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黄忠文公·其一原文
自从朱邸翊元良,圣学磨砻日就将。
嗜饱岂容登鼎俎,剪桐争肯戏圭璋。
经筵犹有八图在,御座俄惊一鉴亡。
恤典隆名虽宠渥,何如大政细平章。
诗词问答
问:挽黄忠文公·其一的作者是谁?答:家诚之
问:挽黄忠文公·其一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挽黄忠文公·其一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家诚之的名句有哪些?答:家诚之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参考注释
自从
介词,表示过去的某段时间的起点
自从去年秋天到现在
朱邸
汉 诸侯王第宅,以朱红漆门,故称朱邸。后泛指贵官府第。《文选·谢朓<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唯待青江可望,候归艎於春渚;朱邸方开,效蓬心於秋实。” 李善 注引《史记》:“诸侯朝天子,於天子之所立舍曰邸,诸侯朱户,故曰朱邸。”《世说新语·言语》“君自见其朱门” 刘孝标 注引《高逸沙门传》:“司徒 会稽王 ……与法师结殷勤之欢,师虽升履丹墀,出入朱邸,泯然旷达,不异蓬宇也。”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之十:“初从 云梦 开朱邸,更取 金陵 作小山。”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九:“一骑传牋朱邸晚,临风递与縞衣人。”
元良
(1).大善,至德。《书·太甲下》:“一人元良,万邦以贞。” 孔 传:“天子有大善,则天下得其正。”《书·泰誓中》:“剥丧元良,贼虐諫辅。” 蔡沉 集传:“元良, 微子 也;諫辅, 比干 也。”《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四》:“剥丧元良,凌辱神主。” 清 黄遵宪 《三哀诗·哀唐韨臣明经》:“今当 尧 舜 朝,益宜简元良。” * 《挽陈毅同志》诗:“久被病魔折,元良竟丧生。”
(2).太子的代称。《礼记·文王世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世子之谓也。” 南朝 梁 沉约 《立太子恩诏》:“元良之寄,有国莫先,自昔哲后,降及近代,莫不立储树嫡,守器承祧。”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一:“ 太宗 以元良未立,虽意在 真宗 ,尚欲遍知诸子。”《清史稿·世祖纪二》:“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 玄燁 , 佟氏 所生,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
圣学
指 孔子 之学。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 康熙 朝,以 朱子 昌明圣学,有益斯文,命礼臣升躋神位於十哲之次。” 梁启超 《日本横滨中国大同学校缘起》:“北肇强学於京师,南开圣学於 桂海 。”
磨砻
亦作“ 磨礲 ”。亦作“磨垄”。1.磨石。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下》:“ 枚乘 有之:磨礱不见其损,有时而尽。” 唐 黄滔 《书怀寄友人》诗:“此生如孤灯,素心挑易尽,不及如顽石,非与磨礱近。” 清 钱谦益 《保砚斋记》:“以磨礲比德焉,以介石比贞焉。”参见“ 磨礱砥礪 ”。
(2).磨治。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一夜天生神木一双,大二十围,长五十寻,阳为文梓,阴为楩柟,巧工施校,制以规绳,雕治圆转,刻削磨礱。”《太平广记》卷三九八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 赵州 石桥甚工,磨壠密致,如削焉。”一本作“ 磨礲 ”。 宋 黄庭坚 《谢王仲至惠洮州砺石黄玉印材》诗:“磨礲顽钝印此心,佳人持赠意坚密。”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沧溟见梦》:“ 愚山 适将往南山购石,见墓道间有石仆地,磨礱如新,遂刻己文。” 郭沫若 《赠朝鲜同志》诗:“江山锦绣三千里,寳剑磨礱十万横。”
(3).磨练;切磋。 唐 刘禹锡 《酬湖州崔郎中见寄》诗:“磨礱老益智,吟咏閒弥精。” 宋 陆游 《示友》诗:“学问更当穷广大,友朋谁与共磨礱。”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先君日以师道磨礲学者,昼夜辨析,谆谆不懈。”
(4).折磨。 明 陆采 《明珠记·别母》:“薄命合遭逢,自古佳人,偏受磨礱。”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奇逢旧侣》:“数载飘零似转蓬,为恩情多少磨礱。”
就将
谓每日有所成就,每月有所进步。语出《诗·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元 耶律楚材 《读唐史有感》诗:“圣德躋朝夕,仁心本就将。”
鼎俎
(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周礼·天官·内饔》:“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 郑玄 注:“取於鑊以实鼎,取於鼎以实俎。实鼎曰脀,实俎曰载。”《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籩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
(2).泛称割烹的用具。《韩非子·难言》:“上古有 汤 至圣也, 伊尹 至智也;夫至智説至圣,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 汤 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唐 杜甫 《冬狩行》:“有鸟名鸜鵒,力不能高飞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必探求珍异,罗於鼎俎之前,竞新其味。”
(3).割烹。《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周书·晋荡公护传》:“有 李安 者,本以鼎俎得宠於 护 ,稍被升擢,位至膳部下大夫。” 宋 叶适 《治势上》:“虽然,鸟高飞於重云之上,鱼深游於潜渊之下,而皆不免有鼎俎之忧。”
剪桐
《吕氏春秋·重言》:“ 成王 与 唐叔虞 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 唐叔虞 曰:‘余以此封女。’ 叔虞 喜,以告 周公 。 周公 以请曰:‘天子其封 虞 邪?’ 成王 曰:‘余一人与 虞 戏也。’ 周公 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於是遂封 叔虞 于 晋 。”后因以“剪桐”为分封的典实。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剪桐疏爵,分茅建社。” 唐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剪桐光宠锡,题剑美贞坚。”
争肯
犹怎肯。 唐 曹唐 《病马》诗之三:“一朝千里心犹在,争肯潜忘餗饲恩?” 宋 周邦彦 《蝶恋花》词:“若遣郎身如蝶羽。芳时争肯抛人去?”
圭璋
(1).两种贵重的玉制礼器。《礼记·礼器》:“圭璋特。” 孔颖达 疏:“‘圭璋特’者,‘圭璋’,玉中之贵也;‘特’谓不用他物媲之也。诸侯朝王以圭,朝后执璋,表德特达不加物也。”《淮南子·缪称训》:“锦绣登庙,贵文也;圭璋在前,尚质也。” 清 袁枚 《新齐谐·滑伯》:“ 滑伯 之神,时时出现。圭璋衮冕而出者,官必陞迁;深衣便服而出者,官多不祥。”
(2).比喻高尚的品德。语本《诗·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 郑玄 笺:“王有贤臣,与之以礼义相切瑳,体貌则顒顒然敬顺,志气则卬卬然高朗,如玉之圭璋也。” 晋 陶潜 《赠长沙公》诗:“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陶澍 注:“怀有圭璋之洁。” 宋 苏轼 《答曾学士启》:“而况圭璋之质,近生阀閲之家,固宜首应寤寐之求,於以助成肃雍之化。” 王闿运 《瞿学士妻吴氏墓志铭》:“未贵而章,圭璋特美。”
(3).比喻朝廷有用的人才。 宋 王安石 《赠尚书吏部侍郎句公墓志铭》:“温温 句公 ,有美有相,不衒不求,卒为圭璋。”
经筵
汉 唐 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宋 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宋 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元 、 明 、 清 三代沿袭此制,而 明 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清 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二:“ 神宗皇帝 御经筵,时方讲《周官》。”《元史·吴澄传》:“ 泰定 元年,初开经筵,首命 澄 与平章政事 张珪 、国子祭酒 邓文原 为讲官。”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经筵面奏》:“我朝经筵日讲,非徒辩析经史,为观美也;谓当旁及时务,以匡不逮。”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 康熙 十年二月,肇举经筵大典於 保和殿 ,以 孝感 熊文端公 为讲官,知经筵事。”
御座
见“ 御坐 ”。
恤典
朝廷对去世官吏分别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饗、追封、赠谥、树碑、立坊、建祠、恤赏、恤荫等的典例。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六:“ 京 以 子由 长厚,必不肯发其变役法事,而疑其诸郎,故恤典独厚也。”《明史·贺世贤传》:“ 世贤 既殁,或疑其叛降,恤典故不及。”
帝王对臣属规定的丧葬善后礼式。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 崔纵 之櫬 金 人付臣护之而来,谨置之 临安府 城内 妙行寺 ,乞赐检举,特与卹典,访其亲而官助葬之。” 明 张煌言 《李陵论》:“设令 汉武 闻 陵 之败,临轩而叹,侧席而思,为之恤其母,抚其孥,或误传 陵 已死事,更为招魂以祭,卹典以赠之, 陵 虽犬豕,当必悔恨自裁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文简公补谥》:“因与 理密亲王 酬倡,为上所怒,故以他故罢官,没无卹典。”
隆名
盛名。《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是以内恕之君乐继絶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国。”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颜光禄》:“或负鼎割烹,扬隆名於长世;或屠羊鼓刀,陵高志於浮云。”
宠渥
皇帝的宠爱与恩泽。《周书·儒林传·沉重》:“祗承宠渥,不忘恋本,深足嘉尚。” 唐 刘禹锡 《谢男师损等官表》:“宠渥非常,授任不次。” 明 姚牧良 《精忠记·辞母》:“沐天恩,承宠渥,食天禄,万载名标。”
何如
(1) 如何,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
诚好恶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与其强攻,何如智取
大政
(1).国家政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吾子为 鲁 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匡赞》:“ 张説 独排 太平 之党……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世,全地皆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议。”
(2).犹善政。《国语·晋语八》:“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 韦昭 注:“大政,美大之政。”
平章
(1).评处;商酌。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宜追定八使,纠举非法,更选忠清,平章赏罚。”《隋书·何稠传》:“上因揽太子颈谓曰:‘ 何稠 用心,我付以后事,动静当共平章。’”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求谏》:“詔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諫官随入,预闻政事。” 宋 刘克庄 《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词:“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我为君平章已确,即教小娘子从君返魂,好否?”
(2).品评。 唐 刘禹锡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之十五:“追逐同游伴,平章贵价车。” 宋 辛弃疾 《江神子·和人韵》词:“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春赏》:“凭栏争赏,细与平章。” 清 黄遵宪 《度辽将军歌》:“将军归来犹善饭,平章古玉图鼎鐘。”
(3).古代官名。 唐 代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因官高权重,不常设置,选任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简称“同平章事”,同参国事。 唐睿宗 时又有平章军国重事之称。 宋 因之,专由年高望重的大臣担任,位在宰相之上。 金 元 有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 元 代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则为地方高级长官。简称平章。 明 初仍沿袭,不久废。
辨别彰明。《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北周 庾信 《为晋阳公进玉律秤尺斗升表》:“伏见勑旨,刊正音律,平章历象。”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道上》:“斯足以扬搉诚伪,平章黑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