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送王一山还湖湘五首(与一山相期一游)·其原文 诗词名句

送王一山还湖湘五首(与一山相期一游)·其五

作者:王渐逵 朝代:明代

原文

太和山顶肃清真,七十二峰高压云。

天门晞发同翘首,九点齐州混世尘。

诗词问答

问:《送王一山还湖湘五首(与一山相期一游)·其五》的作者是谁?答:王渐逵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王渐逵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渐逵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六部

2. 与一山相期一游

参考注释

太和

见“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山顶

通指山的最高部位。按形态可分为平顶、圆顶、尖顶(又称山峰),在地形图上一般比较主要的山顶注有高程和表示凸起或凹入的示坡线

清真

(1) 纯真朴素

清真寡欲

(2) 真实自然

文贵清真

(3) 明清时,中国 * 教学者介绍该教教义,曾用“清净无染”、“真主原有独真,谓之清真”等语,称颂该教崇奉的真主。故称 * 教为清真教,寺曰清真寺

清真寺

十二峰

亦作“ 十二峯 ”。1.指 川 、 鄂 边境 巫山 的十二座峰。峰名分别为: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 唐 李涉 《竹枝词》:“十二峯头月欲低,空聆滩上子规啼。” 前蜀 李珣 《河传》词:“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猨声到客船。” 明 何景明 《竹枝词》:“十二峯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 瞿塘 。” 巫山 的十二峰名亦有异说。参阅 元 刘燻 《隐居通议·十二峰名》。

(2).曲牌总名的一种。属南曲南吕宫,以由《三仙桥》、《白练序》、《醉太平》、《普天乐》、《征胡兵》、《香遍满》、《琐窗寒》、《刘泼帽》、《三换头》、《贺新郎》、《节节高》、《东瓯令》十二只曲牌组成,故名。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更有以十数曲串为一曲,而标以总名,如《六犯清音》、《七贤过关》、《九迴肠》、《十二峰》之类,更觉浑雅。”

高压

(1) 用强权压制和迫害

高压政策

(2) 从法定标准来说,是指任何高于650伏的电压,这是美国的标准。按中国的法定规范,是指1000伏以上的电力输变电电压或250伏以上的配用电电压

天门

(1) 神话传说中天宫的门

(2) 帝王宫殿大门

(3) 指人额头的中间

(4) 人的心(道士用语)

晞发

晒发使干。常指高洁脱俗的行为。《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 咸池 ,晞女髮兮阳之阿。” 晋 陆云 《九愍·行吟》:“朝弹冠以晞髮,夕振裳而濯足。” 宋 苏轼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诗:“艤舟北岸何时渡?晞髮东轩未肯忙。” 清 屈大均 《登浴日亭》诗:“谁与同晞髮,苍凉若木东。”

翘首

抬头而望;也形容盼望之切:翘首晴空|登高翘首,远望家乡|翘首以待。

齐州

犹中州。古时指中国。《尔雅·释地》:“岠齐州以南,戴日为 丹穴 。” 郭璞 注:“岠,去也;齐,中也。” 邢昺 疏:“中州,犹言中国也。”《列子·汤问》:“ 汤 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 革 曰:‘犹齐州也。’” 张湛 注:“齐,中也。” 唐 李贺 《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世尘

(1).尘世;人间。 唐 王昌龄 《题朱炼师山房》诗:“叩齿焚香出世尘,斋坛鸣磬步虚人。”《天雨花》第五回:“这般隐弊谁能测,真是天星降世尘。”

(2).指世俗之事。 唐 杜甫 《别赞上人》诗:“还为世尘婴,颇带顦顇色。” 明 屠隆 《綵毫记·访道仙翁》:“弟子隐志不坚,为世尘牵引,有违明训。”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区仕衡,朝代:宋代
    君不见平陵班仲升,君不见句章阚德润。二子傭书日苦贫,投笔诵经总才隽。又不见二子之后有胡生,寸管从人落魄行。往往处诧骨非贱,只述二子功与名。凿空绝域称使者,孝廉为郎补中舍。都乡拜爵金印持,定远封侯玉门射。胡生果是大耳儿,蛟龙尺水自有时。长安乞米齿编贝,且得待诏聊免饥。不能持钓富春泽,只解校文天禄阁。大夫岂必终落魄,他时人认傭书客。
  • 作者:彭次云,朝代:宋代

    同登云级上危巅,松石嵚崟挂晚烟。

    好是回头遥望处,海波如带石如拳。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标签:梨花

    深斯白色浅斯红,不啬由来亦不丰。

    设使嫏嬛品材貌,太真飞燕酌其中。

  • 作者:杜荀鹤,朝代:唐代
    少见修行得似师,茅堂佛像亦随时。禅衣衲后云藏线,夏腊高来雪印眉。耕地诫侵连冢土。伐薪教护带巢枝。有时问着经中事,却道山僧总不知。
  • 作者:杨万里,朝代:宋代
    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
  • 作者:葛立方,朝代:宋代
    秧把束西畦,东畦翠罽齐。甘心鹤俯啄,不用马行泥。井井塍千曲,泱泱水半犁。黄云它日事,欢喜舞龉齯。
  • 作者:庾抱,朝代:唐代
    枥上浮云骢,本出吴门中。发迹来东道,长鸣起北风。回鞍拂桂白,赪汗类尘红。灭没徒留影,无因图汉宫。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荟蔚朝隮每润楼,傍楹閒写傍林浮。

    沾衣何碍循蹊步,即是黄山畅远游。

  • 作者:释了惠,朝代:宋代
    的的此事,真不可说。不可说中真可说,真可说,无可说。齿临部临,急急敕摄。
  • 作者:沈瑞徵,朝代:明代

    绝巘攀跻外,苍茫秋色残。

    云山千里出,烟树万家攒。

    石转奔涛壮,天空落日寒。

    扶桑一矫首,海气正漫漫。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