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方通判良翰原文
楼橹千重铁作门,不堪聚米更重论。居延岁月那相似,一听悲歌一断魂。
诗词问答
问:挽方通判良翰的作者是谁?答:林光朝
问:挽方通判良翰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林光朝的名句有哪些?答:林光朝名句大全
林光朝挽方通判良翰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楼橹
亦作“ 楼樐 ”。古代军中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建于地面或车、船之上。《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穀三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后汉书·南匈奴传》:“初,帝造战车,可驾数牛,上作楼櫓,置於塞上,以拒 匈奴 。”《北史·王思政传》:“於是修城郭,起楼櫓,营田农,积芻秣,凡可以守御者皆具焉。” 宋 王安石 《澶州》诗:“南城草草不受兵,北城楼櫓如边城。”
千重
千层,层层迭迭。《后汉书·马融传》:“羣师叠伍,伯校千重。” 宋 陆游 《长相思》词之一:“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月明收钓筒。”《红旗歌谣·唱得幸福落满坡》:“前坡蜜桃后坡梨,千重万迭金银坡。”
不堪
(1)
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深
忙碌不堪
疲备不堪
(2)
坏到极点
那饭菜都系不堪之物。——《红楼梦》
聚米
(1).《后汉书·马援传》:“ 援 因説 隗嚣 将帅有土崩之埶,兵进有必破之状。又於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埶,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后因以“聚米”比喻指划形势,运筹决策。 北周 庾信 《太子少保豆卢公神道碑》:“城垒画地,山林聚米。” 唐 刘知几 《史通·点烦》:“是以聚米为谷,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易悉。” 明 陈瑚 《李映碧廷尉遗地图》诗:“入 关 无復 萧丞相 ,聚米空思 马伏波 。” 清 钱谦益 《<佟氏幽愤录>序》:“时 佟公 为诸生与同舍 杨生 崑仁 筹边料敌,画灰聚米,慨然有扫犁之志。”
(2).米堆。形容矮小。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登月馆以望四海三山,皆如聚米縈带者矣。”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北临 恒碣 ,犹如聚米;南望 荆衡 ,纔同覆簣。”
岁月
年月日子;时间
岁月如流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相似
相类;相像
相似三角形
豕与亥相似。——《吕氏春秋·慎行论》
一听
(1).一一倾听。《韩非子·八经》:“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是以事至而结智,一听而公会。” 陈奇猷 集释:“《内储説上篇》‘一听’节: 齐湣王 听竽,好一一听之。是一听,即一一听之。一一听之者,谓分离各言事者而听其各别之言,盖不使臣下互知所言也。”
(2).初听。 南朝 齐 谢朓 《冬绪羁怀》诗:“一听春鶯喧,再视秋鸿没。” 宋 苏轼 《南堂》诗之三:“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
(3).完全听凭。《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下》:“如愿出家受戒者,皆须赴闕比试艺业施行,愿归俗者一听自便。” 梁启超 《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无国会而一听现政府之实行姿虐,不负责任,则有死无生,其势已洞若观火。”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今姑且寄奉,可用与否,一听酌定。”
(4).指完全听信。《三国演义》第四四回:“今 曹操 驱众南侵,和与战二策,主公不能决,一听於将军。”
悲歌
哀声歌唱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乐府诗集·悲歌行》
一断
(1).谓完全取决。《史记·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 宋 陆九渊 《取二三策而已矣》:“然则於《武城》之篇,不惟其书之信而一断之以理,以何疑焉?”
(2).一经断绝。 汉 王充 《论衡·儒增》:“头一断,手不能取他人之头着之於颈。” 唐 聂夷中 《过比干墓》诗:“乾纲既一断,贤愚无二门。”
(3).佛家语。谓断一种烦恼即断一切烦恼。 唐 卢延让 《赠僧》诗:“浮世浮华一断空,偶抛烦恼到莲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