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五同会图和匏庵济之原文
剑佩联翩向玉闺,东吴人物应文奎。
侍朝并立螭头下,退直同归凤阙西。
诸老耆英真不忝,菲才疏拙愧难齐。
太平遭际须歌颂,上国风花共品题。
诗词问答
问:题五同会图和匏庵济之的作者是谁?答:吴洪
问:题五同会图和匏庵济之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题五同会图和匏庵济之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吴洪的名句有哪些?答:吴洪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出处:御选明诗卷七十六
参考注释
剑佩
亦作“ 剑珮 ”。宝剑和垂佩。 南朝 宋 鲍照 《代蒿里行》:“虚容遗剑佩,实貌戢衣巾。” 隋 王通 《中说·周公》:“衣裳襜如,剑珮鏘如,皆所以防其躁也。”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宋 苏辙 《次韵子瞻感旧》诗:“久从江海游,苦此剑珮长。”
见“ 剑佩 ”。
联翩
鸟飞翔时的一种姿态。比喻断续而迅疾
一夜春风,细雨联翩
玉闺
闺房的美称。 唐 李昂 《赋戚夫人楚舞歌》:“玉闺门里通归梦,银烛迎来在战塲。” 唐 李縠 《醉中袭美先月中归》诗:“ 休文 虽即逃琼液, 阿鶩 还须掩玉闺。”
吴人
见“ 吴儿 ”。
侍朝
侍立朝堂。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四:“ 荆公 、 禹玉 熙寧 中同在相府。一日同侍朝,忽有风自 荆公 襦领而上,直缘其鬚。上顾之,笑公不自知也。”
并立
同时存在
头下
(1).犹名下。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今来前项人户,从初径於市易差出勾当人等头下赊欠。”
(2). 辽 金 两代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所俘掠的人户,归其各自奴役,称“头下”。亦指由此种人户所建立的特置州县。《辽史·地理志一》:“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贾之家,征税各归头下;唯酒税课纳 上京 盐铁司。”《元代白话碑集录·1240年济源十方大紫微宫圣旨碑》:“兼不以是何头下官员人等,无得骚扰。” 蔡美彪 注:“‘头下’或写作‘投下’,但非蒙古语的译音。 辽 金 两代均有此制。”参阅《辽史·地理志一》。
退直
亦作“ 退值 ”。当值完毕。多指退朝。 清 吴伟业 《赠寇白门》诗之五:“曾见通侯退直迟,县官今日选蛾眉。”《天雨花》第十七回:“且説众官齐退直,御史回归私宅门。”《老残游记》第八回:“家父前日退值回来,告诉我们説,今天有位远客来此。”
同归
有同样的结局或目的
凤阙
(1). 汉 代宫阙名。《史记·孝武本纪》:“其东则 凤闕 ,高二十餘丈。” 司马贞 索隐引《三辅故事》:“北有圜闕,高二十丈,上有铜凤皇,故曰 凤闕 也。”《汉书·东方朔传》:“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 建章 ,左 凤闕 ,右 神明 ,号称千门万户。” 颜师古 注:“ 凤闕 ,闕名。”《艺文类聚》卷六二引 晋 潘岳 《关中记》:“ 建章宫 圆闕,临北道,凤在上,故曰 凤闕 也。”
(2).皇宫、朝廷。 晋 王嘉 《拾遗记·魏》:“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闕望崔嵬。” 唐 杨炯 《从军行》:“牙璋辞凤闕,铁骑遶龙城。” 清 陈维崧 《南柯子·蝶庵花下送苏生仲补游京师》词:“挟瑟龙池上,鸣鞭凤闕前。”
耆英
高年硕德者之称。 唐 司空图 《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宾筵备礼,耆英尽缀於词林;将略求材,剑戟自森於武库。” 宋 辛弃疾 《江神子·和李能伯韵呈赵晋臣》词:“看长生,奉严宸;且把风流、水北画耆英。” 明 方孝孺 《休日奉陪蜀府诸公宴集》诗:“羣公尽耆英,过从殊恨晚。”
不忝
不辱;不愧。《孔丛子·执节》:“不忝前人,不泯祖业,岂徒一家之赐哉?” 唐 黄滔 《华岩寺开山始祖碑铭》:“有徒三十人,皆肃肃可观,不忝师门。” 清 林昌彝 《亭槛词三章》之一:“高爵厚禄居不忝,腰悬金印称公侯。”
菲才
亦作“ 菲材 ”。浅薄的才能。多用作自谦之词。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梦兆》:“余以菲才谬登政府,虽不久,秩一品。”《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只恐小弟菲材,不堪胜任。”《红楼梦》第九三回:“弟因菲材获谴,自分万死难偿。”
疏拙
亦作“疎拙”。1.粗疏笨拙;粗略拙劣。《韩非子·难四》:“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 唐 成玄英 《<庄子>序》:“依 子玄 所注三十篇,輒为疏解,总三十卷。虽復词情疏拙,亦颇有心跡指归。” 金 王若虚 《文辨一》:“ 迁 文虽奇,疎拙亦多,不必皆可取也。” 王统照 《<短篇小说选集>序言》:“对社会生活的经历与认识的浮浅,思想的薄弱,想像力的欠缺,文词的疏拙,在这里不必一一具述。”
(2).懒散笨拙。 唐 罗隐 《寄许融》诗:“多病仍疏拙,唯君与我同。” 宋 苏舜钦 《维舟野步呈子履》诗:“古人负才业,未必为世用;吾儕性疎拙,摈弃安足痛。” 明 刘基 《谢恩表》:“臣 基 一介愚庸,生长南裔,疎拙无似。”
太平
社会安定
安于太平之乐。——宋· 苏轼《教战守》
遭际
(1) 境遇;经历
平生遭际令人感伤
(2) 遭遇时机,指受到达官贵人的提拔、赏识
遭际御前
歌颂
(1) 歌咏、颂扬
歌颂好人好事
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松树的风格》
(2) 以歌曲或诵唱来颂扬或赞颂
歌颂劳模
国风
(1).《诗经》的一部分。大抵是 周 初至 春秋 间各诸侯国的民间诗歌。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也称为“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多体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对统治阶级的罪恶有所揭露,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但也不尽是民间作品。
(2).国家的风俗。《史记·殷本纪》:“帝 武丁 即位,思復兴 殷 ,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於冢宰,以观国风。” 唐 宋中 《送韦参军》诗:“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品题
评论人物,定其高下
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后汉书·许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