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次韵范正之柳絮)原文
水轩沙岸,午风轻、飘动一天晴雪。日色晶荧光眩眼,细逐游丝明灭。
帘幕中间,楼台侧畔,浑是瑶瑛积。
缀松黏竹,恍然如对三绝。
遥认仿佛飞花,花非还似,恼乱多情客。
点染春衫无定度,又转沈香亭北。
密密疏疏,斜斜整整,似雪难分别。
坡仙不见,后人有口何说。
诗词问答
问:念奴娇(次韵范正之柳絮)的作者是谁?答:刘学箕
问:念奴娇(次韵范正之柳絮)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念奴娇(次韵范正之柳絮)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刘学箕的名句有哪些?答:刘学箕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沙岸
(1).用沙石等筑成的堤岸。《吴越备史》卷一:“初定其基,而江涛昼夜衝激,沙岸板筑不能就。”《宋史·河渠志七》:“去岁海水泛涨,湍激横衝,沙岸每一溃裂,常数十丈。” 元 黄溍 《佘山》诗:“春云牢落鴈无声,沙岸参差石有稜。”
(2).沙滩。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野旷沙岸浄,天高秋月明。” 清 黄景仁 《后观潮行》:“海风捲尽江头叶,沙岸千人万人立。”
飘动
依靠风或浪的推动而使其移动或轻轻摆动
乳草飘动,柔茸茸地蔓过沼泽地
一天
(1) 一昼夜
(2) 二十四小时
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值班
(3) 有一天,有朝一日
一天,老李谈起他参加红军的经过
(4) 〈方〉∶一个白天
忙碌了一天
(5) 〈方〉∶一天到晚
晴雪
(1).天晴后的积雪。 唐 钱起 《和王员外晴雪早朝》:“紫微晴雪带恩光,绕仗偏随鸳鸯行。”
(2).诗词中亦用以喻白色之物。 清 陈维崧 《百字令·庚申长安闰中秋》词:“再泻金波,重悬晶饼,分外铺晴雪。” 清 陈维崧 《念奴娇·题刘震修小像即次原韵》词:“中秋近矣,人间万顷晴雪。”此比喻月光。 清 林则徐 《塞外杂咏》:“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此比喻白发。
日色
阳光
日色不早了,快点赶路吧
晶荧
(1).明亮闪光。 唐 王起 《浊水求珠》诗:“的皪终难掩,晶荧愿见收。”《红楼梦》第六六回:“三姐儿看时,上面龙吞夔护,珠宝晶荧。”
(2).指光亮。 元 周砥 《夜坐怀孝常》诗:“天高玉露泻,草木流晶荧。”
眩眼
光芒耀眼。 瞿秋白 《向光明》诗:“只有诗人的灵感,觉得到光明里的黑暗,预先就说:太眩眼了,真实反而看不见了。” 王西彦 《眷恋土地的人·大灾星》:“汽车的巨眼划开原野的浓黑,那眩眼的光芒直透入他的心田,燃烧起他无穷的热望。”
游丝
(1) 漂浮在空中的蛛丝
(2) 调节计时器摆轮运动的细小弹簧。比喻飘动的淡淡烟气
明灭
指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星光明灭
明灭可见。——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云霞明灭或可睹。——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帘幕
遮蔽门窗用的大块帷幕
拉开帘幕,旭日当窗
中间
(1) 中心
中间突破
(2) 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
中间驰至九天。——唐· 李朝威《柳毅传》
坐在他们两个中间
(3) 在里面
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
楼台
(1) 〈方〉∶凉台
(2) 较高的台榭,泛指楼(多用于诗词戏曲)
近水楼台
侧畔
旁边。 唐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元典章·户部九·道路栽植榆柳槐树》:“自 大都 随路州县城郭周围,并河渠两岸急递舖道店侧畔,各随地宜,官民栽植榆柳槐树。” 明 刘基 《玉烛新梦归》词:“楼臺侧畔,记向日新栽花柳。”
瑶瑛
1.见"瑶英"。
然如
犹然而。《大戴礼记·礼察》:“然如曰礼云、礼云,贵絶恶於未萌,而起敬於微眇。”
三绝
(1).指 三国 魏 《受禅碑》的 王朗 文、 梁鹄 书、 钟繇 刻字。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魏 《受禪碑》, 王郎 文、 梁鵠 书, 钟繇 鐫字,谓之三絶。”
(2). 三国 吴 主 赵夫人 的织锦、刺绣、丝幔被称为“机绝”、“针绝”、“丝绝”,人谓“ 吴 有三絶,四海无儔其妙。”见 晋 王嘉 《拾遗记·吴》。
(3).指 晋 顾恺之 的才、画、痴。《晋书·文苑传·顾恺之》:“俗传 愷之 有三絶:才絶、画絶、痴絶。”
(4).指 晋 袁山松 之《行路难》辞、 羊昙 唱乐、 桓伊 挽歌。《晋书·袁山松传》:“ 山松 善音乐,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疎质, 山松 好之,乃文其辞句,婉其节制,每因酣醉纵歌之,听者莫不流涕。初, 羊曇 善唱乐, 桓伊 能輓歌,及 山松 《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絶。”
(5).指 晋 戴逵 所作佛像, 顾愷之 所作 维摩 画图, 义熙 年间 狮子国 所献玉像。《南史·夷貊传上·师子国》:“ 晋 义熙 初,始遣使献玉像,经十载乃至……先有徵士 戴安道 手製佛像五躯,及 顾长康 《维摩画图》,世人号之三絶。”
(6). 南朝 宋 谢瞻 所作《喜霁》诗, 谢灵运 写之, 谢琨 咏之, 王弘 称之为三绝。见《南史·谢瞻传》。
(7). 南朝 梁元帝 画 孔子 像,自撰赞辞并自书之,时人谓之三绝。见《南史·梁元帝纪》。
(8). 隋 田僧亮 、 杨契丹 、 郑法士 三人在京师 光明寺 画小塔, 郑 图东壁北壁, 田 图西壁南壁, 杨 画外边四面,称为三绝。见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杨契丹》。
(9).指 唐 吴道玄 、 韦无忝 、 陈闳 三画家合作之《金桥图》。 唐明皇 幸 潞州 ,道由 金桥 ,羽仪甚盛,诏 吴道玄 、 韦无忝 、 陈闳 ,令同製《金桥图》。“圣容及上所乘照夜白马, 陈閎 主之;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 吴道玄 主之;狗马骡驴牛羊骆驼猫猴猪貀四足之类, 韦无忝 主之。图成时为三絶焉。”见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10). 唐 张璪 常画古松于斋壁, 符载 为之作赞, 卫象 为之配诗,亦一时三绝。见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11).指 唐 郑虔 之诗、书、画。《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 郑虔 三絶。’” 金 赵秉文 《寄王学士子端》诗:“ 李白 一杯人影月, 郑虔 三絶画诗书。”
(12).指 唐 李揆 之门第、人物、文学。《新唐书·李揆传》:“ 揆 美风仪,善奏对,帝嘆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絶。”
(13). 唐 宋之问 之父 令文 富文辞、工书、力绝人,世称三绝。见《新唐书·宋之问传》。
(14). 唐 韦暠 善判、 李亘 工书, 彦伯 属辞,时称“河东三绝”。见《新唐书·徐彦伯传》。
(15). 唐文宗 时,诏以 李白 之歌诗, 裴旻 之剑舞, 张旭 之草书为三绝。见《新唐书·李白传》。
(16).三次断绝。《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絶。” 宋 苏轼 《夜梦》诗:“《易》韦三絶 丘 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仿佛
好像;似乎
犹仿佛其若梦从者。——《汉书·扬雄传》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陈涉之称 项燕。——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读着这些有趣的故事,我仿佛也被引进了童话世界
飞花
(1).落花飘飞。 唐 韩翃 《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飘飞的落花。 明 顾大典 《青衫记·茶客娶兴》:“你掩泪含羞辞别去,似飞花逐水悠悠,萧萧孤影向谁投。”
(3).比喻飘飞的雪花。 宋 苏辙 《上元前雪三绝句》之一:“不管上元灯火夜,飞花处处作春寒。”
(4).纺织时飞散的棉花纤维。
恼乱
烦忧;打扰。《百喻经·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復於后时遇恶知识恼乱不已,方还师所。” 唐 白居易 《和微之十七与君别及陇月花枝之咏》:“别时十七今头白,恼乱君心三十年。” 宋 王巩 《闻见近录》:“臣不怕惊动官家,恼乱宰相,则打煞此厮儿久矣。” 明 吴承恩 《桃源图》诗:“僊源错引渔舟入,恼乱桃花自在春。”
情客
丁香的别名。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丁香为情客。”
点染
绘画时画家点笔染翰
武烈太子偏能真,座上宾客随宜点染。——《颜氏家训·杂艺》
沈香亭
亦作“沉香亭”。 唐 时宫中亭名。 唐 李白 《清平调词》之三:“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 北倚阑干。”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 开元 中,禁中重芍药,即今之牡丹也,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於 兴庆池 东, 沉香亭 前……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 李龟年 持金花牋,宣赐翰林 李白 立进《清平调辞》三章。”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料来春困把湖山倚。偏疑: 沉香亭 北 太真妃 。”
密密疏疏
疏密相间的样子。 宋 辛弃疾 《汉宫春·答吴子似总干和章》词:“君如星斗,灿中天,密密疏疏。”
整整
达到一个整数的;实足的
这个城市的河岸有整整两里长
分别
(1) 各自;个别
对他们应该分别对待
(2) 分头,各自,不共同,不一起
会长和秘书长分别接见了他
坡仙
宋 苏轼 号 东坡居士 ,文才盖世,仰慕者称之为“坡仙”。 宋 张矩 《应天长》词:“换桥渡舫,添柳护堤, 坡仙 旧迹今续。” 金 元好问 《奚官牧马图息轩画》诗:“奚官有知应解笑,世无 坡仙 谁赏音。”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后人
(1) 后代的人
后人复哀后人。——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又
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后人以贯休诗名之。—— 宋· 沈括《梦溪笔谈》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3) 一个祖先的直到最远一代的后裔
(4) 子孙
(5) 后来的人,指新妇
不足迎后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有口
敢言善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孝惠帝 时, 吕太后 用事,欲王诸 吕 ,畏大臣有口者。”《汉书·陆贾传》引此文, 颜师古 注曰:“有口,谓辩士。”《南史·萧脩传》:“ 脩 中直兵参军 陈晷 甚勇有口,求为覘候,见获,以辞烈被害。”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又 姜淮 者,少年有口。值 殷太史 士瞻 教书,偶不在室, 淮 戴其纱帽,束其带,正在室中摇摆作势, 殷 猝至, 淮 不知带插横解法, 殷 不懌。 淮 曰:‘师父还繫玉带哩,此银带何足贵?’ 殷 笑而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