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门日作原文
廿七月中简吉礼,御门御殿例无刊。
敕几以此实政系,脩典宁其虚数观。
却有侍仪节相预,每看背本省郎难。
临轩降旨惟清语,法祖由来见一端。
诗词问答
问:御门日作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御门日作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御门日作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五
2. 二十七月之内凡遇筵耕大祀躬行中祀则遣官其经耤诸典例皆停止惟御门听政及御殿视朝为勤政要务例当如常举行并服色是日亦易素服不御
参考注释
七月
《诗·豳风》中的一首。反映 西周 农奴终年辛劳而不得温饱的苦况。全诗八章八十八句,为《国风》中第一长篇。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无衣无褐,必盈《七月》之叹。” 宋 梅尧臣 《依韵吴冲卿秋虫》:“今者《秋虫》篇,不异《七月》章。”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诗序》:“盖,《诗》有咏古而意在伤时者,《七月》、《信南山》、《采菽》之类是也。”
吉礼
(1).古五礼之一。指祭祀之礼。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曲阜》:“ 乾隆 五十九年,予按试至 曲阜 ,适逢孟冬上丁,时 衍圣公 宪培 初薨,予以吉礼主祭。”
(2).指婚礼。亦指举办婚礼时所需之物。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窦玉妻》:“今夕甚佳,又有牢饌,亲戚中配属,何必广招宾客,吉礼既具,便取今夕。”
御门
清 代皇帝在宫门听政。 顺治 时御 太和门 , 康熙 时改御 乾清门 。御门时凡王公大臣、大学士、内阁学士、各部院、九卿、科、道、侍卫、记注诸官皆侍班;凡奏事、题本、除授、引见皆在此举行。 雍 乾 两朝,俱仍其制, 咸丰 以后此典遂废。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上:“御门听政,冬春辰初三刻,夏秋辰正三刻。”《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恰巧那个当儿,正出了个内阁学士缺,祭酒的名次,题本里应得开列在前,他自己心里的红算计,下次御门,这个缺八成儿可望。” 震钧 《天咫偶闻·皇城》:“盖国初御门之典,在 太和门 。后改御 乾清门 ,因亦移入,即 唐 代之常朝也。常朝五日一举,故御门五日为期。”参阅《清通典·礼·嘉二》、《清文献通考·王礼四》。
御殿
(1).宫殿。《后汉书·灵帝纪》:“ 熹平 五年,冬十月壬午,御殿后槐树自拔倒竖。”
(2).犹御朝。《清史稿·礼志七》:“ 清 初 太祖 创业,建元 天命 ,正月朔即位,贝勒、羣臣集殿前,按翼序立。皇帝御殿,皆跪。”《清史稿·礼志七》:“帝御 太和殿 ,引见毕,赐坐赐茶,悉準常仪。如是日不御殿,各官行礼 午门 外。”
以此
(1).犹言用这,拿这。《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因谓 武侯 曰:‘试延以公主, 起 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 刘大白 《小鸟之群》:“如果枷锁镣铐,是一种荣典,一定有些人以此骄人,也一定有些人唯恐求之不得。”
(2).因此。《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当是时,诸公皆多 季布 能摧刚为柔, 朱家 亦以此名闻当世。”《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原来纳粟入监的,有几般便宜:好读书,好科举,好中,结末来又有个小小前程结果。以此宦家公子,富室子弟,到不愿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学生。”
虚数
(1) 虚假不实的数字
(2) 实数与虚数单位之积,亦即实部为零的复数(如3i)
仪节
(1) 仪式礼节
婚姻亦有一定仪节,其中“抢婚”是项特别的习俗
(2) 礼仪;礼节
背本
背弃根本。《左传·哀公七年》:“ 吴 将亡矣,弃天而背本。”《吕氏春秋·上农》:“国家难治,三疑乃极,是谓背本反则,失毁其国。”《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末俗背本,由来久矣。” 金 王若虚 《议论辨惑》:“若名教之理而书生不知,则谁復知之?且 厚 ( 郑厚 )独非书生耶?何其背本之甚也。” 明 张居正 《乞宥言官疏》:“彼之背本反噬,忍为不义,固自忘其父母。”
省郎
(1).指皇帝的侍从官。因居省禁中,故称。《南史·王韶之传》:“ 晋帝 自 孝武 以来常居内殿,武官主书於中通呈,以省官一人管詔誥,住西省,因谓西省郎。”
(2).指中枢诸省的官吏。 唐 杜甫 《入奏行赠窦侍御》:“省郎京尹必俯拾,江花未落还 成都 。”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 唐 贞观 中,勑下度支求杜若,省郎以 谢朓 诗云‘芳洲採杜若’,乃责 坊州 贡之,当时以为嗤笑。”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若夫华族高门,膏腴世爵, 春秋 则代为执政, 六朝 则世戴金貂,著作秘书,不屑省郎。”
(3).指皇帝的侍从官。因居省禁中,故称。《南史·王韶之传》:“ 晋帝 自 孝武 以来常居内殿,武官主书於中通呈,以省官一人管詔誥,住西省,因谓西省郎。”
(4).指中枢诸省的官吏。 唐 杜甫 《入奏行赠窦侍御》:“省郎京尹必俯拾,江花未落还 成都 。”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 唐 贞观 中,勑下度支求杜若,省郎以 谢朓 诗云‘芳洲採杜若’,乃责 坊州 贡之,当时以为嗤笑。”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若夫华族高门,膏腴世爵, 春秋 则代为执政, 六朝 则世戴金貂,著作秘书,不屑省郎。”
临轩
(1).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间近檐处两边有槛楯,如车之轩,故称。《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让 诉寃於帝,詔 膺 入殿,御亲临轩,詰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 唐 王维 《少年行》之四:“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 明光宫 。”《清史稿·礼志九》:“ 乾隆 十四年,定命将仪三:一曰授敕印,经略大将军出师,皇帝临轩颁给。”
(2).在窗前。轩,窗槛。 唐 元稹 《莺莺传》:“ 张生 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公既去,而执拂者临轩指吏曰:‘问去者处士第几?住何处?’”
清语
(1).犹清谈高论。 宋 叶适 《滕季度墓志铭》:“清语终日,不及私。”
(2).满语。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宗室小考》:“上以 清 语为国家根本,而宗室贵胄至有不能语者,风俗攸关甚重。”《晚清文选·民族的国民》:“嗣后八旗,总以 清 语骑射为务。”
法祖
(1).教主。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癸酉之变》:“﹝ 林清 ﹞遂为彼教所推,尊为法祖。”
(2).效法先祖。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皇上日阅实录》:“亦可覘圣主之勤於法祖也。”
由来
(1)
(2) 事情发生的原因
(3) 历来;自始以来;从发生到目前
由来已久
一端
(1).指物件的一头。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门口是一块活板,人一进门,踏着木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铅笔,一端有个橡皮帽子。”
(2).指事情的一点或一个方面。 汉 王充 《论衡·实知》:“夫术数直见一端,不能尽其实。”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过半矣。” 清 方苞 《读邶鄘至曹桧十一国风》:“或同始而异终,或将倾而復植,岂可以一端尽哉?” 鲁迅 《呐喊·端午节》:“他自己说,他是自从出世以来,只有人向他来要债,他从没有向人去讨过债,所以这一端是‘非其所长’。”
(3).表布帛数量。古代布帛二端相向卷,合为一匹,一端为半匹,其长度相当于二丈。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夫中国一端之縵,得 匈奴 累金之物。”《古诗十九首》之十八:“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綺。”《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币锦二两” 晋 杜预 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张友正 ﹞与染工为邻,或问其故。答曰:‘吾欲假其縑素学书耳。’于是与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
(4).方言。表示一舀的数量。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十七:“ 盛佳秀 舀了一端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