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友原文
谁谓相去远,盈盈一水间。欲渡无津梁,中情何由殚。
秋怀多感慨,抚衿起长叹。
岩风堕朝露,轻云冒遥山。
群芳尽摇落,孰与坚岁寒。
诗词问答
问:寄友的作者是谁?答:赵处澹
问:寄友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处澹的名句有哪些?答:赵处澹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相去
相距;相差。《汉书·食货志上》:“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晋书·王祥传》:“吾等 魏 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 宋 曾巩 《答范资政书》:“而拜别朞年之间,相去数千里之远,不意阁下犹记其人。”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据 达夫 口述,则他们所答应者,和我所提出的相去并不远。”
盈盈一水
盈盈:水清而浅的样子。又清又浅的一片水。比喻相隔不远。津梁
渡口和桥梁,比喻能起引导、过渡作用的事物或方法
亦不汝等将来之津梁也。——《魏书·卦轨传》
中情
隐藏在心中的思想或情感
不察余之中情。——《楚辞·离骚》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何由
亦作“ 何繇 ”。1.从何处,从什么途径。《楚辞·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僕虽嚚顽,愿从足下。虽然,何由而自达哉!” 唐 王昌龄 《送韦十二兵曹》诗:“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晋 张华 有鸚鵡,每出还,輒説僮僕好恶。一日,寂无言; 华 问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鲁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濑修竹茂林》诗:“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宋书·沉庆之传》:“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成?” 明 刘基 《次韵和脱因宗道感兴》诗之三:“路远无羽翼,何由得飞还?”《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稍加责罚,此辈就到家主面前轻事重报,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着意防范,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有云 太仓 王宫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无损。然与《玉版》对观,无少差,信为《玉版》未损时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剥漶?或造物忌之邪?”
秋怀
秋日的思绪情怀。 唐 元稹 《解秋》诗之十:“今日復今夕,秋怀方浩然。” 唐 皮日休 《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诗之七:“寂歷秋怀动,萧条夏思残。”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北风凄劲,戍士秋怀,把臂宣骄,亦自哀激。”
感慨
心灵受到某种感触而慨叹(感慨不已)
她不免感慨地想道:“……真是事变知人心啦!”——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孙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抚衿
见“ 抚襟 ”。
长叹
悠长的叹气
长叹一声
朝露
清晨的露水,比喻存在时间极短促的事物,也比喻明澈纯净的事物
君之命若朝露
轻云
(1).薄云,淡云。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迴雪。” 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之十二:“轻云齐广甸,微风散清漪。” 宋 苏轼 《醉落魄·离京口作》词:“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清 宋照 《雾凇》诗:“东方渐见升阳曦,还怜化作轻云飞。”
(2).喻薄纱。 唐 聂夷中 《大垂手》诗:“金刀剪轻云,盘用黄金缕。”
(3).名马名。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十五:“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 倪璠 注:“《西京杂记》称 汉文帝 马有‘浮云’之名,故马曰‘轻云’,言马壮也。”
群芳
(1) 各种艳丽、芳香的花草;众花;百花;比喻众女子、众美人
群芳斗艳
(2) 也比喻众贤人
摇落
凋残,零落。《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北周 庾信 《枯树赋》:“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 唐 杜甫 《谒先主庙》诗:“如何对摇落,况乃久风尘。” 明 何景明 《答望之》诗:“江湖更摇落,何处可安栖?” 清 曹寅 《和程令彰十八夜饮南楼》之一:“客心摇落傍孤笳,步屧随时向酒家。”
孰与
(1).与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庄王 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史记·孟尝君列传》:“ 齐 无 秦 ,则天下集 齐 , 亲弗 必走,则 齐王 孰与为其国也!”《新唐书·韩翃传》:“时有两 韩翃 ,其一为刺史,宰相请孰与, 德宗 曰:‘与诗人 韩翃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2).犹言何如。意谓还不如,常用于反诘语气。《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汉 班固 《东都赋》:“且夫僻界 西戎 ,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周书·杜杲传》:“若使 齐 寇乘之,则彼此危矣。孰与心忿悔祸,迁虑改图。”
(3).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墨子·耕柱》:“ 巫马子 谓 子墨子 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 徐公 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辉传於千世,君孰与 商君 、 吴起 、大夫 种 ?” 宋 王安石 《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松》:“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 明 徐渭 《自为墓志铭》:“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 渭 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岁寒
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余捉蟋蟀,汝奋臂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清· 袁枚《祭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