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焚香原文
古人秉烛游,昼短苦夜长。
焚膏继晷者,乃爱分阴强。
今夕复何夕,急景冬未央。
琼苑芳已歇,芸阁编且藏。
静深就温室,坐倚便匡床。
喜对博山古,聊焚鹧鸪香。
离合参枯禅,代谢惜年光。
忆我十年前,得句学锦囊。
狡狯久不为,结习原如常。
诗词问答
问:冬夜焚香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冬夜焚香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阳韵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四十四
2. 旧作有仿李贺体烧香曲
参考注释
古人
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
秉烛
谓持烛以照明。 唐 孟浩然 《春初汉中漾舟》诗:“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宋 梅尧臣 《送道损司门》诗:“朝看不足暮秉烛,何暇更寻桃与杏。”《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起坐内室,秉烛看书。”《红楼梦》第一一四回:“丫头秉烛伺候。”
焚膏继晷
唐 韩愈 《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膏,油脂之属,指灯烛。晷,日光。后以“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工作等。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讥不肖子》:“所谓焚膏继晷者,非为身计,正为门户计。” 元 吴莱 《陈彦理昨以汉石经见遗今承寄诗索石鼓文答以此作》诗:“先生博学抱圣经,焚膏继晷目耽玩。”《光明日报》1977.1.9:“﹝ 周总理 ﹞日理万机,焚膏继晷。”
分阴
谓极短的时间。阴,日影。《晋书·陶侃传》:“ 大禹 圣者,乃惜寸阴,至於众人,当惜分阴。” 宋 贺铸 《忆仙姿》词:“遮日走京尘,何啻分阴如岁。” 明 高明 《琵琶记·书馆悲逢》:“事业要当穷万卷,人生须是惜分阴。” 清 赵翼 《西岩斋头自鸣钟分体得七古》诗:“即今归田輟待漏,犹惜分阴肯抛却。”
今夕
今晚;当晚。 晋 左思 《蜀都赋》:“乐饮今夕,一醉累月。” 唐 韩愈 《玩月喜张十八员外以王六秘书至》诗:“况当今夕圆,又以嘉客随。” 郭沫若 《落叶》:“风雨潇潇着的今夕。”
急景
急驰的日光。亦指急促的时光。 唐 曹邺 《金井怨》诗:“西风吹急景,美人照金井。” 宋 楼钥 《次韵翁处度同游北山》:“我携旧纪访陈迹,止恐急景不得延。” 元 高士谈 《次伯坚韵》:“急景只教人貌改,沧溟不放酒杯深。”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一:“春天的急景,已经快晚了的五点钟的时候,我点了一枝蜡烛,在那里安放几本刚从栈房里搬过来的破书。”参见“ 急景凋年 ”、“ 急景流年 ”。
未央
未已;未尽
夜如何其?夜未央。——《诗·小雅·庭燎》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楚辞·离骚》
此恨未央
琼苑
(1). 琼林苑 的省称。 宋 赵抃 《次韵程给事寓越廨宇有怀》:“言念玉符分镇日,却思 琼苑 拜恩初。”参见“ 琼林苑 ”。
(2).苑囿的美称。 宋 晏几道 《木兰花》词:“晚红初减 谢 池花,新翠已遮琼苑路。”
(3).指仙人的居所。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小姐规劝侍婢》:“你是蕊宫琼苑神仙,不比尘凡相诱。”
(4).指月宫。《群音类选·金环记·误投钗钏》:“嫦娥爱少年,把玉轮辗,乘风飞下离琼苑。”
(5).指 扬州 琼花观 。 清 孙枝蔚 《和坤五司成思字》:“惟应尽醉归 琼苑 , 隋 帝楼臺最可悲。”自注:“ 坤五先生 寓 蕃釐观 。”参见“ 琼花观 ”。
芸阁
即芸阁。 宋 秦观 《孙莘老挽词》之二:“青春芸閤妙文词,进读 金华 鬢若丝。”参见“ 芸香阁 ”。
静深
沉静深邃。 唐 权德舆 《武公神道碑铭》:“ 元衡 文行宏懿,静深周密。”
温室
有防寒、加温和透光等设施,供冬季培育喜温植物的房间
匡床
安适的床。一说方正的床。《商君书·画策》:“人主处匡牀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 汉 桓宽 《盐铁论·取下》:“匡牀旃席,侍御满侧者,不知负輅輓船,登高絶流之难也。” 王利器 校注:“《淮南子·主术篇》曰:‘匡牀蒻席。’今案 高诱 注曰:‘匡,安也。’《庄子·齐物篇》:‘与王同筐牀。’《释文》云:‘本亦作“ 匡 ”’, 司马 云:‘安牀也。’一云:‘正牀也。’” 唐 刘禹锡 《伤往赋》:“坐匡牀兮抚婴儿,何所匄沐兮,何从仰飴。”《醒世姻缘传》第一回:“书房中匡牀罗帐,藤簟纱衾。” 清 董道权 《王麟友同宿客舍志感》诗:“鼓声坎坎下三四,解衣灭烛眠匡床。”
博山
博山炉的简称。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二:“ 洛阳 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斲復万鏤,上刻 秦 女携手仙。” 宋 杨万里 《和罗巨济山居十咏》之七:“共听茅屋雨,添炷博山云。” 清 赵翼 《七十自述》诗:“半篝残火听譙鼓,一缕名香裊博山。”
鹧鸪
动物名。鸟纲,雷鸟科,构成鹧鸪属( Francolinus )及其近缘属的一种鸟。体形似雷鸟而稍小,头顶紫红色,嘴尖头,红色,脚短,亦呈红色。体灰褐色,腹部黄褐色,捕食昆虫及蚯蚓等
离合
分开和结合;分离和聚会
离合器
悲欢离合
枯禅
(1).指老僧。 宋 陆游 《闲味》诗:“身似枯禪谢世尘,岂容收敛强冠巾。” 元 戴表元 《陪阮使君游玉几》诗:“花满车茵酒满船,乱云堆里访枯禪。”
(2).枯坐参禅。 明 王廷相 《雅述》上:“今乃以圣人言语并其动作而为末焉,其亦不思甚矣。推此意也,真欲枯禪白坐以见性乎?”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考索·动》:“推其意,将必有以枯禪入定,始谓之吉矣。” 古直 《冷圃曲》:“有时冥坐类枯禪,中心惄惄如忧煎。” 郭沫若 《落叶·第二九信》:“‘洗心久欲学枯禅’--哥哥,你是要做和尚吗?”
代谢
(1) 更替、交替变换
新陈代谢
(2) ;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清· 洪亮吉《治平篇》
年光
1.年华;岁月。 2.春光。 3.年成,年景。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得句
谓诗人觅得佳句。 唐 周贺 《上陕府姚中丞》诗:“成家尽是经纶后,得句应多諫諍餘。” 宋 陆游 《晴甫一日复大风雨连日不止遣怀》诗:“得句已无前辈赏,开编时与古人游。” 元 萨都剌 《高邮至邵伯》诗之一:“有时得句无人和,风雨寒窻夜读书。” 清 曹寅 《秋日过访芥公》诗:“得句闻敲鉢,逃禪媿闭关。”参见“ 觅句 ”。
锦囊
(1).用锦制成的袋子。古人多用以藏诗稿或 * 。《南史·徐湛之传》:“以锦囊盛 武帝 纳衣,掷地以示上。”《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宋 苏舜钦 《送王杨庭著作宰巫山》诗:“落笔多佳句,时应满锦囊。”《花月痕》第四回:“忽奉令箭一枝,锦囊一个,内固封密札。”
(2).借指诗作。 宋 杨万里 《云龙歌赠陆务观》:“金印斗大值几钱?锦囊山齐今几篇?” 清 赵翼 《周长庚邂逅山塘具述倾注之意答诗志愧》:“锦囊幸免遭投厠,红袖知谁肯拂尘。”参见“ 锦囊佳句 ”。
(3).吐绶鸡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吐绶鸡》:“﹝吐綬鷄﹞《古今注》谓之锦囊。”
狡狯
(1).儿戏;游戏。《太平广记》卷三六○引 三国 魏 曹丕 《列异传·傅氏女》:“北地 傅尚书 小女,尝拆荻作鼠,以狡獪。”《魏书·萧昭业传》:“与羣小共作鄙艺,掷涂赌跳,放鹰走狗诸杂狡獪。” 宋 陆游 《示子遹》诗:“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獪。”自注:“ 晋 人谓戏为狡獪,今闽语尚尔。”
(2).戏言;玩笑。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我尝与诸人道 江 北事,特作狡獪耳, 彦伯 遂以箸书。” 宋 范成大 《游灵石山寺》诗:“仙人昔来游,笔墨上朱甍。举臂寻丈高,聊得儿童惊。老矣谢狡獪,题诗记吾曾。” 清 袁枚 《新齐谐·观音作别》:“余想佛法全空,焉得作如此狡獪,必有鬼物凭焉。”《孽海花》第四回:“我老子听了家人的话,才明白昨夜的事,果然是 太清 弄的狡獪,心里自然得意。” 刘半农 《读<海上花列传>》:“作者偏要故弄狡狯,说她预先置办嫁装,平白的拖上数千金的债,到后来是一场无结果。”
(3).诡诈。 唐 韩愈 《嘲鼾睡》诗:“盗贼虽狡獪,亡魂敢窥閫。”《宋史·侯陟传》:“ 陟 有吏干,性狡獪好进,善事权贵。”《老残游记》第十七回:“你亲笔字据都写了,还狡獪什么?” 李大钊 《大哀篇》:“民权者,少数豪暴狡獪者之窃权,非吾民自得之权也。” 叶圣陶 《城中·晨》:“ 酒糟鼻子 狡狯地笑了。”
(4).谓机灵。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噶雄》:“有 务子 者,年与 雄 埒,为人亦狡獪颖秀。”
不为
(1).不做;不干。《诗·卫风·淇奥》:“善戏謔矣,不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铭始不实。”
(2).谓收成不好。《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六》:“‘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淮南子·本经训》:“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为。” 高诱 注:“不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
(1).不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 尧 存,不为 桀 亡。”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彦 《浣溪沙》词:“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 长安 。”
(2).不为了。《汉书·扬雄传下》:“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霑而恩洽,动不为身。” 颜师古 注:“言忧百姓也。”
结习
(1).佛教称烦恼。《维摩经·观众生品》:“时 维摩詰 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説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孤策独騖,莫知所限;结习纷纶,一随理悟。” 宋 苏轼 《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一:“结习已空从著袂,不须天女问云何。” 清 龚自珍 《观心》诗:“结习真难尽,观心屏见闻。”
(2).多指积久难除之习惯。《花月痕》第十回:“所幸诗文嗜好,结习已深,倘得问字学书,当亦三生有幸!”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致她来信说我‘诗人结习未除,幻想太高’。”
如常
与平常一样,照常
一切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