“鳶,今时鴟也。鴟鸣则风生,风生则尘埃起;前有尘埃起,则画鴟於旌首而载之,众见咸知以为备也。”《后汉书·马融传》:“六驌騻之玄龙,建雄虹之旌夏,揭鸣鳶之脩橦。” 李贤 注:“鳶,鴟也,音缘。鸣则风动,故画之於旌旗以候埃尘也。”后因借指狂风大作。 清 李渔 《奈何天·攒羊》:“休怕风寒雪冷,雪夜鸣鳶,不是仗寒威,怎操全胜。”
(2).鹞鹰。 汉 刘桢 《射鸢》诗:“鸣鳶弄双翼,飘飘薄青云。”
生风
(1) 刮风
(2) 挑起事端
无故生风
郁气
心中没有发泄出的怨恨,憋气
初阳
(1).古谓冬至一阳始生,因以冬至至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为初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2).指初春。 唐太宗 《正日临朝》诗:“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参阅《史记·天官书》。
(3).朝阳,晨辉。 唐 温庭筠 《正见寺晓别生公》诗:“初阳到古寺,宿鸟起寒林。” 宋 周邦彦 《苏幕遮》词:“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朱自清 《匆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4).喻盛世。 清 龚自珍 《最录汉旧仪》:“ 宏 事 世祖 作《汉旧仪》,犹 叔孙通 之遇 高祖 也。 应劭 事 献帝 ,亦作《汉官礼仪》,书既成,而代 汉 者起,无所用之。高材识掌故,一丁初阳,一丁蒙氾,幸不幸何如哉!”
火红
(1) 火焰般的颜色;常指火焰的鲜红色
火红的太阳
(2) 火色
火红的晚霞
裸肤
犹言赤身露体。
交流
彼此间把自己有的提供给对方;相互沟通
国际文化交流
龙头
(1) 江湖上称帮会的头领
(2) 管道上放出液体的活门
(3) 自行车的车把
(4) 泥石流又叫龙扒。它的前端习惯上叫龙头
挹酌
汲取。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岂肯詰屈其支体,俯仰其容仪,挹酌於其所不喜。”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四:“昔有僧诵经庵中,患於乏水,适有虎跑足涌泉,觱沸徐清,挹酌无竭。”
犊鼻
(1).见“ 犊鼻褌 ”。
(2).针灸穴位名。位于髌骨韧带内外侧各一横指凹陷处。
遮蒙
见“ 遮蒙 ”。
亦作“ 遮幪 ”。覆盖;蒙住。 宋 梅尧臣 《日蚀》诗:“ 仝 死于今百餘载,日月几度遭遮蒙。” 元 王晔 《桃花女》第三折:“坐车儿倒背我这身奇,手帕儿遮幪了我面皮。”
俗物
(1).对世俗庸人的鄙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嵇 、 阮 、 山 、 刘 在竹林酣饮, 王戎 后往。 步兵 曰:‘俗物已復来败人意!’”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涣之》:“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沙汀 《困兽记》四:“便是现在,她也并不满意他的,认为他只是一个穿着漂亮、毫无教养的俗物。”
(2).不高雅的物品。 宋 苏轼 《与徐得之书》之八:“ 得之 晚得子,闻之喜慰可知。不敢以俗物为贺,所用石砚一枚送上,须是学书时矣。”《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但今日是你为妇之始,用这些俗物,非礼也。”
(3).通俗的东西。《红楼梦》第五十回:“众人都道:‘也要做些浅近的俗物才是。’ 湘云 想了一想,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絳唇”,却真是个俗物,你们猜猜。’”
青莲宫
即青莲宇。 宋 梅尧臣 《和江邻几景德寺避暑》:“常畏俗物来,去避青莲宫。”参见“ 青莲宇 ”。
琉璃
巴利语 veluriya或梵文俗语verulia的译音。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常见的有绿色和金黄色两种,多加在粘土的外层,烧制成缸、盆、砖瓦等。亦指琉璃灯座
一盏琉璃
梧桐
一种落叶乔木,长柄叶呈掌状分裂,开黄绿色单性花。木材质轻而坚韧,可制乐器等。种子可食,亦可榨油
左右种梧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壁画
绘在墙面上的画
地狱
(1) 某些宗教的说法,指人死后灵魂在地下受折磨的地方,跟“天堂”相对
(2)
(3) 比喻受苦受难的地方
(4) 黑暗、喧闹、混乱和坏人无法无天的地方
狱具
(1).谓罪案已定。 宋 秦观 《王定国注<论语>序》:“ 元丰 二年, 眉阳 苏公 用御史言,文涉谤訕属吏,狱具,天子薄其罪,责为 黄州 团练副使。”《明史·刑法志三》:“刑部侍郎 沉应文 署尚书事,合院寺之长,以书抵太监 陈矩 ,请宽 学程 罪。然后会审,狱具,署名同奏。”
(2).刑具。《元史·刑法志二》:“诸狱具,枷长五尺以上,六尺以下,阔一尺四寸以上,一尺六寸以下,死罪重二十五斤,徒流二十斤,杖罪一十五斤,皆以乾木为之,长阔轻重各刻誌其上。”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沉练川 璧 为 建安 令,御史按所部,入境甫十里,停舟欲拷掠人,索狱具不得。”
铁城
(1).指地狱。佛教传说中认为阿鼻地狱之城由铁铸成。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沉冥地狱门》:“此洲地下八大地狱,最下阿鼻,四万由旬。铁城四周,表里火彻。” 明 徐渭 《清凉寺云是梁武台城》:“坏榜几更金刹字,饥魂应烂铁城围。”
(2).指 遂城 。今 河北省 徐水县 遂城 。 宋 为 广信军 治所。 杨延昭 守此, 辽 军攻围百战不能下,因有“铁遂城”之称。简称 铁城 。 清 孙枝蔚 《赠安肃梁明府木天》诗:“《禹贡》兼 尧 命, 铜门 并 铁城 。”自注:“ 宋 景德 元年甲辰,以 梁门 为 安肃军 , 武遂 为 广信军 。谓之‘铜梁门’,‘铁遂城’。”
焰焰
亦作“燄燄”。1.火苗初起貌。《书·洛诰》:“无若火始燄燄,厥攸灼叙,弗其絶。”《孔子家语·观周》:“焰焰不灭,炎炎若何!” 宋 司马光 《上庞副枢论贝州事宜书》:“夫炎炎不絶,焰焰奈何!当事之微,治之易耳;时至不为,祸如发机。” 明 方孝孺 《过宁陵县学》诗:“滔滔未有艾,燄燄安所从?”
(2).火焰炽烈貌。 北周 庾信 《灯赋》:“辉煇朱烬,焰焰红荣。” 唐 元稹 《董逃行》:“ 董 逃 董 逃 董卓 逃,揩鏗戈甲声劳嘈。剜剜深脐脂焰焰,人皆数叹曰:尔独不忆年年取我身上膏。”《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吓杀员外,慌忙走来时,只见焰焰地烧着。”
(3).明亮貌;鲜明貌。 唐 杨炯 《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明星燄燄,不临 太丘 之前;暮雨沉沉,不散 巫山 之曲。” 唐 王毂 《苦热行》:“ 祝融 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宋 范仲淹 《览秀亭》诗:“焰焰众卉明,袞袞新泉流。” 宋 叶适 《奉赋成都新园咏归堂》之一:“沃沃葵莧畦,焰焰棠杏坞。” 宋 朱弁 《炕寝三十韵》:“飞飞涌玄云,燄燄积红玉。”
(4).炎热貌。 唐 杨巨源 《夏日苦热同长孙主簿过仁寿寺纳凉》诗:“爀爀沸泉壑,燄燄燋砂石。” 宋 梅尧臣 《和江邻几景德寺避暑》:“铁城何燄燄,铁牀亦彤彤。”
(5).形容气势盛貌。 金 元好问 《登封令薛侯去思颂》:“羣小焰焰,如棼丝,如沸糜,殆若不復能措手者。” 金 元好问 《赠修端卿张去华韩君杰三人》诗之六:“异时三客俱焰焰,人伦东国吾无慙。”
铁床
(1).烧红的铁板床。古代亦用作刑具。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铁牀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羔羊挥泪》:“ 程皓 以铁床熁肉,肥膏见火,则油燄淋漓。” 唐 拾得 《诗》之二六:“纵不入鑊汤,亦须卧铁牀。” 清 黄遵宪 《南汉修慧寺千佛塔歌》:“离宫深处即地狱,铁牀汤鑊穷烹煎。” 钱仲联 笺注引旧注:“《南汉春秋》: 中宗 既谋 殤帝 自立……设鑊汤、铁牀、刳剔等刑,号曰生地狱。”
(2).铁制的睡床。如:这间集体宿舍共有四张铁床。
彤彤
通红貌。 唐 戎昱 《下第留辞顾侍郎》诗:“綺陌彤彤花照尘,王门侯邸尽朱轮。” 杨朔 《黄河之水天上来》:“那股火的洪流闪亮闪亮,映得每个炼钢手浑身上下红彤彤的。”
炮烙
原作“炮格”,古时的一种酷刑。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烫死
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死活
(1) 无论如何;不管怎么说
哥哥劝了他一天,他死活不答应
(2) 死亡或生存
考察队出了事,现在还不知死活
西域
汉代以后对今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及中亚细亚等地区的总称
西域书,泛指有关佛教的著作
黄面翁
犹言黄面老禅。 宋 梅尧臣 《和江邻几景德寺避暑》:“谁知炮烙死活间,传自西域黄面翁。”
正类
泛指正直的人。《明史·华允诚传》:“甚至庇同乡,则逆党公然保举,而白简反为罪案;排正类,则讲官借题逼逐,而荐剡遂作爰书。”
人世
整个人类社会;人类世界
降生人世
非人世所堪。——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声利
犹名利。 南朝 宋 鲍照 《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唐 韩愈 《送区册序》:“与之翳嘉林,坐石磯,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諲》:“ 諲 , 永嘉 人,初隐 少室 下,闭门修肄,志甚勤苦,不及声利。” 清 薛福成 《送吴南屏游庐山序》:“ 巴陵 吴南屏 先生以邃学鸿文,遗外声利,家居有年。”
役使
(1) 使用
役使牲口
(2) 强迫使用;使唤;驱使
役使奴婢
西东
(1).西方和东方。 汉 焦赣 《易林·随之兑》:“两心不同,或欲西东。明论终始,莫适所从。” 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古塔认西东。”
(2).用为偏义复词,指西方。 唐 聂夷中 《题贾氏林泉》诗:“只虑迷所归,池上日西东。”
(3).泛指四方,无定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怵,为利所诱怵也;迫,迫贫贱,东西趋利也。” 唐 孟郊 《过分水岭》诗:“十步九举轡,迴环失西东。” 宋 范成大 《钓池口阻风》诗:“回风打船失西东,柁痴櫓弱无适从。”
(4).指酒杯。 宋 赵长卿 《朝中措》词:“此去定膺先宠,且须满醉西东。”
(5).犹东西。泛指什物。 宋 张元干 《诉衷情》词:“儿时初未识方红,学语问西东。”
京师
帝王的都城
自京师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元济诣京师。——《资治通鉴·唐纪》
赴举京师。——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自京师乘风雪。——清· 姚鼐《登泰山记》
相似
相类;相像
相似三角形
豕与亥相似。——《吕氏春秋·慎行论》
屋头
(1).房屋之上。 唐 杜荀鹤 《怀庐岳书斋》诗:“煮茶窗底水,採药屋头山。” 宋 范成大 《枫桥》诗:“朱门白壁枕弯流,桃李无言满屋头。”
(2).谓上厕所。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俗命如厕为屋头,称 并州 人咸凿土为室,厕在所居之上故也。一説, 北齐 文宣帝 怒其 魏郡 丞 崔叔宝 ,以溷汁沃头,后人或食或避亲长,不能正言溷,因影为沃头焉。”
饮食
(1) 饭菜
含热量低的饮食
(2) 吃喝
蚊虫
〈方〉∶蚊子
夫子
(1) 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2) 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3) 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后汉书·列女传》
(4) 称呼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5) 孔门的学生对孔子的称呼
赋诗
吟诗;写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唐 王维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诗:“纱帽乌皮几,閒居懒赋诗。”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生长在 北平 的书香门第,下棋,赋诗,作画,很自然地在他的生活里占了很多的时间。”
土中
(1).四方的中心地区。《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孔 传:“言王今来居 洛邑 ,继天为治,躬自服行教化於地势正中。” 孙星衍 疏:“土中谓王城于天下为中也。”《汉书·礼乐志》:“ 世祖 受命中兴,拨乱反正,改定京师于土中。” 颜师古 注:“谓都 洛阳 。” 晋 潘岳 《西征赋》:“考土中于斯邑,成建都而营筑。”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夫九州之地, 洛阳 为土中,风雨之所交也。” 清 钱谦益 《河南河南府知府郭中宁授中宪大夫制》:“ 河南 故称土中,乃作 雒 。”
(2).地下。《晋书·庾亮传》:“ 亮 将葬, 何充 会之,叹曰:‘埋玉树於土中,使人情何能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