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杂言·其三十二原文 诗词名句

杂言·其三十二

作者:张达 朝代:元代

杂言·其三十二原文

和氏识秦王,又识楚王心。

三献乃见刖,岂云遇知音。

我有太古瑟,朱弦间徽金。

一弹降灵雨,再鼓丹凤吟。

师襄久不作,子野亦已沈。

持之苍梧野,日暮浮云深。

掩泣更延伫,徘徊九嶷岑。

诗词问答

问:杂言·其三十二的作者是谁?答:张达
问:杂言·其三十二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张达的名句有哪些?答:张达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侵韵 出处:元音遗响卷九

参考注释

和氏

(1). 楚 人 卞和 (又称 和氏 )得玉璞于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和 武王 。使玉工辨认之,均曰:“石也。”以诳欺罪,被刖去两足。后又献之 楚文王 ,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后以“和氏”指识才之士。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夫见玉而指之曰石,非玉之不真也,待 和氏 而后识焉。”

(2).指怀才不遇之人。 唐 刘得仁 《送友人下第归省》诗:“莫将 和氏 泪,滴著 老莱 衣。”

(3).借指美玉。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晁采琬琰,和氏出焉。” 汉 扬雄 《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瓏。”参见“ 和氏璧 ”。

即 和氏 。《吕氏春秋·异宝》:“以 龢氏 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汉书·叙传上》:“宾又不闻 龢氏 之璧韞於 荆 石, 随侯 之珠藏於蜯蛤虖?”参见“ 和氏 ”。

楚王

楚国 的君王。文学作品中多指在 阳台 梦遇 巫山 神女的 楚怀王 或 楚襄王 。 唐 孟浩然 《送王七尉松滋得阳台云》诗:“嬋娟流入 楚王 梦,倏忽还随零雨分。” 唐 李白 《江上吟》:“ 屈平 词赋悬日月, 楚王 臺榭空山邱。” 后蜀 阎选 《临江仙》词:“欲问 楚王 何处去,翠屏犹掩金鸞。” 清 侯方域 《过江秋咏》之八:“昨夜 楚王 云入梦,多时 屈子 芰为裳。”

三献

(1).古代祭祀时献酒三次,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合称“三献”。《仪礼·聘礼》:“荐脯醢,三献。”《后汉书·百官志二》:“光禄勋,卿一人……郊祀之事,掌三献。” 宋 王禹偁 《南郊大礼》诗之三:“三献欲终侵曙色,百神齐下散天香。” 明 杨慎 《江祀记》:“肃将天祝,幽赞于神明,举爟张乐,三献望燎已,事乃竣。”

(2).三种祭品。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祭礼有腥、燖、熟三献。”

(3).三次呈献。 唐 韩愈 《孟生诗》:“ 卞和 试三献,期子在秋砧。” 明 何景明 《送石秀才下第还赵州》诗:“ 荆 玉已三献, 冀 羣当一空。”

遇知

受到赏识。 唐 韩愈 《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子之遇知於 卢公 ,真所谓知己者也。” 宋 佛印 《致苏东坡书》:“尝读 退之 《送李愿归盘谷序》, 愿 不遇知於主上者,犹能坐茂树以终日。”

太古

最古老的时代

朱弦

即练朱弦,用练丝(即熟丝)制作的琴弦

朱弦漏越。——《淮南子·泰族训》。高诱注:“朱弦,练丝。”

徽金

金饰的琴徽。亦用作琴徽的美称。 唐 李咸用 《水仙操》诗:“琴兮琴兮在自然,不在徽金将軫玉。” 清 张炳璿 《拟庭中有奇树》诗:“不栽 嶧 阳桐,半死凿徽金。”

降灵

使神灵下降,召神。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獉,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凤吟

比喻清悠纤细的声音。 唐 吴筠 《竹赋》:“上点点以云翳,下泠泠而凤吟。”

不作

(1).不兴起;不兴盛。《礼记·乐记》:“暴民不作,诸侯宾服。” 孔颖达 疏:“不作,谓不动作也。”《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 赵岐 注:“不作,圣王之道不兴。”《韩诗外传》卷三:“无令财货上流,则逆不作。”《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昔 成 康 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李善 注:“作,兴也。”

(2).不耕作;不写作。《史记·赵世家》:“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清 顾炎武 《金陵杂诗》之一:“诗人长不作,千载尚风流。”

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许。《老残游记》第七回:“和尚家又不作带兵器,所以这拳法专为保护身命的。”

子野

春秋 时 晋国 乐师 师旷 的字。目盲,善弹琴,辨音能力极强。《文选·张衡<东京赋>》:“能不惑者,其唯 子野 乎?” 薛综 注:“ 子野 , 师旷 字。晓音曲者。” 唐 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 子野 善听, 离娄 至明。” 清 钱谦益 《复李叔则书》:“瓦釜之鸣,不若洪鐘之响,有耳者知之,而 子野 不知,岂有是哉?”

日暮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日暮时分,炊烟袅袅

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浮云

(1)

(2) 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元· 关汉卿《窦娥冤》

(3) 比喻飘忽不定,未有定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掩泣

掩面而哭

重闻皆掩泣。——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延伫

亦作“ 延竚 ”。1.久立;久留。《楚辞·离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将反。” 王逸 注:“延,长也;佇,立貌。”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磵石摧絶无与归,石逕荒凉徒延佇。” 清 曹寅 《书院述事三十韵》:“我怀寄渊澹,庭户久延佇。”

(2).引颈企立。形容盼望之切。 晋 陶潜 《停云》诗:“良朋悠邈,搔首延佇。”《魏书·宗钦传》:“承足下高问,延佇之劳,为日久矣。”《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五》:“眷言方岳,下及山林,岂无英奇,副我延佇。” 宋 叶适 《邵子文墓志铭》:“所至皆解榻延佇倾待之。” 清 吴伟业 《题河渚图送胡彦远南归》诗:“想见君山中,相思日延竚。”

(3).指归隐。 南朝 宋 沉约 《赤松涧》诗:“愿受金液方,片言生羽翼……何时当来还,延佇青巖侧。” 清 俞正燮 《黟县山水记》:“﹝ 大周山 ﹞石壁幽峭,芳丛兰坂,香洁静明,延佇者忘疲矣。” 郑泽 《杂诗五首答钝庵》:“结庐金花巔,幽室聊延佇。”

(4).徘徊观望,犹豫不决。 唐 孟郊 《宿空侄院寄澹公》诗:“明日策杖归,去住两延佇。”

(5).停留;逗留。 宋 朱松 《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班荆劝客小延佇,酌酒赋诗相料理。” 明 无名氏 《画眉序·西湖》套曲:“更无妨待月,片时延竚。” 李广田 《冬景》:“他稍稍延伫了一会,听到大门里脚步声赶来才拔步跑开。”

(6).拖延。 宋 叶适 《奉议郎郑公墓志铭》:“ 洙 也不肖,不足以得,怀疑重请,延佇于今二十六年矣。”

徘徊

(1)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犹豫不决

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追者益近。——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危险常顾

经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九嶷

见“ 九疑 ”。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释慧空,朝代:宋代
    修竹盈门,寒泉迸石。此老何为,居之终日。泉知说法,竹亦能禅。洞山五位,临济三玄。
  • 作者:顾况,朝代:唐代
    送行人,歌一曲,何者为泥何者玉。年华已向秋草里,春梦犹传故山绿。
  • 作者:陈著,朝代:宋代
    险难兮更尝,淡泊兮悠长。翕与张兮何尝,如友良何兮友良。
  • 作者:释道潜,朝代:宋代

    刘郎世胄子,苦学穷渊源。

    羞为一掬清,欲效千丈浑。

    君看长鲸质,涧壑岂所存。

    操觚妙述作,斧凿无纤痕。

    钟牙不世出,审音谁复论。

    鹓雏理劲翮,云汉思孤鶱。

    上追鸾皇游,下弃燕雀喧。

    建安誇七子,壮气君可吞。

    九衢苦昏霾,槐阴蔽重门。

    良辰为我饭,满案馀芳荪。

    软语夜达旦,未觉罢神魂。

    须知名教乐,不羡富贵尊。

  • 作者:许申,朝代:宋代
    日脚青山晚半藏,水遥天远岸无厢。云边一叶来何处,认是宣州出浦航。
  • 作者:詹初,朝代:宋代
    忆昔年犹壮,庐山侍读书。叨为三友末,相隔廿年余。君道多朋合,余非独索居。缘兹君日益,余味愈成愚。
  • 作者:许浑,朝代:唐代
    广陵堤上昔离居,帆转潇湘万里余。楚客病时无鵩鸟,越乡归处有鲈鱼。潮生水郭蒹葭响,雨过山城橘柚疏。闻说携琴兼载酒,邑人争识马相如。
  • 作者:释文珦,朝代:宋代
    采莲惟采花,不敢采莲子。其中有苦意,与妾心相似。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牣鱼名与彼歧同,上下察存指顾中。

    自谓饶他一著者,经营不藉庶民攻。

  • 作者:王哲,朝代:元代
    铁钁神灵,我心有则。随身应手开端的。种成大药称伊功,载生善果凭君力。绊倒恩山,打摧爱狱。是非烦恼频频斸。锐然敲碎珷玞顽,便令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