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原文
蹑足半天下,作意赋归欤。燕申经始不日,胸次出规模。
千古神峰拥护,万古横江缭绕,佳致足方壶。
一饮一词美,还得似君无。
十步楼、五步阁,恣安居。
薰蒸和气,袭人盎盎觉春如。
况是庄椿不老,那更徐鸡并秀,父子看名俱。
驷马高车盖,不减汉之于。
诗词问答
问:水调歌头的作者是谁?答:佚名
问:水调歌头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水调歌头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名句大全
佚名水调歌头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蹑足
(1) 放轻脚步走
他蹑足溜到门口
(2) 插足,等于说“出身”
蹑足行伍之间。——汉· 贾谊《过秦论》
天下
(1) 四海之内,全中国
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孙子·谋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天下三分。——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人世间,社会上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以天下之所顺。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传天下不足多。——《韩非子·五蠹》
为天下理财。——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共争天下。——《资治通鉴》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间
知天下之寒。——《吕氏春秋·察今》
作意
(1).着意;加意。 唐 陆龟蒙 《幽居有白菊一丛因而成咏呈知己》诗:“月中若有閒田地,为劝 嫦娥 作意栽。” 宋 陈与义 《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诗:“君为边城守,作意邀山入窗牖。”
(2).指故意、特意。 唐 杜甫 《江头五咏花鸭》诗:“稻粱霑汝在,作意莫先鸣。”《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昨日又承他送些小菜来看我,作意备些薄礼,来日到他府中作谢。” 清 王士禛 《寄陈伯玑金陵》诗:“东风作意吹杨柳,緑到 芜城 第几桥?”
(3).注意。 唐 蒋防 《玄都楼桃》诗:“红软满枝须作意,莫交 方朔 施偷将。”《新唐书·李绛传》:“帝每閲视,顾左右曰:‘而等宜作意,勿为如此事。’”
(4).起意;决意。 唐 张籍 《寄昭应王中丞》诗:“春风 石瓮寺 ,作意共君游。”
(5).著作的本意。《汉书·艺文志》:“﹝《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郭沫若 《孔雀胆·后记》:“在写作时当然也加上了一层作意,现代人所说的主题。”
赋归欤
见“ 赋归 ”。
燕申
《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邢昺 疏:“言 孔子 燕居之时体貌也。申申夭夭,和舒之貌。”后称尊者闲居为“燕申”。 宋 陈次公 《泰伯先生墓志铭》:“先生燕申讲解,严重慎密,弟子畏之。”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六:“偶因燕申之言,遂腾空造之语,丑詆近列,中外骇然。”
经始
开始营建;泛指开创事业
经始大业
不日
不几天;不久(限用于未来)
我不日到京,请准备住处
胸次
胸间。亦指胸怀。《庄子·田子方》:“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於胸次。” 宋 黄庭坚 《题高君正适轩》诗:“豁然开胸次,风至独披襟。”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头折:“人説他胸次高傲,果然如此!” 郑振铎 《桂公塘》十四:“ 天祥 觉得胸次很光明,很舒畅,前之未有的放怀无虑。”
规模
事业、工程、运动、机构等所包含的范围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
千古
(1) 指久远的年代
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纵有千古。——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成为千古罪人
(2) 永远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
千古奇闻
(3) 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永垂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拥护
(1) 扶助;保护
拥护百姓
(2) 簇拥
花荣等拥护着宋江
(3) 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
拥护改革
(4) 照料;护理
鲁惠分付楚娘好生拥护。——《八洞天》
(5) 卫士;侍从
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西游记》
万古
万世
万古长青
横江
(1).横陈江上;横越江上。 宋 苏轼 《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间。白露横 江 ,水光接天。” 宋 朱敦儒 《水龙吟》词:“铁锁横 江 ,锦帆衝浪, 孙郎 良苦。”
(2).指 横江浦 。地在今 安徽 和县 东南,与南岸 采石矶 隔 江 相对。 唐 李白 《横江词》诗之二:“ 横江 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缭绕
(1) 一圈圈向上飘起
炊烟缭绕
(2) 事情结束后延续存在
余音缭绕
佳致
(1).优美高雅的情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浩 ﹞作数百语,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陈书·孝行传·谢贞》:“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 王筠 奇其有佳致。”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 何水部 、 柳吴兴 篇法不足,时时造佳致。”
(2).美好的景致。 宋 柳永 《剔银灯》词:“如斯佳致,早晚是、读书天气。” 元 施惠 《幽闺记·少不知愁》:“好景须欢会,四时不负佳致。”
方壶
(1).腹圆口方的壶。古代礼器的一种。《仪礼·燕礼》:“司宫尊于东楹之西,两方壶。” 郑玄 注:“尊方壶,为卿大夫士也。” 贾公彦 疏:“以其燕总有卿大夫士,又别有公尊瓦大两,故知方尊为此人也。”《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国子执壶浆” 汉 何休 注:“壶,礼器。腹方口圆曰壶,反之曰方壶。”
(2).传说中神山名。一名 方丈 。《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莱 。” 殷敬顺 释文:“一曰 方丈 。” 汉 班固 《西都赋》:“滥 瀛洲 与 方壶 , 蓬莱 起乎中央。”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题冷泉亭》词:“是当年、玉斧削 方壶 ,无人识。” 清 金农 《龙涎香二首寄吴秀才焯厉孝廉鹗》诗之二:“ 方壶 岛客渺难逢,一饼凄凉话故宫。”
一词
(1).一言;一语。 唐 白居易 《答四皓庙》诗:“心不画一计,口不吐一词。”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饰非拒諫,断自己意,幕寮俛仰,不措一词,唯孔目官 杨厚 赞成之。”《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除感激涕零而外,不能再置一词了。”
(2).同样的言辞。《朱子语类》卷二二:“自新法之行,诸公务为缘饰,文致一词。”如:众口一词。
(3).一首词。《宣和遗事》前集:“那教坊大使 袁陶 ,会作一词,名做《撒金钱》。”
得似
怎似;何如。 五代 齐己 《寄湘幕王重书记》诗:“可能有事关心后,得似无人识面时?” 宋 陈亮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词:“自笑堂堂 汉 使,得似洋洋 河 水,依旧只流东?” 明 刘基 《四月二十二日郊外游》诗:“吾儕幸味苦,得似道傍李?”
安居
安稳地生活;定居
薰蒸
(1).烟熏气蒸。《参同契》卷上:“若能练己,则真气薰蒸遍于一身。”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余偶见一医僧解犀……以极薄纸裹置於怀中,近肉,以人气蒸之,候气薰蒸浹洽,乘热投臼中急擣,应手如粉。因知人气之能粉犀也。” 明 何孟春 《馀冬序录摘钞》卷二:“铅气有毒……业久之家,长幼为毒薰蒸,多萎黄,旋致风挛瘫软之疾,不得其寿而毙。”
(2).熏陶。 宋 司马光 《上谨习疏》:“上行下效谓之风,薰蒸渐渍谓之化。” 明 张居正 《与中丞孙淮海书》:“今惟积此真意,渐次薰蒸,假以一二年,庶可少变。” 清 戴名世 《<禹贡锥指>序》:“会今天子聪明神圣,四海之内薰蒸浸渍,莫不弹冠振衿辐輳而出。”
(3).犹蒸腾。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九章:“啊!掌舵的人早已被私欲薰蒸在三十三天之上,同人们距离太远,早已不能理解人们的情绪了。”
和气
态度平顺温和
待人和气
袭人
侵袭到人;薰人。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独有 南山 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端溪龙香砚》:“砚深紫色,古斗样,每贮水磨濡久之,则香气袭人,如龙脑者。”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於翰林院后堂东 宝善亭 内发出 宋 版《文选》一部,纸墨精好,古香袭人。” 朱自清 《航船中的文明》:“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
盎盎
洋溢貌;充盈貌。《韩诗外传》卷二:“得尧之顙, 舜 之目, 禹 之颈, 皋陶 之喙,从前视之,盎盎乎似有王者。” 唐 杜牧 《<李贺集>序》:“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 宋 苏轼 《新酿桂酒》诗:“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 清 赵翼 《陈绳武寓斋宴集》诗:“春情盎盎夜迢迢,占尽烟花 廿四 桥。”
庄椿
祝人长寿之词。语本《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唐 罗隐 《钱尚父生日》诗:“锦衣玉食将何报,更俟 庄 椿一举头。” 宋 刘克庄 《乳燕飞·寿干官》词:“更把百倍添来, 庄 椿身世,又十头添撇。” 元 萨都剌 《溪行中秋玩月》诗:“惟期母寿 庄 椿踰,有子愿效返哺乌。”
父子
父亲和儿子,古时也指叔侄
驷马高车
《汉书·于定国传》:“始 定国 父 于公 ,其閭门坏,父老方共治之。 于公 谓曰:‘少高大閭门,令容駟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 定国 为丞相, 永 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后以“駟马高车”指显贵者所乘的驾四马的高车。常表示地位显赫。《太平御览》卷七三引 晋 常璩 《华阳国志》:“ 升迁桥 在 成都县 北十里,即 司马相如 题桥柱曰‘不乘駟马高车,不过此桥’。” 明 高明 《琵琶记·路途劳顿》:“倘或他駟马高车,前呼后拥,见奴家这般襤缕,不肯相认,可不担阁了奴家。” 清 李渔 《蜃中楼·义举》:“惭愧綉衣郎,少駟马高车,寂寞还乡。”亦作“ 駟马高盖 ”、“ 駟马轩车 ”。《南史·隐逸传上·渔父》:“吾闻黄金白璧,重利也;駟马高盖,荣势也。” 宋 黄庭坚 《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诗:“ 汉 滨耆旧今谁存,駟马高盖徒纷纷。” 清 刘大櫆 《贲趾堂记》:“駟马高盖之赫奕,呵者肩摩於前,骑者踵接於后,洋洋乎得志於一时。” 清 方文 《为陈俞公五十初度》诗:“駟马轩车易倾覆,何如野老话桑麻。”
不减
不次于,不少于
其英雄本色不减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