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用韵示长儿原文
向来枯卉亦生芝,种学才深可瑞时。语海方知蜗井浅,培风当使翼云垂。
可能任运如彭泽,也要名家似蜀眉。
理义本来非外铄,自求两字盍观颐。
诗词问答
问:又用韵示长儿的作者是谁?答:陈著
问:又用韵示长儿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陈著的名句有哪些?答:陈著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向来
(1) 一贯如此
(2) 先前
向来之烟霞。——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向来不过笼络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种学
培养学识。 明 方孝孺 《种学斋记》:“而 郑君 叔度 ,旨乎 韩氏 种学之言,以名其斋者歟。”
海方
犹四海。极言广远之地。《隋书·音乐志中》:“业弘 营 土,声被海方。”
培风
犹乘风。《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王念孙 《读书杂志馀编·庄子》:“培之言冯也,冯,乘也,风在鹏下,故言负;鹏在风上,故言冯……冯与培声相近,故义亦相通。” 宋 叶适 《陈同甫抱膝斋》诗之二:“培风鹏未高, 弱水 海不纳。” 清 纳兰性德 《与韩元少书》:“ 唐荆川 如大鹏培风,游龙戏海,力量气魄,迥异寻常。”
当使
倘使。连词。表示假设。《墨子·兼爱下》:“当使若二士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 孙诒让 间诂引 王引之 曰:“‘当’与‘儻’同。若,此也。言儻使此二士之言行相合,则无言而不行也。”《韩非子·人主》:“虎豹之所以能胜人执百兽者,以其爪牙也;当使虎豹失其爪牙,则人必制之矣。” 梁启雄 解引 王引之 《经传释词》:“‘当’与‘儻’同。儻,或然之词。”一说“当使”即“尝使”。 陈奇猷 集释引 于省吾 曰:“按当尝古字通。当使,即尝使,犹言试使也。”
可能
可能性
不相信有发生惨剧的可能
任运
谓听凭命运安排。《宋书·王景文传》:“有心於避祸,不如无心於任运。” 清 陈梦雷 《抒哀赋》:“委吉凶以任运兮,永圣训以自强。”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知足长乐,不愿乎其外。”
彭泽
(1).泽名。即今 鄱阳湖 。在 江西省 北部。又名 彭湖 、 彭蠡 。《韩诗外传》卷三:“左 洞庭 之波,右 彭泽 之水。”
(2).县名。 汉 代始设。在今 江西省 北部。 晋 陶潜 曾为 彭泽 令,因以“彭泽”借指 陶潜 。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 睢园 緑竹,气凌 彭泽 之樽; 鄴水 朱华,光照 临川 之笔。”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有匹夫而不名者,若 步兵 、 彭泽 之类是也。” 清 秋瑾 《菊》诗:“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 彭泽 志徒雄。”
名家
战国时讨论“名”(概念)和“实”(事实)的关系问题的学派。主要代表为惠施和公孙龙,惠施强调事物的相同性,公孙龙强调事物的差别性。他们的讨论对古代逻辑发展有一定贡献。理义
(1).公理与正义。《孟子·告子上》:“故理义之悦我心,犹芻豢之悦我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有人问 袁侍中 曰:‘ 殷仲堪 何如 韩康伯 ?’答曰:‘理义所得,优劣乃復未辨。’” 宋 叶适 《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其学本於师友,成於理义,轻爵禄而重出处,厚名闻而薄利势。” 明 海瑞 《兴革条例·刑属》:“小民不顾理义当否,以讼输为深愧。”
(2).指社会道德规范,行事准则。《吕氏春秋·劝学》:“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於不知理义。” 高诱 注:“不知理义,在君父则不仁不慈,在臣子则不忠不孝。”
(3).专指儒家的经义。《北史·刘芳传》:“ 芳 音义明辨,疑者皆往询访,故时人号为 刘石经 …… 芳 理义精赡,类皆如是。”《文献通考·经籍九》:“ 公羊 、 穀梁 考事甚疏,然理义却精,此二人乃是经生,传得许多説话,往往不曾见国史。” 清 戴震 《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夫所谓理义,苟可以舍‘经’而空凭胸臆,将人人凿空得之,奚有於经学之云乎哉?”
本来
(1) 从一开始
(2) 向来,原来
(3) 原先;先前
(4) 理所当然
外铄
犹外力。 清 唐甄 《潜书·恒悦》:“心之本体,无忧无乐者也,不受物加,不惧外鑠。” 清 方东树 《书惜抱先生墓志后》:“今为文者多,而精诵者少,以轻心掉之,以外鑠速化期之,无惑乎其不逮古人也。” 章炳麟 《四惑论》:“今有二人,一事刻印,一事磨针,非由外鑠,皆自勉以就功者,若其程功终日,刻印者犹自喻适志,而磨针者则呻吟欲卧矣。”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因为正如来信所说, 中国 的事,大抵是由于外铄的,所以世界无大变动, 中国 也不见得单独全局变动。”
观颐
谓观察研究养生之道。《易·颐》:“观颐,自求口实。” 孔颖达 疏:“观颐者,颐,养也,观此圣人所养物也。” 晋 荀勗 《晋四厢乐歌·宾之初筵》:“胥之陪寮,宪兹度楷。观颐养正,降福孔偕。”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尊生》:“欲希长年,此宜深戒,而亦养老奉亲与观颐自养者之所当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