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岑精舍原文
西北山居此最深,等閒跋马不常寻。
陟高降下斯称便,据榻拈毫率与吟。
未可依然为漫语,所欣卓尔寄崇心。
促成大笑鸣鞭去,付尔千秋对玉岑。
诗词问答
问:玉岑精舍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玉岑精舍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玉岑精舍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一百
参考注释
西北
方位名,介于西和北之间。特指中国西北部
泰山西北。—— 清· 姚鼐《登泰山记》
山居
(1).居住于山中。《战国策·韩策一》:“ 韩 地险恶,山居,五穀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2).山中的住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贫道也要老丈到我山居中,寻几味野蔬,少少酬答厚意一番。” 清 姚鼐 《登泰山道里记序》:“比有 岱宗 之游,过访 聂君 山居,迺索其书读之。”
跋马
(1).勒马使回转。《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 建成 、 元吉 至 临湖殿 ,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 胡三省 注:“跋马者,摇駷马衔,偏促一轡,又以两足摇鼓马腹,使之迴走。”
(2).骑马驰逐。 唐 严武 《巴岭答杜二见忆》诗:“跋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 宋 王安石 《金明池》诗:“跋马未堪尘满眼,夕阳偷理钓鱼丝。” 宋 韩元吉 《六州歌头·桃花》词:“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
不常
(1).不固定。《书·伊训》:“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孔 传:“天之祸福惟善恶所在,不常在一家。” 汉 张衡 《西京赋》:“不常厥土, 盘庚 作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於声,或方於貌,或拟於心,或譬於事。”
(2).异常;反常。《晏子春秋·谏下十三》:“作服不常,以笑诸侯。” 吴则虞 集释引 苏舆 云:“言作不常之服,以为笑于诸侯。” 元 元怀 《拊掌录》:“画人物不常,鸟或四足,兽或两翼,人或儒冠而僧衣。”
(3).不平凡;卓越。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四:“夜梦一女,年可十七八,颜色不常。”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习凿齿 史才不常, 宣武 甚器之。未三十,便用为 荆州 治中。”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去国时虽久,安邦志不常。”
(4).时常。《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 焦氏 ﹞待婢僕们也十分宽恕,不常赏赐小东西。”
(5).犹无常。死的婉辞。 唐 韩愈 《祭故陕府李司马文》:“如何不常,以至大故!”
降下
(1) 降低到较低水平
降下甲板
(2) 落下
雨降下了
称便
认为方便而称赞
手续简化,大家称便
拈毫
见“ 拈毫弄管 ”。
未可
不可
依然
照往常,依旧
依然如故
依然有效
漫语
泛语;空话。 南朝 梁武帝 《责贺琛敕》:“卿云:‘国弊民疲。’诚如卿言,终须出其事,不得空作漫语。” 宋 陶穀 《清异录·还元竹》:“予曾与所亲计,当取江湖大竹,火上出汗,候色变白,磨莹破之。阔半寸,长七寸,厚三分……每片书字一行,密则倍,不欲人见者,加囊封,宜号还元竹,终以身未至南,但成漫语。” 明 李贽 《复麻城人书》:“如此説话,方为正当,非漫语矣。”
卓尔
高高直立的样子。多形容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及成就超越寻常,与众不同
如有所立卓尔。——《论语·子罕》
功效卓尔。——《薛宣传》
促成
促使事情办成
促成妥协的机会
大笑
笑的动作或情况
那惹人爱的容颜变成了微笑,而微笑又变成了大笑
鸣鞭
(1) 抖动鞭子出声
鸣鞭走马
(2) 古代皇帝仪仗中的一种,鞭形,振动时发出响声,叫人肃静。也叫“静鞭”
千秋
(1) 千年
(2) 岁月久远
(3) 生日。敬辞,指人的寿辰
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气,岂不惹人议论?——曹雪芹《红楼梦》
玉岑
(1).谓玉阶。 晋 皇甫谧 《释劝论》:“排閶闔,步玉岑,登紫闥,侍北辰。”
(2).对山的美称。 宋 陆游 《扇子峡山腹有草阁小亭非俗人所居也》诗:“絶境慰人心,谁家住玉岑。”
(3).指雪山。 明 杨慎 《至后雪》诗:“白雪晃元阴,清都带玉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