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庵原文
遥派落天潢,分崖射璧光。
山从千古润,江得一源长。
风雨无时作,珠玑满谷量。
淄渑欲谁辨,愿借易牙尝。
诗词问答
问:玉泉庵的作者是谁?答:钱协
问:玉泉庵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玉泉庵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钱协的名句有哪些?答:钱协名句大全
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阳韵
2. 以上宋董
参考注释
天潢
(1).星名。《史记·天官书》:“王良策马,车骑满野。旁有八星,絶汉,曰天潢。”按,《汉书·天文志》作“天横”。《晋书·天文志上》:“三柱一曰三泉……其中五星曰天潢。”
(2).即天河。 汉 张衡 《思玄赋》:“乘天潢之汎汎兮,浮云汉之汤汤。”
(3).皇族,帝王后裔。 北周 庾信 《为杞公让宗师骠骑表》:“凭天潢之派水,附若木之分枝。”
(4).古代作战渡水用的大船。《六韬·军用》:“以天浮张飞江济大海,谓之天潢。一名天舡。”
千古
(1) 指久远的年代
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纵有千古。——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成为千古罪人
(2) 永远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
千古奇闻
(3) 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永垂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得一
(1).得道。《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王弼 注:“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吕氏春秋·论人》:“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 高诱 注:“一,道也。天道生万物,万物得一乃(后)成也。”《楚辞·远游》:“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羡 韩众 之得一。” 王逸 注:“喻古先圣获道纯也。”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皇夏》:“得一惟清,於万斯寧。”
(2).天的代称。 唐 无名氏 《鸿庆寺碑》:“上奉得一,下及七世父母,法界众生。”
风雨
(1).风和雨。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
无时
(1).不定时,随时。《仪礼·既夕礼》:“哭昼夜无时。” 郑玄 注:“哀至则哭,非必朝夕。” 唐 杜甫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火云无时出,飞电常在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贾鲁河改道》:“今屡濬屡塞,而 黄河 又衝决无时,侵逼益甚。”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二:“于时,我更起居‘无时’,不是游息的‘无时’,而是劳作的‘无时’。”
(2).不知何时。 汉 刘向 《九叹·忧苦》:“山脩远其辽辽兮,涂漫漫其无时。”
(3).没有一刻;无有一时。《汉书·王莽传上》:“晨夜屑屑,寒暑勤勤,无时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为天下厚 刘氏 也。” 唐 岑参 《送郑堪归东京氾水别业》诗:“因悲宦游子,终岁无时閒。”《<艾青诗选>自序》:“在他的所有的作品中,无时不在闪耀着形象思维的光辉。”
(4).不逢时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或有志而无时,或美才以兼累,追而慰之,并名为弔。”
珠玑
(1) 宝珠;珠宝
(2) 比喻优美的诗文或词藻
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淮南子·人间训》
谷量
谓以山谷计算牛马等牲畜。极言其多。语本《史记·货殖列传》:“ 乌氏倮 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繒物,閒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满谷则具不復数。”《魏书·尒朱荣传》:“自是之后,日觉滋盛,牛羊驼马,色别为羣,谷量而已。” 清 李必恒 《铙歌·破阵乐》:“峩峩甲仗高於山,孳畜谷量不知数。”
淄渑
(1). 淄水 和 渑水 的并称。皆在今 山东省 。相传二水味各不同,混合之则难以辨别。《战国策·齐策六》:“黄金横带而驰乎 淄 澠 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吕氏春秋·精谕》:“ 孔子 曰:‘ 淄 澠 之合者, 易牙 尝而知之。’” 清 吴伟业 《赠松江别驾日照安肇开》诗:“二水 淄 澠 杯酒合,三山楼观画图装。”
(2).比喻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浑然千里, 淄 澠 一乱。” 倪璠 注:“喻当时贵贱混乱,尽被掳辱矣。”《旧唐书·马怀素传》:“或古书近出,前志闕而未编;或近人相传,浮辞鄙而犹记。若无编録,难辨 淄 澠 。” 清 阮元 《与友人论古文书》:“ 元 尝取以置之两 汉 书中诵之拟之, 淄 澠 不能同其味,宫徵不能壹其声,体气各殊,弗可强已。”
易牙
人名。又称 狄牙 、 雍巫 。 春秋 时 齐桓公 宠臣,长于调味,善逢迎,传说曾烹其子为羹以献 桓公 。见《左传·僖公十七年》、《战国策·魏策二》、《史记·齐太公世家》。后多以指善烹调者。《孟子·告子上》:“至於味,天下期於 易牙 。” 明 孙仁孺 《东郭记·百工之事》:“学生善做馒, 易牙 亲族,鱼肉常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