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桂棹沿回采,莲塘宛转通。
折腰销暑气,熨齿散香风。
冰飐灵池面,舟横太液中。
劝民传渤海,也救一时穷。
诗词问答
问:《和李峤杂咏诗百二十首韵·其八十九·菱》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五十八
参考注释
桂棹
(1).桂木制的划船工具。《楚辞·九歌·湘君》:“桂櫂兮兰枻,斲冰兮积雪。” 王夫之 通释:“櫂,篙也。”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泛舟汉水往万山应教》:“桂棹桬棠船,飘扬横大川。” 明 夏完淳 《长歌》:“琼弁玉蕤珮珊珊,蕙橈桂櫂凌迴澜。”
(2).指船。 南朝 梁简文帝 《与刘孝绰书》:“晓河未落,拂桂棹而先征;夕鸟归林,悬孤帆而未息。” 唐 王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行当浮桂櫂,未几拂荆扉。” 元 陈旅 《送王致道代祠北岳北海济渎南镇》诗:“山下灵风吹桂櫂,云边仙树拂丹梯。”
回采
修建巷道后进行的采掘、装运、支撑等工序的总称
宛转
(1) 圆场;圆成
店主八折了五两银子,没处取讨,索性做个宛转。——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2) 辗转
路宛转石间。——《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宛转而不卧
(3) 婉转
折腰
(1) 弯腰行礼,现引申作“倾倒”意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 * 《沁园春·雪》
(2) 屈身事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梁· 萧统《文选·陶渊明传》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暑气
盛夏的热气
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水浒传》
熨齿
使牙齿感到凉爽或寒冷。 唐 韩偓 《雨后月中玉堂闲坐》诗:“緑香熨齿冰盘果,清冷侵肌水殿风。” 宋 梅尧臣 《和正月六日沉文通学士遗温柑》:“诵句擘露囊,香甘冷熨齿。”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一:“井在道旁观音寺,名列水品,色类牛乳,甘冷熨齿。”
香风
(1).带有香气的风。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香风浄土之声,宝树鏗鏘之响,於一念中,怳然入悟。” 唐 杨师道 《赋终南山用风字韵应诏》:“登临日将晚,兰桂起香风。”《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钱青 贴里贴外,都换了时新华丽衣服,行动香风拂拂,比前更觉标致。” 刘半农 《饿》诗:“同时担子上的小火炉,煎着酱油,把香风一阵阵送来,叫他分外的饿。”
(2).比喻奢靡淫逸的风气。如: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战士,冲破十里洋场的香风迷雾,保持了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
灵池
(1).池的美称。 唐 宋之问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唐 白居易 《昆明春水满》诗:“往年因旱灵池竭,龟尾曳涂鱼喣沫。” 唐 王建 《温门山》诗:“灵池出山底,沸水衝地脉。”
(2).道家语。指心灵。《云笈七籤》卷九八:“然秽思不豁,鄙恡内固,淫念不斩,灵池未澄,将未得相与论内外之期,汎二景之交耳!”
太液
(1).古池名。 汉 太液池 ,在 陕西省 长安县 西。 武帝 元封 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凿,周回十顷。池中筑 渐台 ,高二十馀丈;又起三山,以象 瀛洲 、 蓬莱 、 方丈 三神山,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 汉 班固 《西都赋》:“前唐中而后 太液 。”参阅《三辅黄图》卷四。
(2).古池名。 唐 太液池 ,在 大明宫 中 含凉殿 后,中有 太液亭 。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八:“鶯歌闻 太液 ,凤吹遶 瀛洲 。”参阅 清 《嘉庆一统志·西安府二·大明宫》。
(3).古池名。 元 、 明 、 清 太液池 即今 北京 故宫 西华门 外的 北海 、 中海 、 南海 三海。 元 时名 西华潭 。 清 称 太液池 。南北四里,东西二百馀步,池上跨长桥,旧有石牌坊,东西对峙,东曰玉蝀,西曰金鼇。桥北称 北海 ,桥南称 中海 ,其中 瀛台 以南称 南海 。上源自 玉泉山 合西北诸水,由 地安门 水门流入。
渤海
(1).我国的内海,位于 辽 、 冀 、 鲁 、 津 三省一市间,东至 辽东半岛 南端,南至 山东半岛 北岸。《庄子·说剑》:“绕以 渤海 ,带以 常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上亲禪 高里 ,祠后土,临 渤海 。” 唐 骆宾王 《浮查》诗:“ 渤海 三千里,泥沙几万重。”
(2).我国 唐 代以 靺鞨 族为主体所建的政权。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渤海 贡马脑樻、紫瓷盆。”《新唐书·北狄传·渤海》:“ 渤海 ,本 粟末 靺鞨 附 高丽 者,姓 大 氏。” 宋 岳飞 《申省承州捷状》:“所有逐次生擒 女真 、 契丹 、 渤海 、 汉 儿军 高太保 等。”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 渤海 部又东奔 挹娄 故地 东牟山 ,酋长 * 建国自立,称 震国王 。七一二年, 唐睿宗 封 * 为 忽汗州 都督、 勃海 郡王,后世遂号 渤海 。”
一时
(1) 一个时期
此一时彼一时
一时多少豪杰。——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短时间
一时半刻
一时纫。——《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一时从者千人。——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同一时候。
一时收禽(一时:同时。禽:通“擒”。收禽:逮捕奸党)。——《后汉书·张衡传》
一时皆下。——唐·李朝威《柳毅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一些时候
攻一时。——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