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梁公壮节就夔魖,陶令清身托酒徒。政在房陵成底事,年称甲子亦何须。
江山彭泽空遗像,岁月柴桑失故区。
末俗此风犹不竞,诗翁叹息未应无。
诗词问答
问:《秋梁公陶渊明俱为彭泽令至今有庙在焉刁景纯》的作者是谁?答:王安石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王安石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安石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壮节
壮烈的节操。《后汉书·独行传·戴就》:“﹝ 薛安 ﹞收 就 於 钱唐县 狱,幽囚考掠,五毒参至。 就 慷慨直辞,色不变容…… 安 深奇其壮节,即解械,更与美谈,表其言辞,解释郡事。”《三国志·魏志·吕布臧洪传论》:“ 陈登 、 臧洪 并有雄心壮节, 登 降年夙陨,功业未遂, 洪 以兵弱敌彊,烈志不立,惜哉!” 唐 白居易 《汉将李陵论》:“设使 陵 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心赏延於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 宋 苏舜钦 《己卯冬大寒有感》诗:“予闻古烈士,自誓立壮节。丸泥封 函关 ,长缨繫 南越 。” 清 顾炎武 《高渐离击筑》诗:“壮节悲迟暮,羈魂迫固穷。”
夔魖
泛指神话传说中的山怪。 汉 扬雄 《甘泉赋》:“詔招摇与泰阴兮,伏鉤陈使当兵,属堪舆以壁垒兮,梢夔魖而抶獝狂。”《文选·张衡<东京赋>》:“囚 耕父 於 清冷 ,溺 女魃 於 神潢 。残夔魖与罔象,殪 野仲 而歼 游光 。” 薛综 注:“夔,木石之恠,如龙有角,鳞甲光如日月,见则其邑大旱。《説文》曰:‘魖,耗鬼也。’罔象,木石之恠…… 野仲 、 游光 ,恶鬼也。兄弟八人,常在人间作恠害。”《旧唐书·文宗纪赞》:“ 昭献 统天,洪惟令德。心愤讎耻,志除凶慝。未殄夔魖,又生鬼蜮。天未好治,乱何由息。”
陶令
指 晋 陶潜 。 陶潜 曾任 彭泽 令,故称。 元 赵孟頫 《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无酒难供 陶令 饮,从人皆笑 酈生 狂。” 毛 * 《登庐山》诗:“ 陶令 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 里可耕田?”
清身
谓清廉公正,以身作则。《魏书·韩均传》:“ 均 清身率下,明为耳目,广设方略,禁断姦邪。”《梁书·萧洽传》:“﹝ 洽 ﹞清身率职,馈遗一无所受,妻子不免飢寒。”
酒徒
嗜酒的人。《韩非子·诡使》:“今死士之孤飢饿乞於道,而优笑酒徒之属乘车衣丝。” 唐 韦应物 《酒肆行》:“ 长安 酒徒空扰扰,路傍过去那得知。” 清 龚諴 《二月望日西涧佥宪招饮》诗:“酒徒嗜酒慙户小,饮未三升迷白皂。” 艾青 《芦笛·透明的夜》:“酒徒们,走向村边,进入了一道灯光敞开的门。”
房陵
古地名。在今 湖北省 房县 境内。 秦始皇 曾徙 嫪毐 舍人四千余家及 吕不韦 、 赵王 迁 于此; 西汉 诸侯王有罪亦多徙于此; 唐 武则天 徙 中宗 于此; 宋太祖 徙 周恭帝 、 宋太宗 徙 秦王 廷美 于此。《淮南子·泰族训》:“ 赵王迁 流於 房陵 ,思故乡,作为山水之謳,闻者莫不殞涕。”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五·郧阳府》。
底事
(1).何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诸人底事,而生异议!”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底》:“ 江 南俗语,问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来已入诗词中。” 陈毅 《为苏南磨擦答某君书》诗:“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
(2).此事。 宋 林希逸 《题达摩渡芦图》诗:“若将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杀。” 清 李渔 《蜃中楼·怒遣》:“归向慈亲告,底事羞还怕。”
甲子
(1) 干支纪年或记岁数时六十组干支轮一周称一个甲子,共六十年
(2) 岁月,年岁
何须
犹何必,何用。 三国 魏 曹植 《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敏速》:“宰相曰:‘七千可为多矣,何须万?’” 宋 贺铸 《临江仙》词:“何须绣被,来伴拥蓑眠?” 鲁迅 《华盖集·导师》:“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
江山
江河和山岭,指国家的疆土或政权
江山如此多娇
江山险固。——《资治通鉴》
江山如画。——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彭泽
(1).泽名。即今 鄱阳湖 。在 江西省 北部。又名 彭湖 、 彭蠡 。《韩诗外传》卷三:“左 洞庭 之波,右 彭泽 之水。”
(2).县名。 汉 代始设。在今 江西省 北部。 晋 陶潜 曾为 彭泽 令,因以“彭泽”借指 陶潜 。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 睢园 緑竹,气凌 彭泽 之樽; 鄴水 朱华,光照 临川 之笔。”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有匹夫而不名者,若 步兵 、 彭泽 之类是也。” 清 秋瑾 《菊》诗:“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 彭泽 志徒雄。”
遗像
死者生前的照片或画像
岁月
年月日子;时间
岁月如流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柴桑
(1).古县名。 西汉 置,因县西南有 柴桑山 得名,治所在今 江西省 九江市 西南。 东汉 末, 诸葛亮 见 孙权 于此,共图抗 曹 。 晋 以后历为 浔阳郡 和 江州 治所。 隋 废。 晋 郭璞 《江赋》:“鼓洪涛於 赤岸 ,沦餘波乎 柴桑 。”
(2).借指 晋 陶潜 。因其故里在 柴桑 ,故称。 清 钱谦益 《吴封君七十序》:“指 娄水 为 潯阳 ,即家园为 庐 阜,饮 柴桑 之酒,一觴独进;鼓 少文 之琴,众山皆响。” 陈三立 《次韵黄知县苦雨》:“陆沉共有神州痛,休问 柴桑 漉酒巾。”
(3).据《宋书·隐逸传·陶潜》载, 潜 晚年隐居故里 柴桑 ,有脚疾,外出辄命二儿以篮舆舁之。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清 赵翼 《哭亡儿耆瑞》诗之五:“葬留 嬴 博 空题墓,归到 柴桑 孰舁舆?”
末俗
(1).谓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 汉 董仲舒 《士不遇赋》:“生不丁三代之隆盛兮,而丁三季之末俗。”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末俗偷薄,雕伪弥深。”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末俗偷巧,内荏外刚。” 宋 王安石 《杨刘》诗:“末俗忌讳繁,此理寧復在?” 李大钊 《青春》:“末俗浇漓,未始非为此説者阶之厉也。”
(2).世俗之人。指一般平庸的人。 金 王若虚 《高思诚咏白堂记》:“ 乐天 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三》:“今末俗浅识,殊无知者。” 清 纳兰性德 《杂诗》之三:“吚吚奏《皇华》,末俗自不识。”
(3).世俗之人。指未出家的人。与“僧侣”相对。 清 顾炎武 《张隐君元明于园中置一小石龛曰仙隐祠征诗纪之》:“犹怜末俗愚难寤,故作幽龕小座供。”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火葬倡於释氏,末俗因之。”
不竞
(1).不争逐。《管子·大匡》:“﹝ 桓公 ﹞谓 管仲 曰:‘吾士既练,吾兵既多,寡人欲服 鲁 。’ 管仲 喟然叹曰:‘ 齐国 危矣!君不竞于德而竞于兵。’”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扬子云 括澹寡营,不竞时名。”
(2).不强;不振。《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 楚 必无功。”《金史·哀宗纪赞》:“ 金 人不竞,遂失故物。” 吴汝纶 《答严幼陵》:“执事之译此书,盖伤吾土之不竞,惧 炎 、 黄 数千年之种族,将遂无以自存。”
(3).谓竞争失利,犹言不胜。《辽史·伶官传·罗衣轻》:“上尝与太弟 重元 狎昵……又因双陆,赌以居民城邑。帝屡不竞,前后已偿数城。”
诗翁
指负有诗名而年事较高者。后亦为对诗人的尊称。 唐 韩愈 《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诗翁憔悴斸荒棘,清玉刻佩联玦环。” 金 元好问 《山邨风雨扇头》诗:“总为诗翁发兴新,直教画笔亦通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结识了两个报馆主笔,天天弄些诗去登报,要借此博个诗翁的名色。”《花城》1981年第3期:“而她的白发诗翁 李老怪 已经端坐在窑洞门口的小板凳上。”
叹息
(1) 叹气
惟闻女叹息。——《乐府诗集·木兰诗》
未尝不叹息。——诸葛亮《出师表》
闻琵琶已叹息。——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仅叹息曰。——《资治通鉴》
御史叹息去。——清· 张廷玉《明史》
制府绕阶叹息,知变生肘腋,顷刻间便有作乱之事。——清· 魏源《圣武纪》
(2) 叹美;赞叹
姑娘此时,除了心中感激,点头叹息之外,再无别话。——《儿女英雄传》
未应
(1).犹不须。 宋 王安石 《评定试卷》诗:“疑有高鸿在寥廓,未应回首顾张罗。” 宋 陆游 《遣兴》诗:“老去可怜风味在,未应山海混渔樵。”
(2).犹不算;不是。 唐 李白 《梁园吟》:“ 东山 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宋 张纲 《临江仙》词:“年方强仕未应迟。高风轻借便,一鶚看横飞。”
(3).犹不曾。 唐 李白 《关山月》诗:“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嘆息未应闲。” 唐 王维 《听宫莺》诗:“游子未应返,为此始思乡。” 宋 蔡伸 《念奴娇》词:“云浪鳞鳞,兰舟泛泛,共载一轮月。五湖当日,未应此段奇絶。”
(4).不应当。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二四:“晨兴步庭除,足弱几不持;论年未应尔,胡为遽如斯?”
诗文赏析
原题:秋梁公陶渊明俱为彭泽令至今有庙在焉刁景纯作诗见示继以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