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流泉有律中宫商,明笛写之曲正长。
一唱恰欣酬一和,底须水乐听东阳。
诗词问答
问:《题钱维城山水二十种·其十六·筑泉递响》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七十七
2. 去声
参考注释
流泉
(1).流动的泉水。《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潘庭坚王实之》:“ 庭坚 被酒豪甚,竟脱巾髽髻,裸立流泉之衝,且高唱《濯缨》之章。” 碧野 《雪路云程》:“这石潭是由群山上的雪水流泉汇成的。”
(2).古代钱币名。泛指钱币。《隋书·刑法志》:“公平难遇其人,流泉易启其齿。”
中宫
(1).指北极星所在的区域。古代划分星空的区域称为宫。《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司马贞 索隐引《文耀鉤》:“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后汉书·杨震传》:“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师地动……其日戊辰,三者皆土,位在中宫,此中臣近官盛於持权用事之象也。”《续古文苑·李播<天文大象赋>》:“既以歷於中宫,乃回眸而自东。” 苗为 注:“中宫,紫微垣也。”
(2).皇后居住之处。因以借指皇后。《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常紿我言从中宫来,即从中宫来, 许美人 儿何从生中?” 颜师古 注:“中宫,皇后所居。”《周礼·天官·内宰》“以阴礼教六宫” 汉 郑玄 注:“六宫谓后也。若今称皇后为中宫矣。”《新唐书·冯元常传》:“尝密諫帝,中宫权重,宜少抑。由是为 武后 所恶。”《宣和遗事》前集:“中宫乃嘆曰:‘宰相如此,怎能治天下?’”
(3).借指正妻。 清 李渔 《慎鸾交·修好》:“论推乌,合把头名与。念他不向名家娶,合让鸞胶作主,但将他夹在其间,也当把中宫相遇。”
(4).宫中。《三国志·吴志·陆凯传》:“今中宫万数,不备嬪嬙,外多鰥夫,女吟於中。”《晋书·姚兴载记上》:“起浮图於 永贵里 ,立 波若臺 于中宫,沙门坐禪者恆有千数。” 唐 王建 《宫词》之六一:“中宫传旨音声散,诸院门开触处行。”
(5).指中焦。《黄庭外景经·下部经》:“脾中之神主中宫。”
(6).指中丹田。 金松岑 《心声》:“夫士,国之肝肾;夫士之言,国之声息也。肢体惫而声息雄,议论不少倦。中宫之气必完,干必终固。”
合乎五音中的宫级音阶。《管子·地员》:“三七二十一尺而至於泉,呼音中宫,其泉黄而糗,流徙。”《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疾呼中宫,徐呼中徵。”
正长
(1).谓君主或各级行政长官。《墨子·尚同中》:“方今之时,復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穀梁传·僖公十九年》:“上无正长之治,大臣背叛,反为寇盗。”《周书·苏绰传》:“非直州郡之官,宜须善人,爰至党族閭里正长之职,皆当审择。” 宋 曾巩 《正长各举属官诰》:“然存於《书》,二帝所命者 羲和 九官十二牧皆官之正长也,至於属官则未有二帝尝命之者。”
(2).古代指塾师。《逸周书·大聚》:“立勤人以职孤,立正长以顺幼,立职丧以卹死,立大葬以正同。” 朱右曾 校释:“正长,若书传所言,卿大夫致仕而归,居门侧之塾,以教子弟是也。”
一唱
谓一声歌唱。 晋 陆机 《拟古诗·东城一何高》:“一唱万夫叹,再唱梁尘飞。” 唐 李白 《丁都护歌》:“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一和
(1).古指一个小笙。《仪礼·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 郑玄 注:“三人吹笙,一人吹和,凡四人也。”按:《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2).和协;和谐一致。《淮南子·本经训》:“安则止,激则行,通体于天地,同精於阴阳,一和于四时。” 高诱 注:“一,同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遁》:“离同则肝胆为 胡 越 ,合异则万殊而一和。”《隋书·音乐志下》:“四海之内,一和之壤。”
(3).一会;一番。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九出:“説与我每一和,又説与我公一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一个是一方长老,一个是一代名儒,俗谈没半句,那一和者也之乎。” 元 石德玉 《黄粱梦》第四折:“睡朦朧无多一和,半霎儿改变了山河。”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沉吟一和,怎离却双亲膝下?”
底须
何须;何必。 元 许有壬 《摸鱼子·和明初韵》词:“倾緑醑,底须按乐天池上《霓裳》谱!”《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 清 孙致弥 《同介修孟游集元夫园居即事抒怀》诗:“遮莫文章供齿颊,底须愁病减腰围。”
水乐
指流泉所发出的悦耳声响。 唐 元结 《水乐说》:“ 元子 於山中尤所耽爱者有水乐。水乐是南磳之悬水,淙淙然,闻之多久,於耳尤便。” 宋 苏轼 《东阳水乐亭》诗:“流泉无絃石无窍,强名 水乐 人人笑。” 清 林佶 《游武夷登一览亭》诗:“捨舟轻身陟危磴,听彻水乐鸣溅溅。”
东阳
(1).古邑名。 春秋 鲁 地。在今 山东省 费县 境。《左传·哀公八年》:“ 吴 师克 东阳 而进,舍於 五梧 。”
(2).古邑名。 春秋 齐 地。在今 山东省 临胊县 境。《左传·襄公六年》:“四月, 晏弱 城 东阳 而遂围 莱 。” 杜预 注:“ 东阳 , 齐 竟上邑。”
(3).古邑名。 战国 楚 地。在今 江苏省 盱眙县 境。《国语·楚语上》:“若资 东阳 之盗使杀之,其可乎?” 韦昭 注:“ 东阳 , 楚 北邑。”
(4).古地区名。 春秋 晋 地。相当今 河北省 太行山 以东 邢台 、 邯郸 一带。《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六月, 荀吴 略 东阳 。” 杜预 注:“ 东阳 , 晋 之 山 东邑, 魏郡 广平 以北。”
(5).古地区名。 战国 赵 地。《韩非子·初见秦》:“以 代 、 上党 不战而毕为 秦 矣, 东阳 、 河 外不战而毕反为 齐 矣。” 陈奇猷 集释引 鲍彪 曰:“ 东阳 属 清河 ;河外, 滹沱河 之外。”
(6).指 汉 东阳侯 张相如 。《汉书·贾谊传》:“於是天子议以 谊 任公卿之位。 絳 、 灌 、 东阳侯 、 冯敬 之属尽害之。” 颜师古 注:“ 东阳侯 , 张相如 也。” 唐 皮日休 《悼贾》:“上既悦而欲大用兮,遭 絳 灌 与 东阳 ,道既摈兮何明,乃出傅於 沅 湘 。”
(7).指 南朝 梁 沉约 。因其曾为 东阳 守,故称。 宋 曹组 《蓦山溪·梅》词:“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 东阳 也,试问花知否?” 元 袁易 《台城路》词:“风流渐懒,但诗恼 东阳 ,病添 中散 。”参见“ 东阳销瘦 ”。
(8).复姓。 南朝 宋 有 东阳无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