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纪1一1元新历布,修禊暮春初。
恺乐传恩斝,荣光动拜裾。
宸章争日丽,圣泽与阳舒。
欲识天临远,殊方属象胥。
诗词问答
问:《奉和御制上巳日赐宴二首·其二》的作者是谁?答:余深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余深的名句有哪些?答:余深名句大全
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参考注释
新历
(1).新订的历法。《晋书·律历志下》:“以今新历施于 春秋 之世,日蚀多在朔。”《新唐书·历志三上》:“ 开元 九年……詔僧 一行 作新历、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
(2).新年历书。 唐 李肇 《翰林志》:“冬至岁酒,兔、野鸡,其餘时菓、新茗、瓜、新历,是为经制。” 唐 王维 《春中田园作》诗:“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清 孙枝蔚 《除夕》诗:“到眼惊新历,回头失故宫。”
(3).辛亥革命后称公历为新历,农历为旧历。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 上海 已渐温暖,过旧历年之情形,比新历年还起劲。” 冰心 《南归》:“我们又说:‘今夜是除夕,明天过新历年了,大家守岁罢。’”
修禊
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三国 魏 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世说新语·企羡》“ 王右军 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 刘孝标 注引 晋 王羲之 《临河叙》曰:“ 永和 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 会稽 山阴 之 兰亭 ,修禊事也。” 宋 张耒 《和周廉彦》诗:“修禊 洛 滨期一醉,天津春浪緑浮堤。”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三月三日是古人修禊节,也便是我们绝好的野餐时期。流觞曲水,不但仿古人余韵,而且有趣。”按古人临水修禊不只行于春季三月,亦有行于秋季七月者,然以春禊为常。参阅《宋书·礼志二》。
暮春
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
恺乐
庆祝作战胜利的军乐。《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师大献,则令奏愷乐。” 郑玄 注:“愷乐,献功之乐。”《周礼·夏官·大司马》:“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鉞以先,愷乐献於社。” 清 李必恒 《铙歌·大恺》:“奏愷乐,歌《彤弓》。”
安乐。《新唐书·柳泽传》:“乃今蠲烦省徭,法明德举,万邦愷乐,室家胥欢。”
荣光
(1) 荣誉;光彩
(2) 彩色的云气,古人认为是祥瑞之兆
(3) 花木的光泽
宸章
皇帝所作的诗文。 唐 王维 《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诗:“宸章类河汉,垂象满中州。” 宋 王安石 《和御制赏花钓鱼》诗之一:“宸章独与春争丽,恩许賡歌岂易陪。” 明 张居正 《宝谟记》:“我 太祖 、 成祖 ……御藻宸章,壼范内训,藏之天府者,彪炳焕烂,莫可殫述矣。”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龙井寺》:“ 高宗纯皇帝 ……旬日之中,翠华四至,亲洒宸章三十有一,自来名胜莫之能比。”
圣泽
帝王的恩泽。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沐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 南朝 梁 沉约 《枳园寺刹下石记》:“徒欲尽能竭虑,知无不为,下被民和,上宣圣泽,而自以力弱途远,终惭短効。” 唐 杨巨源 《上裴中丞》诗:“清威更助朝端重,圣泽曾随笔下多。” 宋 朱熹 《白鹿洞赋》:“德隆业茂,圣泽流兮。”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赐环》:“若非圣泽深无限,鸿雁那从北地来。”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况今涵濡圣泽几二百年,宜风气蒸蒸日上也。”
阳舒
(1).语本 汉 张衡 《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后因以“阳舒”指舒畅的心情和宽松的气氛。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阳舒阴惨,生民大情,忧合驩离,品物恒性。”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闻阴惨者刑也,阳舒者德也。”
(2).借指书法中笔划的舒展。 唐 皎然 《张伯英草书歌》:“阴惨阳舒如有道,鬼状魑容若可惧。”
天临
上天照临下土。喻天子之治。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宴曲水作诗》:“太上正位,天临海镜。”
殊方
(1).不同的方法、方向或旨趣。《文子·自然》:“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一也。”《汉书·董仲舒传》:“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汉书·艺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2).远方,异域。 汉 班固 《西都赋》:“踰 崑崙 ,越 巨海 ,殊方异类,至於三万里。” 唐 王维 《晓行巴峡》诗:“人作殊方语,鶯为旧国声。”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集殊方之货实,聚列国之商氓。”
象胥
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亦用以指翻译人员。《周礼·秋官·象胥》:“掌 蛮 、 夷 、 闽 、 貉 、 戎 、 狄 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諭説焉,以和亲之。”《旧唐书·玄宗纪论》:“ 象郡 、 炎州 之玩, 鸡林 、 鯷海 之珍,莫不结辙於象胥,駢罗於典属。” 明 唐顺之 《喜峰口观三卫贡马》诗:“槃舞呈鞮革,侏言译象胥。” 清 徐果亭 《圣武功成诗》:“正朔通鱼海,舆图拓象胥。”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象胥之官,掌传王言於夷使,使之諭説和亲,入宾之岁,则协礼以传词,此文之施於通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