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贾相公览杜工部北征篇原文
唐家六叶太平罢,宫豔醉骨恬无忧。阿牵诟天翠华出,糢糊战血腥九州。
乾疮坤痍四海破,白日杀气寒飕飗。
少陵背贼走行在,采梠拾橡填饥喉。
眼前乱离不忍见,作诗感慨陈大猷。
北征之篇辞最切,读者心陨如摧辀。
莫肯念乱小雅怨,自然流涕袁安愁。
才高位下言不入,愤气郁屈蟠长虬。
今日奔亡匪天作,向来颠倒皆庙谋。
忠骸佞骨相撑拄,一燎同烬悲崑丘。
相君览古慨前事,追美子美真诗流。
前王不见后王见,愿以此语贻千秋。
诗词问答
问:和贾相公览杜工部北征篇的作者是谁?答:宋祁
问:和贾相公览杜工部北征篇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宋祁的名句有哪些?答:宋祁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唐家
指 唐 朝。 宋 文天祥 《平原》诗:“ 唐 家再造 李郭 力,若论牵制公威灵。”
太平
社会安定
安于太平之乐。——宋· 苏轼《教战守》
醉骨
(1).指 唐 武则天 妒杀 高宗 后妃事。事见《旧唐书·后妃传上·高宗废后王氏》:“ 武后 知之,令人杖庶人及 萧氏 各一百,截去手足,投於酒瓮中,曰:‘令此二嫗骨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绛妃》:“济恶以才,妬同醉骨;射人於暗,奸类含沙。”
(2).嗜酒者的尸骨。 金 刘从益 《过尉氏怀阮籍》诗:“万古留诗名,九原消醉骨。”
无忧
(1).没有忧患;不用担心。《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范献子 谓 魏献子 曰:‘……从王命以紓诸侯, 晋国 无忧。’”《史记·张仪列传》:“为大王计,莫如事 秦 。事 秦 则 楚 韩 必不敢动;无 楚 韩 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唐 罗邺 《上东川顾尚书》诗:“龙节坐持兵十万,可怜 三蜀 尽无忧。” 宋 朱熹 《次瑞泉诗韵》:“终待寒泉食,无忧水镜昏。”
(2).佛教语。参见“ 无忧王 ”、“ 无忧树 ”。
翠华
(1).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树灵鼉之鼓。” 李善 注:“翠华,以翠羽为葆也。” 南朝 梁 沉约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虹旌迢递,翠华葳蕤。”
(2).为御车或帝王的代称。 唐 陈鸿 《长恨歌传》:“ 潼关 不守,翠华南幸。” 宋 陆游 《晓叹》诗:“翠华东廵五十年,赤县神州满戎狄。” 清 陈维崧 《游顾龙山》诗:“闻説当年翠华廵,朱旗暗卷残碑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想翠华,守枯 煤山 几枝花。”
糢糊
不清楚;不分明。 宋 苏轼 《凤翔八观·石鼓》诗:“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糢糊半已似瘢胝,詰曲犹能辨跟肘。”一本作“ 模糊 ”。
血腥
人或其他动物被杀后的血肉,因其有腥臊味,故称
九州
(1) 中国的别称
(2) 日本四主岛中最南的岛
四海
(1) 指全国各地
四海为家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准
(3) 豪放、豁达
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白日
(1) 白天
(2) 太阳
白日依山尽。——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3) 泛指时光
浪费白日
杀气
(1) 凶恶吓人的气势
杀气腾腾
(2) 发泄气愤;出气
你有委屈就说出来,不该拿别人杀气
(3) 阴气;寒气
匈奴处北地,寒,杀气早降。——《史记·匈奴列传》
(4) 战场上杀伐之气,借指战事
杀气腾空
飕飗
(1).象声词。风雨声。 明 汤式 《小桃红·姚江夜泊》曲:“江风吹雨响颼飀,寒渗青衫透。” 清 华文裕 《渡江云》词:“颼飀几丝风雨,密密疎疎,做晚凉时候。”
(2).风凛冽貌。 唐 李颀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枯桑老柏寒颼飀,九雏鸣凤乱啾啾。” 宋 王安石 《杜甫画像》诗:“寧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飀。”
(3).指寒气,寒风。 唐 戴公怀 《奉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监赵婺州齐处州》诗:“丛崖散滴沥,近谷藏颼飀。” 宋 陆游 《夜坐庭中达旦》诗:“足倦独行惊踸踔,髮稀久坐怯颼飀。”
(4).衰败貌。 宋 范成大 《石湖中秋二十韵》:“只怜心浩荡,不管鬢颼飀。”
少陵
(1). 汉宣帝 许后 之陵。因规模比 宣帝 的 杜陵 小,故名。
(2).指 唐 诗人 杜甫 。 杜甫 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自号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 。 唐 韩愈 《石鼓歌》:“ 少陵 无人 謫仙 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金 曹之谦 《寄元遗山》诗:“诗到 夔州 老更工,只今人仰 少陵 翁。” 郁达夫 《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 少陵 此语感人深。”
行在
即行在所。 唐 杜甫 《北征》诗:“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已而大驾幸 建康 ,六宫留 临安 ,则 建康 为行在, 临安 为行宫。”
眼前
(1) 眼睛前面
眼前是一幢幢新建的农舍
(2) 目前,当前或面临
眼前的问题
乱离
(1).政治混乱,给国家带来忧患。《诗·小雅·四月》:“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毛 传:“离,忧。” 郑玄 笺:“今政乱国将有忧病者矣。” 晋 潘岳 《关中诗》:“乱离斯瘼,日月其稔。” 明 方孝孺 《绝命词》:“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2).遭乱流离。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悠悠世路,乱离多阻。”《后汉书·烈女传·董祀妻》:“感伤乱离,追怀悲愤。” 唐 刘长卿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诗:“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乱离时候,照顾不到,一遇‘逆兵’(或是“天兵”)就无法可想。”
不忍
(1).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穀梁传·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
(2).不忍耐;不忍受。《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 阮士瑀 伤於虺,不忍其痛,数嗅其疮。” 宋 苏轼 《休兵久矣而国用日困策》:“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
(3).不收敛。《楚辞·离骚》:“ 浇 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高论 尧 、 舜 之道,不忍 桀 、 紂 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
(4).不能忍受;不愿意。《孟子·离娄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记·亷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三国志平话》卷上:“﹝妻子﹞到於庵门,见学究疾病,不忍见之,用手掩口鼻,斜身与学究饭吃。”
(5).舍不得。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予初閲时,不忍释卷。”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 香山 诗﹞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愜,得一篇輒爱一篇,几於不忍释手。” 郭小川 《木瓜树的风波》诗:“此刻呀,他还不忍和同志们告别。”
感慨
心灵受到某种感触而慨叹(感慨不已)
她不免感慨地想道:“……真是事变知人心啦!”——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孙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大猷
谓治国大道。《诗·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郑玄 笺:“猷,道也;大道,治国之礼法。” 晋 潘岳 《杨荆州诔》:“弈世丕显,允迪大猷。”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请上尊号第二表>》:“伏惟陛下略撝谦之小节,弘祖宗之大猷。” 姚华 《论文后编》:“大凡润色鸿业,粉泽大猷,廊庙之文,皆以典重为归,其所根柢,莫先《尧典》。”
北征
(1).犹北伐,向北征伐。《国语·吴语》:“ 吴王 夫差 既杀 申胥 ,不稔於岁,乃起师北征。”《隋书·豆庐毓传》:“﹝ 毓 ﹞从 赵仲卿 北征 突厥 ,以功授仪同三司。”《杨家将》第三二回:“今 杨 家人雄马壮,倘或部领北征,谁可抵敌?”
(2).北行,北上。《楚辞·九歌·湘君》:“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 洞庭 。” 汉 张衡 《南都赋》:“秽 长沙 之无乐,歷 江 湘 而北征。” 唐 陈子昂 《送贾兵曹入都》诗:“ 东山 宿昔意,北征非吾心。”
篇辞
犹篇章、文章。《后汉书·文苑传赞》:“情志既动,篇辞为贵。” 李贤 注:“《毛诗序》云:‘情发於中而形於言。《诗》者志之所之,故情志动而篇辞作,斯文章之为贵。’”
读者
(1) 阅读书报的人
供读者使用的房间
(2) 指书籍、报纸、杂志或其他类似的宣传工具所能影响到的公众
雅怨
雅正与怨诽。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上:“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羣。”
自然
(1) 宇宙万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总和,即整个物质世界,自然界
改造自然
自然之理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择于自然。——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2)
(3) 属于或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于或产生于自然界的、非人为的
自然现象
自然之验。——《史记·货殖列传》
(4) 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
他的动作很自然
复得返自然。(指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自然蛾眉。——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听其自然
(6) 当然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鲁迅《朝花夕拾》
流涕
流泪。涕,古代一般指眼泪,用“泗”指鼻涕。如“涕泗交流”。后来“泪”代替了“涕”,“涕”代替了“泗”,“泗”一般不再使用
德威流涕,不能执刀。——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位下
(1).元代对皇室的后妃、诸王、公主等贵戚的称呼。《元典章·圣政二·均赋役》:“诸位下诸衙门及权豪势要人家,敢有似前影蔽佔恡者,以违制论非。”《元史·百官志一》:“断事官,秩﹝正﹞三品,掌刑政之属。其名甚重,其员数增损不常,其人则皆御位下及中宫、东宫、诸王各投下怯薛丹等人为之……后定置,自御位下及诸王位下共置四十一员。”
(2).对官宦人家守门者的敬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阻奸》:“烦位下通报一声,説裤子襠里 阮 求见老爷。”
愤气
(1).怒气;激愤不平之气。 汉 徐干 《中论·慎所从》:“有一 范增 既不能用,又从而疑之,至令愤气伤心,疽发而死。”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但恐愤气未销,上衝穹昊,伏乞宣赐中书门下,追赠进士及第,各赠补闕、拾遗,见存明代。” 明 陈子龙 《出自蓟北门行》:“少年下马听,愤气横戈矛。会当报国耻,岂必怀封侯。” 郭沫若 《水平线下·湖心亭》:“我愤气冲冲地先跑下楼去了,她在楼上抢着辩驳。”
(2).悲怆之情。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顾影中原,愤气云踊;哀物悼世,激情风烈。”
(3).气愤。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一:“ 殿财 看见他心爱的女人死了,愤气不过,唆使了那女人娘家和他打官司。”
屈蟠
盘曲。 贾思勰 《齐民要术·桃》引 汉 卫宏 《汉旧仪》:“ 东诲 之内 度朔山 上有桃屈蟠三千里。” 唐 杜甫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诗:“惆悵老大藤,沉吟屈蟠树。” 宋 陆游 《寄酬曾学士》诗:“小印红屈蟠,两端黄蜡涂。”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孙承宗》:“作为文章,伸纸属笔,蛟龙屈蟠,江河竞注。”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唐 韩愈 《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水浒传》第四五回:“ 杨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见外?有的话,但説不妨。’”《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华忠 説:‘今日赶不到的;他连夜走,也得明日早上来。’”
(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奔亡
逃亡。《管子·禁藏》:“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 宋 梅尧臣 《项羽》诗:“自矜奋私智,奔亡竟无终。”
天作
犹天造,天生。谓自然形成。《诗·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毛 传:“作,生;荒,大也。天生万物於高山,大王行道能安天之所作也。” 唐 韩愈 《燕喜亭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明 何景明 《雨颂》:“相彼物矣,既鞠既靡;自我天作,乃奋而起。”
向来
(1) 一贯如此
(2) 先前
向来之烟霞。——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向来不过笼络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颠倒
(1) 反而
好意叫他洗脚,颠倒嫌冷嫌热!——《水浒传》
(2) 又
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
(3) 究竟;所以
只被你打的来不知一个颠倒。——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
庙谋
犹庙算。《文选·范晔<后汉书·光武纪赞>》:“明明庙谋,赳赳雄断。” 李善 注:“庙谋,庙筭也。”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徙倚瞻王室,从容仰庙谋。”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每有朝廷重事,庙谋未决者,必资於 韦公 。”
忠骸
犹忠骨。 孙种因 《重九战记》:“战死忠骸,均营葬于 五华山 顶 万寿亭 。” 罗广斌 等《在烈火中永生》:“直到不久以前-- 重庆 解放近八年的时候,人们才在松林深处的荒山坡上找到他们的忠骸。”
骨相
(1).指人或动物的骨骼、形体、相貌。 唐 韩愈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久钦 江总 文才妙,自叹 虞翻 骨相屯。” 清 黄遵宪 《度辽将军歌》:“人言骨相应封侯,恨不遇时逢一战。”
(2).指花木枝干的姿态。 宋 杨万里 《芭蕉》诗:“骨相玲瓏透入窗,花头倒挂紫荷香。” 茅盾 《樱花》:“它没有梧桐那样的癞皮,也不是桃树的骨相,自然不是枫--因为枫叶照眼红的时候,它已经零落了。”
(3).内里;实质。《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常言道:佛是金装,人是衣装。世人眼孔浅的多,只有皮相,没有骨相。”
撑拄
亦作“撑拄”。1.支撑;顶拄。 汉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君独不见 长城 下,死者骸骨相撑拄。” 宋 苏轼 《东坡》诗之四:“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上》:“中 唐 无 杜 材力学问,欲以一二致语撑拄其间,庸詎可乎!”
(2).支持;维持。《上蔡语录》卷上:“非 孟子 恁地手脚,也撑拄此事不去。” 宋 陆游 《独夜》诗:“虽云久置散,飢饱尚撑拄。” 清 戴名世 《李节妇传》:“而节妇以一女子岿然杰起,撑拄纲常,争光日月,人皆谓 李氏 有女,其家世尚不替也。” 茅盾 《虹》四:“她好像是一个失败的革命者,为要撑拄着自己不陷入于悲观和消沉,便不得不盛气斥骂那些愁眉泪眼的同难者。”
(3).犹抵赖。《宋史·陈襄传》:“民有失物者,贼曹捕偷儿至,数辈相撑拄。”
相君
旧时对宰相的尊称。《史记·张仪列传》:“ 仪 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后汉书·阴识传》:“初, 阴氏 世奉 管仲 之祀,谓为‘相君’。” 宋 苏舜钦 《寄富彦国》诗:“天子仄席旰未尝,相君日暮犹庙堂。”
览古
游览古迹
览古勃发幽情
前事
过去的事情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纪》
追美
(1).追忆前功而推奖赞美。《汉书·赵充国传》:“ 西羌 尝有警,上思将帅之臣,追美 充国 。”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后汉人》:“ 徐穉 亡…… 夏侯豫章 追美名德,立亭於 穉 墓首,号曰 思贤亭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於是除 太祖 之追美,而大书 黑獭 。”
(2).犹比美。《旧唐书·礼仪志三》:“兢兢业业,非敢追美前王;日慎一日,实以奉遵遗训。”
诗流
指诗人。 唐 杜甫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樽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宝。” 宋 杨万里 《都下和同舍客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诗流倡和秋虫鸣,僧房问答狮子吼。” 清 袁枚 《昨冬下苏松喜又得女弟子五人》诗:“从古诗流高寿少,於今闺阁读书多。”
前王
(1).已故帝王;先王。《诗·周颂·烈文》:“於乎前王不忘。” 毛 传:“前王, 武王 也。”《楚辞·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朱熹 集注:“欲其有以躡先王之遗跡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昔前王未薨之时尝晨昧不安。”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褒崇庸德,前王之令典。” 唐玄宗 《平胡》诗:“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
(2).古代举行仪式时在前面引导帝王。《周礼·秋官·大司寇》:“及纳亨,前王,祭之日,亦如之。” 贾公彦 疏:“前王谓步行在王前,为道引也。”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后王
(1).继承前辈王位的君主。《书·召诰》:“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命。” 孔颖达 疏:“谓继世之君及其时之人,皆服行其君之命。” 唐 韩愈 《鳄鱼文》:“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 江 汉 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 楚 越 。”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六》:“王之子孙大宗继为王者,谓之后王。”
(2).泛指继前朝而起的国家元首。 章炳麟 《訄书·定版籍》:“后王视生民之版,与九州地域广轮之数,而衰赋税,大臧则充。”
君主;天子。《书·说命中》:“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 孔颖达 疏:“后王,谓天子也。”《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降德于众兆民。”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皇祇发生之始,后王布和之辰。” 清 龚自珍 《农宗》:“古者未有后王君公,始有之而人不骇者何?”
以此
(1).犹言用这,拿这。《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因谓 武侯 曰:‘试延以公主, 起 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 刘大白 《小鸟之群》:“如果枷锁镣铐,是一种荣典,一定有些人以此骄人,也一定有些人唯恐求之不得。”
(2).因此。《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当是时,诸公皆多 季布 能摧刚为柔, 朱家 亦以此名闻当世。”《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原来纳粟入监的,有几般便宜:好读书,好科举,好中,结末来又有个小小前程结果。以此宦家公子,富室子弟,到不愿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学生。”
千秋
(1) 千年
(2) 岁月久远
(3) 生日。敬辞,指人的寿辰
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气,岂不惹人议论?——曹雪芹《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