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人写师真请赞原文
道出古今,法超闻见。雨骤云驰,星移斗转。
梦魂历尽百城余,觉后端知一物无。
打鼓看来君不见,拈花笑杀老臊胡。
诗词问答
问:禅人写师真请赞的作者是谁?答:释慧远
问:禅人写师真请赞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慧远的名句有哪些?答:释慧远名句大全
释慧远禅人写师真请赞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古今
古代和现代
古今差异
闻见
(1).听到和看见。《战国策·秦策二》:“羣臣闻见者毕贺, 陈軫 后见,独不贺。”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黄法师醮》:“自寝至觉仅数刻,而所经歷闻见,连日言之不能尽。”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这一定是原已在别处见过,或听过的,既经先已闻见,就可知此等字别处已有,何必《文选》?”
(2).所闻所见;知识。《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小生寡昧,愿先生赐言以广闻见,然丰所敢望。” 明 李贽 《贾谊》:“立论则不免搀杂别项经史闻见,反成秽物矣。”
(3).嗅到。 冰心 《晚晴集·空巢》:“你又偷偷抽烟了!妈妈和姥姥在厨房里都闻见烟味了。” 杨朔 《海市》:“凉风一起,蟋蟀叫了,你就该闻见野菊花那股极浓极浓的药香。”
雨骤
(1).雨势迅猛。 南朝 梁 王湜 《赠情人》诗:“雨骤行人断,云聚独悲深。”《南史·孝义传上·庾道愍》:“﹝ 庾道愍 ﹞尝入村,日暮雨骤,乃寄止一家。” 宋 赵师侠 《采桑子·三月晦必东馆大雨》词:“连朝雨骤驱春去,瓦注盆倾。”
(2).比喻来势迅猛。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九回:“途中闻 清 兵三路入犯……风驰雨骤。”
(3).群聚貌。 唐 武三思 《大周封祀坛碑序》:“天子……者雾集,叫龙围者雨骤。” 唐 吕令则 《义井赋》:“川流雨骤,车马於焉往来;风举云摇,帝王由兹行幸。”
星移斗转
星斗转移位置,表示时序变迁,比喻时间变化
早星移斗转回,碧天边月又高。——《雍熙乐府·思忆》
梦魂
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唐 刘希夷 《巫山怀古》诗:“頽想卧瑶席,梦魂何翩翩。” 宋 晏几道 《鹧鸪天》词:“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 楚 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 谢 桥。” 元 萨都剌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词:“ 楚 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 江 东。”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自别 沧浪 ,梦魂常绕。”
历尽
多次经历或遭受
历尽沧桑
百城
(1).指各个城邑。 三国 魏 曹植 《又赠丁仪王粲》诗:“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 晋 陆云 《答张士然》诗:“百城各异俗,千室非良邻。”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百城烟歭,望秋露而乘风;千室云开,合宵霆而组化。” 清 钱谦益 《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知县张时旸授文林郎制》:“今长吏有遵奉詔条往復有闻者,吾用以表率新政,颁播百城,如不及焉。”
(2).借指各地的地方官。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 刘表 背诞,不供贡职,王师首路,威风先逝,百城八郡,交臂屈膝。” 唐 杨炯 《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所以一县称平,所以百城尤最。”
(3).见“ 百城书 ”。
一物
(1).一种事物;一件事物。《管子·白心》:“然而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史记·周本纪》:“此一物足以释 西伯 ,况其多乎!”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清 郑燮 《同起林上人重访仁公》诗之三:“莫教轻一物,可待报他生。” 马南邨 《燕山夜话·共通的门径》:“没有无所不知的博学之士,也没有只知一事一物而不知其他的专门家。”
(2).同类物;同一事。《周礼·夏官·校人》:“掌王马之政,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齐马一物,道马一物,田马一物,駑马一物。”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理,未可妄用。”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云耶,电耶,雨耶,雪耶,实一物也,不过因热度之异而变耳。”
(3).犹一事。《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 郑玄 注:“物犹事也。” 南朝 梁武帝 《报侯景书》:“朕为万乘之主,岂可失信於一物。”
(4).犹言一个标准。《墨子·尚贤上》:“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打鼓
(1) 击鼓
(2) 感到没有把握
(3) 感到心神不定,忐忑不安
还不知结果,她心里直打鼓
看来
就所能看到或判定的范围来说
现在看来事情没有那么糟,你说呢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拈花
(1).见“ 拈花一笑 ”。
(2).绣花。《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那女子生得有十二分颜色,善能描龙画凤,刺绣拈花。”
老臊胡
《五灯会元·龙潭信禅师法嗣·德山宣鉴禅师》:“这里无祖无佛, 达磨 是老臊胡, 释迦老子 是乾屎橛, 文殊 、 普贤 是担屎汉。”本指多须髯的胡人,后泛称络腮胡须。 清 梁同书 《直语补证》:“老臊胡,俗以多髯连鬢者为落腮鬍,其实非也……胡人頷下多髯,故俗有此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