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原文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诗词问答
问:小园的作者是谁?答:黎简
问:小园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参考注释
水影
(1).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地面的幻景。远观如水,视地见景,故称。《晋书·苻坚载记下》:“ 长安 有水影,远观若水,视地则见人,至是则止。”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神龙 中, 洛城 若水影,纤微必照,就视则无所见。”《旧唐书·五行志》:“ 洛阳 东七里有水影,侧近树木车马之影,歷歷见水影中。”参见“ 海市蜃楼 ”。
(2).水中倒影。 南朝 梁 何逊 《夕望江桥》诗:“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 唐 戎昱 《宿桂州江亭呈康端公》诗:“萤光入竹去,水影过江来。” 宋 张耒 《出长夏门》诗:“岩声答远响,水影弄空翠。” 元 倪瓒 《小桃红》曲:“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 秦淮河 的夜。”
山光
山的景色。 南朝 梁 沉约 《泛永康江》诗:“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 唐 岑参 《郡斋平望江山》诗:“山光围一郡,江月照千家。”
短墙
矮墙。《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吴子 门焉, 牛臣 隐於短墙以射之,卒。” 唐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清 蒋春霖 《一萼红·墙角小梅未春忽放》词:“短墙阴。怪东风未到,春色已深深。”
黄叶
(1).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 南朝 梁 丘迟 《赠何郎》诗:“檐际落黄叶,堦前网緑苔。” 唐 李白 《秋思》诗:“ 燕支 黄叶落,妾望 白登臺 。” 元 范梈 《题李白郎官湖》诗:“黄叶当头乱打人,门前繫着青驄马。”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崔孝廉》:“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
(2).佛教语。以杨树黄叶为金,比喻天上乐果,能止人间众恶。 前蜀 贯休 《题惠琮律师院》诗:“苦节兼青目,公卿话有餘。唯传黄叶喻,还似白泉居。”
一半
部分地
欠收原因一半由于干旱,一半由于虫灾
斜阳
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寒花
亦作“ 寒华 ”。寒冷时节开放的花。多指菊花。 晋 张协 《杂诗》:“寒花发黄采,秋草含緑滋。” 晋 陶潜 《九日闲居》诗:“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唐 李颀 《送李回》诗:“千巖曙雪旌门上,十月寒花輦路中。” 明 汤潜 《衲子道明云渎川陶古石家菊甚好儿子中偕看有诗二首子亦兴发诗以招之》:“萝门何处通幽曲,背指寒花屋后栽。”
为我
战国 时期 杨朱 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孟子·尽心上》:“ 杨子 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小立
暂时立住。 宋 杨万里 《雪后晚晴赋绝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明 袁宏道 《赴栖霞》诗:“舟迂迷去处,小立问渔翁。” 清 郑燮 《贺新郎·落花》词:“小立梅花下,问今年暖风未破,如何开也?”
新月
农历每月初出的弯形的月亮;亦指农历月逢十五日新满的月亮
诗文赏析
本诗结构简单,却以意境胜。
以画写诗,唐王维时已发展得极好了,而黎简此作,与其称为画诗,不如看作是现在的“微电影”“DV”一类的东西,从一个摄像者的视角描绘了一段时间里诗人眼中的小园美景。
镜头首先对准的是平静的池水,水面倒映着层层深树,亦远亦近,微风一起,水面轻摇,树影也跟着迷乱起来,更显深远有致。镜头上移,诗人开始眺望远处的山峦,有趣的是,他并没有用“山光入短墙”一类俗语,而是变换角度,反客为主,偏偏说成是山光越过短墙,正探头探脑地 * 着园中景色。一个“窥”字,让整联都活了起来,移诗人情感于山峦,不仅写出了山光之可爱,也借山光之“窥”有力地烘托出了小园之可爱,其匠心令人叫绝。
稍稍调小焦距,诗人又注意到了秋村中的黄叶。入秋之后,黄叶挂满树木,缀满村庄。此处黄叶之黄,不是枯黄,不是蔫黄,而是一种绚丽夺目的鲜黄,是镜头中的亮色。诗人就在这悦目的鲜黄中,时而左顾,时而右盼,发现自己东侧的黄叶平平无奇,而西侧黄叶却能化其鲜亮之颜色入落日之斜辉,奇绝美绝。是谓“一半”。诗人何以知黄叶之满?自然是各个方向都曾长凝久驻,也正因此才能比较出“一半”来,有了前句作底,后句才站得住,也更有韵味。此外,这一联两句在全诗皆对的情况下看似不工整,实则拗有拗的好处,诗人正是为了突出“一半入斜阳”着心之苦,景色之美,才故设拗句,引为亮色。
接着,镜头转到身边,幽竹静立,菊花沁芳,正是文人最喜之物。诗人在如斯美景中,为何说小园只宜“小立”呢?原来新月已上,冷似新霜。诗人从“斜阳”看到“新月”,实在已有一段时间,此时不耐寒冷,只好归去,也是无可奈何。用月来写寒,这不是什么新发明,“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等早已有之,但把月比霜,写出寒冷的同时,又双层比喻出清静高洁之品质的,似不多见。
可能有人认为,本诗前两联写景,颈联过渡,尾联写人,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但失之呆板。作为一篇微电影式的小诗,因为一个镜头(亦即摄像者)的存在,本诗实际上句句有人,处处有人。树影迷乱是人眼所见,山光窥园是人心所想,一半黄叶入斜阳,更暗含着诗人痴立园中之状。幽竹为淡泊,寒花表清高,明月新霜都是诗人高洁品质的象征。景色固然是外物,但选景则是只有人才能做到的,尤其是此诗的景物描写加入了大量的主观发挥。所以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小园之美,也着意写出了诗人自身的高雅情怀。
相关题目:
1)诗的首联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简要分析。
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形象生动的写出小园环境的美);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表达了作者对小园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此联以物喻人,竹、菊之风骨,月、霜之高洁衬托诗人的高尚品格和高贵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