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昙颂·其四·神咒六首原文
奚利异。
奚利异。
第十流通神咒世间希。
羯谛不思议。
波罗羯谛秘深微。
波罗僧羯谛会无为。
菩萨婆诃间利㖶。
㖶怚例鸡。
鸡怚例㖶。
鲁留卢楼奚利异。
此之四句甚慈悲。
能去邪魔颠倒疑。
诵读观照证菩提。
流布咸令遣受持。
所求之者应心随。
得出三界不思议。
移离利怚。
利奚屣娑。
唏移㖷计。
诗词问答
问:悉昙颂·其四·神咒六首的作者是谁?答:敦煌曲子
问:悉昙颂·其四·神咒六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敦煌曲子的名句有哪些?答:敦煌曲子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参考注释
通神
通于神灵。形容本领极大、才能非凡。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非夫通神之俊才,谁能剋成乎此勋。” 唐 李商隐 《王昭君》诗:“ 毛延寿 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清 张德彝 《随使法国记·马赛波尔多纪事》:“因 郎柏尔 病愈……深赞 惕庵 之能,察脉通神,为今日之 和缓 。”
世间
人世间;世界上。《百喻经·观作瓶喻》:“诸佛大龙出,雷音徧世间。”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三:“有饮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唐 裴铏 《崑崙奴》:“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 曹州 孟海 之犬也。世间非老奴不能毙此犬耳。” 宋 陆游 《高枕》诗:“高枕闲看古篆香,世间万事本茫茫。” 明 袁宏道 《寄散木》:“凡艺到极精处,皆可成名,强如世间浮泛诗文百倍。” 杨朔 《滇池边上》:“自古以来,人们常有个梦想,但愿世间花不谢,叶不落,一年到头永远是春天。”
思议
想像或理解
不可思议
波罗
(1).即虎。古代 南诏 语。 唐 赵叔达 《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诗:“法驾避星回,波罗毘勇猜。”原注:“波罗,虎也;毘勇,野马也。”
(2).悲愁貌。 元 李爱山 《集贤宾·春日伤别》套曲:“嘴古都釵头玉燕,面波罗镜里青鸞,画不尽春山宛转。”一本作“魔罗”。
(3).梵语“波罗蜜”之省。 明 李贽 《得上院信》诗:“世事由来不可论,波罗忍辱是玄门。”参见“ 波罗蜜 ”。
(4).即凤梨。亦写作“波萝”。 清 赵翼 《题岭南物产图六十二韵》:“蜜有波罗甜,绵岂班枝燠。”参见“ 凤梨 ”。
深微
指变化深奥、差别微妙
天文学是一门深微的学问
无为
(1) 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
(2) 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罚
(3) 不要,不用
无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菩萨
(1) 佛家语。梵语 bodhisattva 的音译,也是菩提萨埵的省略,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译为大道心众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为神而加以崇拜者
(2) 泛指佛
(3) 泛指某些神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儒林外史》
(4) 比喻心肠慈善的人
四句
(1).指近体诗中的绝句。因一首四句,故称。 唐 韩愈 《酬马侍郎寄酒》诗:“一壶情所寄,四句意能多。秋到无诗酒,其如月色何!” 宋 苏轼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之六:“君知早落坐先开,莫著新诗四句催。”
(2).指佛经中的偈。因四句合为一偈,故称。 唐 胡伯崇 《赠释空海歌》:“説四句,演毘尼,凡夫听者尽归依。”
慈悲
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
邪魔
(1).妖魔。《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点检邪魔百万般,拟捉如来似等闲。”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四折:“嘱付那 开封府 户尉门神当住他那外道邪魔。”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打鬼》:“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诸天神将以驱逐邪魔,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
(2).旧谓魔鬼造成惑乱慧性、妨碍修行的变态心理。《红楼梦》第一一八回:“但愿他从此一心巴结正路,把从前那些邪魔永不沾染,就是好了!”《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只因为贪恋利欲,埋没了你的智慧,生出无穷的魔障,今 * 命光发露,透出你的智慧,还不趁势用你本来具足的慧剑,斩断你的邪魔吗?” 曹禺 《日出》第四幕:“他没有表情,呆滞地望着 李石清 ,如同中了邪魔一样。”
颠倒
(1) 反而
好意叫他洗脚,颠倒嫌冷嫌热!——《水浒传》
(2) 又
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
(3) 究竟;所以
只被你打的来不知一个颠倒。——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
诵读
(1) 读出声音来
诵读诗文
(2) 唸
观照
(1).佛教语。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楞严经》卷二:“﹝佛告 阿难 :﹞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予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 唐 李华 《衢州龙兴寺故律师体公碑》:“於人法得无我,於观照得甚深。” 明 李贽 《心经提纲》:“然则观者但以自家智慧时常观照,则彼岸当自得之矣。” 鲁迅 《<华盖集>题记》:“我知道伟大的人物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历大苦恼,尝大欢喜,发大慈悲。”
(2).显示;反映。 郭沫若 《今昔集·今天创作的道路》:“文艺活动当然不能除外。要站在这样一种批判的立场以观照人生,批判人生,领导人生。” 茅盾 《如何击退颓风》二:“凡是现实所有事,应当都在他观照之下,应当都在他的写作范围之内。”
菩提
佛教音译名,指觉悟的境界
流布
广泛流传;传布
受持
佛教语。谓领受在心,持久不忘。《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如彼外道,闻他邪説,心生惑著,谓为真实,永不可改,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吾尝梦梵僧告予曰:‘世且乱, 定光佛 再出世,子有难,能日诵千声,可以免矣。’吾是以受持。” 清 恽敬 《金刚经书后》二:“若復有人闻是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受持诵读,为人解説。”
之者
唐 宋 时习语,相当于“之人”、“之物”。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下:“乃作《刘弘传》,雕印数千本,以寄中朝及四海精心烧炼之者。”《敦煌变文集·祇园因由记》:“非但此金,世间一切伏藏未出之者,我能尽见。”《景德传灯录·司空山本净禅师》:“即是求见闻觉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
应心
(1).随心所欲。语出《庄子·天道》:“﹝ 轮扁 ﹞斲轮……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心。” 晋 张华 《励志》诗:“末伎之妙,动物应心。研精耽道,安有幽深。” 唐 方干 《嘉兴县内池阁》诗:“指画应心成,周迴气象清。”
(2).符合心意,称心。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爷,这个正叫做没头公事,便要问时怕也难应心么。” 孙犁 《白洋淀纪事·走出以后》:“她母亲就把女儿送过婆家去……但那婆家并不叫这女孩子应心满意。”
得出
(1) 获得;达到
他得出这个结论是多次考虑的结果
(2) 算出
计算了这道题得出答案为46
三界
(1).佛教指众生轮回的欲界、 * 和无 * 。见《俱舍论·世分别品》。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三界流动,以罪苦为场。化尽则因缘永息,流动则受苦无穷。” 唐 寒山 《诗》之二一三:“可畏三界轮,念念未曾息。” 宋 王安石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词:“三界里,有取总灾危。” 清 龚自珍 《最录<列子>》:“ 庄子 见道十三四, 列子 见道十七八,丁 * 之未东,皆未脱离三界。”道教沿用其说而稍异。 唐 吕岩 《敲爻歌》:“似此逍遥多快乐,遨游三界最清奇。”
(2).犹三届,三期。《元史·选举志二》:“都监歷三界,陞务使,一周岁为满,月日不及者通理。务使歷三界,陞提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