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原文 诗词名句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原文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
熔银百顷湖,挂镜千寻阙。
三更歌吹罢,人影乱清樾。
归来北堂下,寒光翻露叶。
唤酒与妇饮,念我向儿说。
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
但见古河东,荞麦花铺雪。
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

诗词问答

问:中秋月寄子由三首的作者是谁?答:苏轼
问: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苏轼的名句有哪些?答:苏轼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离别

(1) 暂时或永久离开

我离别故乡已经两年了

(2) 分手,分开

时曲

当时流行的曲子。 清 徐喈凤 《会仙记》:“女遂倚楼歌时曲数闋,达旦而去。”

满座

指剧场、影院等的坐位坐满或有座位的票卖完

凄咽

(1).悲伤呜咽。《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 唐 无名氏《河东记·独孤遐叔》:“ 遐叔 悵然悲惋,谓其妻死矣,速驾而归,前望其家,步步悽咽。”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慰西溟》词:“何事添悽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湼。”

(2).形容声音悲凉呜咽。 宋 苏轼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之一:“吏民莫扳援,歌管莫悽咽,吾生如寄耳,寧独为此别!”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吹管时,其声悽咽。”

形容声音悲凉呜咽。 宋 张镃 《满庭芳·促织儿》词:“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剖却心肝今置地,问 华佗 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

形容声音悲凉呜咽。 唐 孟郊 《汝坟蒙从弟楚材见赠时郊将入秦楚材适楚》诗:“ 汝水 忽凄咽, 汝 风流苦音。” 清 陈维崧 《解连环·暮秋看窗前杏花》词:“只夜凉难禁,露重谁忺,蛩语凄咽。” 吴组缃 《山洪》三五:“后面山上一只猫头鹰放胆的怪叫着,远近树林里杜鹃的啼声零落而凄咽。”

留都

古代王朝迁都以后,旧都仍置官留守,故称留都

金陵为 明之留都。—— 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留都论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繁丽

艳丽;华丽。 宋 苏轼 《<玉盘盂诗>序》:“ 南禪 、 资福 两寺,以芍药供佛,而今岁最盛,凡七千餘朶,皆重柎累萼,繁丽丰硕。” 林纾 《译<孝女耐儿传>序》:“叙人间富贵,感人情盛衰,用笔縝密,著色繁丽,制局精严,观止矣。”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然 相如 亦作短赋,则繁丽之词较少。”

百顷

(1).一万亩。极言土地之广。《汉书·王莽传下》:“於是遂营 长安 城南,提封百顷。” 北周 庾信 《奉和浚池初成清晨临泛》:“千金高堰合,百顷浚源开。”

(2).地名。在今 甘肃省 境内,旧时为氐族 杨氏 世居之处。《宋书·氐胡传》:“ 腾 ( 杨腾 )子 驹 ,勇健多计略,始徙 仇池 。 仇池 地方百顷,因以 百顷 为号。”《初学记》卷八引《三秦记》:“ 仇池山 号 百顷 ,上有 百顷池 ,壁立百仞,一人守道,万夫莫向。”

千寻

古以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极高或极长。 晋 左思 《吴都赋》:“擢本千寻,垂荫万亩。” 唐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诗:“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旛出 石头 。” 清 林则徐 《舆縴》诗:“一綫划开云径晓,千寻曳入洞天秋。” 赵朴初 《西江月·参观密云水库工程》词:“铁壁千寻锁浪,碧波万顷如油。”

三更

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

歌吹

歌唱吹奏。《汉书·霍光传》:“引内 昌邑 乐人,击鼓歌吹作俳倡。” 宋 司马光 《早春戏作呈范景仁》诗:“常思去岁初,西轩习歌吹。”

歌声和乐声。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廛閈扑地,歌吹沸天。” 唐 温庭筠 《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诗:“併起别离恨,思闻歌吹喧。” 鲁迅 《呐喊·社戏》:“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 赵庄 ,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人影

(1).人的身影。 唐 张谓 《送裴侍御归上都》诗:“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宋 苏轼 《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三:“极目荒凉,黯黯的夕阳,投着散乱的人影。”

(2).指人的踪迹。《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此道人未必是好人了。喫酒喫肉,又在此荒山居住,没个人影的所在。”

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堂下

(1).宫殿、厅堂阶下。《公羊传·宣公六年》:“仡然从乎 赵盾 而入,放乎堂下而立。” 汉 桓宽 《盐铁论·刺权》:“ 中山 * 抚流徵於堂上,鸣鼓 巴俞 作於堂下。”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2).殿堂下的人。借指侍从。《韩非子·内储说下》:“乃召其堂下而譙之,果然,乃诛之。” 陈奇猷 集释:“《説文》:‘堂,殿也。’堂下,盖谓殿堂下之人。”

(3).神名。《史记·封禅书》:“ 荆 巫,祠 堂下 、 巫先 、 司命 、 施糜 之属。”

寒光

惨白令人心寒的光

寒光一闪,刀已出鞘

露叶

沾露的叶子。 唐 崔善为 《答王无功九日》诗:“露叶疑涵玉,风花似散金。” 宋 苏轼 《菜羹赋》:“汲幽泉以揉濯,搏露叶与琼根。” 元 黄庚 《对竹》诗:“露叶晴犹溼,风枝夏亦寒。”

衰病

体弱多病

衰病残岁

梨栗

亦作“棃栗”。1.梨树与栗树。 汉 扬雄 《长杨赋》:“驰骋秔稻之地,周流梨栗之林。”

(2).指梨子与栗子。 唐 秦系 《山中奉寄钱起员外兼简苗发员外》诗:“稚子唯能觅梨栗,逸妻相共老烟霞。” 明 高启 《赠杜进士儿端》诗之二:“不贪棃栗自相亲,识是君家旧友人。”

河东

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秦汉时置河东郡、唐初 置河东道,开元间又置河东节度使,宋置河东路,明废

荞麦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赤质柔。叶互生,呈心脏形,有长柄。花色白或淡红。果瘦三角形,有棱。子实磨成粉可制面食。通常亦称其子实为荞麦。 唐 白居易 《村夜》诗:“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蕎麦花如雪。”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一·荞麦》:“蕎麦南北皆有,立秋前后下种,八九月收刈,性最畏霜。” 清 赵翼 《自贵阳赴威宁作》诗:“三两茅棚嵌碧螺,坡边蕎麦水边禾。”

去年

上一年

我从去年辞帝京。——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断绝

(1) 中断联系

断绝来往

断绝朋友关系

(2) 不再连贯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王奕,朝代:宋代
    我来拜争鲁,舟过歌凤台。登峄仰东蒙,自谓高矣哉。及登东山顶,天级真难阶。河渎走罅漏,嵪陵塌埏垓。己大物自小,夙学得所谐。圣贤分地步,高下随其材。于道既有觉,沿崖剔碑苔。七十二君者,谬迷良可哀。王侯哄蚁穴,休王滋无涯。三千六百朞,治忽知几回。悠哉身后史,聊尔生前杯。大块囿躯壳,客气行风雷。神功一收敛,非去亦非来。试出亭毒表,岱峰赤微埃。安得铁柄箒,埽尽兀实堆。上下一无极,释然畅虚怀。平明下山去,天门挂芒鞋。金童玉女夹道迎,鸾铃凤翟红云开。道逢明复与守道,拊肩携手歌崔嵬。谓予如欲看白日,请骑黄鹄同上无色空界外。苍梧帝子正与彼,倏忽混沌高卧真蓬莱。
  • 作者:薛映,朝代:宋代
    黄鹄晨霞傍楼起,头陀秋草绕碑荒。
  • 作者:张籍,朝代:唐代
    一身清净无童子,独坐空堂得几年。每夜焚香通月观,可怜光影最团圆。
  • 作者:范成大,朝代:宋代
    北山山下小庵居,佛劫仙尘只故吾。八万四千空 * ,不离一法认昆庐。
  • 作者:汪莘,朝代:宋代
    蓬莱道山到者稀,忽随飚驾同来归。天横阆野望不尽,地绝瀛海如无依。初得松门入萧瑟,渐绕苔径穿芳菲。奇花异卉不可识,但觉春是人间非。高檐长廓白日静,朱帘绿幕清风微。仰观群玉三大字,始忆上帝书所储。赤图绿牒文字古,空桑孤竹音调希。饮中八仙各洒落,琼林风月相光辉。坐而投壶妙贯耳,立而对弈工解图。吟诗诵赋清且永,何事顾我频嘘欷。君不见咸平景德时,太平都在杨刘诗。又不见庆历元佑际,后来谁与欧苏继。只今延阁多才贤,如玉在山珠在渊。杨刘欧苏未为老,秦皇鼌张俱少年。有客野於孟东野,更宜卢仝作诗社。碧笺小纸辱佳命,青林紫笔令挥写。君山天酒浇枯肠,吸尽一回酴醾香。赠君千岁白鹿健,报我三尺金鱼光。羽陵蠹简非我处,老上
  • 作者:仇远,朝代:宋代
    衰年六十喜平头,微禄虚名老可羞。自笑一生同蝜蝂,了知万事等蜉蝣。寡懽元亮须归去,老病相如已倦游。只忆西湖春涨绿,柳边雪外舣兰舟。
  • 作者:元绛,朝代:宋代
    群山衮衮卷波涛,举手天门尺五高。尘土多年昏病眼,犹能千里见秋毫。
  • 作者:袁燮,朝代:宋代
    累石为层峰,而以水环之。所贵超俗累,潇洒含幽姿。却虞穷腊中,四顾阴云垂。飞霙冷彻骨,智巧无所施。督彼执役者,努力无迟迟。果然霰先集,六出争郊奇。缤纷一昼夜,翦刻非人为。丰登自此兆,疫疠宁复滋。明朝便晴朗,工作无愆期。二事古难全,今也都不亏。天公念下土,所欲皆相随。我山既是嵚岑,我沼仍涟漪。频游不知倦,清坐堪忘饥。追怀舞雩风,童冠俱怡怡。岂徒耳目玩,要是无瑕疵。此乐未易得,天意扶吾衰。宿恙不再作,康宁当自兹。
  • 作者:苏辙,朝代:宋代
    老人平生,以书为累。夜灯照帷,未晓而起。百骸未病,两目告瘁。决明虽良,何补於是。
  • 作者:怡然,朝代:宋代
    萦纡九锁山,棱层几叠水。谁令翻其源,银涛迸石髓。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