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公岭原文
冯公此山民,昔开此山居。屈盘五十里,陟降皆林庐。
公今去不存,耕凿自有余。
凤篁生谷隧,雨旆来岩虚。
人随乱云入,咫尺声相呼。
四时草木香,异类果蔌腴。
棌薪得崖花,结缀成襟裾。
此亦佳窟宅,可对幽人娱。
何必种桃源,始入仙者图。
瓯闽两邦士,汹汹日夜趋。
辛勤起芒屩,邂逅乘轮车。
山人老白首,名氏不见书。
我独何为者,拊身念居诸。
诗词问答
问:冯公岭的作者是谁?答:叶适
问:冯公岭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叶适的名句有哪些?答:叶适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冯公
汉 冯唐 的尊称。《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论》:“ 冯公 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 晋 左思 《咏史》之二:“ 冯公 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山民
山地居民。 汉 荀悦 《申鉴·时事》:“皇民敦, 秦 民弊,时也;山民朴,市民玩,处也。”《后汉书·循吏传·刘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宋 范致明 《岳阳风土记》:“ 马援 征诸溪蛮,病死 壶头 ,山民思之,所到处,祠庙具存。”
山居
(1).居住于山中。《战国策·韩策一》:“ 韩 地险恶,山居,五穀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2).山中的住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贫道也要老丈到我山居中,寻几味野蔬,少少酬答厚意一番。” 清 姚鼐 《登泰山道里记序》:“比有 岱宗 之游,过访 聂君 山居,迺索其书读之。”
屈盘
曲折盘绕。 晋 左思 《吴都赋》:“洪桃屈盘,丹桂灌丛。” 唐 罗隐 《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诗:“白丁攘臂犯 长安 ,翠輦苍黄路屈盘。” 金 黄沨 《黄山道中》诗:“ 小穀 城荒路屈盘,石根寒碧涨秋湾。” 清 吴伟业 《清凉山赞佛诗》之三:“此山蓄灵异,浩气共屈盘。”
陟降
(1).升降,上下。《诗·大雅·文王》:“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 朱熹 集传:“盖以 文王 之神在天,一升一降,无时不在上帝之左右,是以子孙蒙其福泽,而君有天下也。” 马瑞辰 通释:“《集传》之説是也……古者言天及祖宗之默佑,皆曰陟降。《敬之》诗曰:‘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监在兹。’此言天之陟降也。《閔予小子》诗曰:‘念兹皇祖,陟降庭止。’《访落》诗曰:‘绍庭上下,陟降厥家。’此言祖宗之陟降也。天陟降, 文王 之神亦随天神为陟降。故曰‘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后因以为祖宗神灵暗中保佑之义。 唐 包佶 《祀雨师乐章·迎神》:“陟降左右,诚达幽圆。” 宋 陈亮 《重华宫正谢表》:“付託得人,爰上 唐 家之寿;陟降在帝,孰知 文后 之声!” 清 唐孙华 《石鼓歌》:“ 尼父 尊 周 本素志,陟降或有神灵游。”
(2).犹往来。 唐 柳宗元 《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今则囊如悬罄,佣室寓食。方将适千里求仁人,被冒畏景,陟降栈道。”《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五年》:“大礼史 王曾 言:‘皇帝执玉被衮,酌献七室,而每室奏乐章,恐陟降为劳,请节宫架之奏。’” 王国维 《观堂集林·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古又有陟降一语,古人言陟降犹今人言往来,不必兼陟与降二义。”
(3).谓中晷影的长短变化。《新唐书·历志三上》:“中晷长短,谓之陟降。景长则夜短,景短则夜长。积其陟降,谓之消息。”
林庐
林中茅屋。多指隐居之所。 唐 卢纶 《酬陈翃郎中冬至携柳郎窦郎归河中旧居见寄》诗:“三旬一休沐,清景满林庐。” 宋 朱熹 《感春赋》:“潜林庐以静处兮,蓬户闃其无人。”
不存
(1).不存在。《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2).谓危险。《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卒然遇軼才之兽,骇不存之地。” 颜师古 注:“不存,不可得安存也。”
耕凿
(1).耕田凿井。语出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后常用“耕凿”形容人民辛勤劳动,生活安定。 唐太宗 《临层台赋》:“肆黎元於耕凿,一文轨於车书。” 清 查慎行 《恩赐新刻御制诗集》诗:“耕凿万方民击壤,《簫韶》九奏帝垂裳。” 清 梁章鉅 《归田锁记·致刘次白抚部书》:“俾滨海臣庶,均各安耕凿於 尧 天 舜 日之中。”
(2).泛指耕种,务农。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太簇正月》:“某执鞭贱品,耕凿庸流,沉影南亩之间,滞迹东皋之上。” 唐 吴筠 《高士咏·庞德公》:“耕凿勤厥躬,耘锄课妻子。” 清 赵翼 《山行杂诗》之七:“洵美此家居,足以老耕凿。”
有余
(1) 有剩余
绰绰有余
(2) 有零
五十有余
生谷
(1).生产谷物。《管子·禁藏》:“发五正,赦薄罪,出拘民,解仇讎,所以建时功施生穀也。” 尹知章 注:“谓及时立农功,施力为生穀。”
(2).指谷物、粮食。《明史·外国传一·朝鲜》:“顾以封疆多故,土瘠民贫,内供本国之军需,外济镇兵之待哺,生穀有限,支给实难。”
雨旆
指大雨。旆,旌旗的垂旒。 宋 叶适 《冯公岭》诗:“风篁生谷隧,雨旆来岩虚。”
乱云
(1).纷乱的云。 南朝 梁 王筠 《望夕霁》诗:“连山卷乱云,长林息众籟。” 唐 杜甫 《对雪》诗:“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廻风。” 元 柯丹丘 《荆钗记·赴任》:“几处幽林曲径,松杉列翠屏,回首乱云凝。”
(2).喻指女子散乱的头发。 宋 张先 《师师令》词:“ 蜀 丝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
咫尺之遥
(2) 比喻微小
无咫尺之功
四时
(1).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前蜀 韦庄 《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2).指一年四季的农时。《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闔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3).指一日的朝、昼、夕、夜。《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乐舞名。 汉文帝 作。《汉书·礼乐志》:“ 孝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 ,《四时》广於 孝文 。”参见“ 四时舞 ”。
草木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异类
(1) 不同种类
(2) 杰出的才能
奇才异类
(3) 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不育异类。——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襟裾
(1).衣的前襟或后襟。亦借指衣裳。 宋 欧阳修 《答梅圣俞大雨见寄》诗:“岂知下土人,水潦没襟裾。” 宋 张九成 《秋兴》诗:“清风拂襟裾,片月堕篱落。” 清 孙枝蔚 《送王筑夫北行兼呈李屺瞻》诗:“诵诗感《无衣》,涕泪湿襟裾。”
(2).引申为胸前。 清 尤侗 《游灵岩记》:“歷阶而望,则 太湖 也。山色有无,水光上下,渔舟一叶,落霞千点,气象茫茫,集於襟裾。”
(3).詈词。谓禽兽而穿着人的衣服。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争奈何人心不古,出落着马牛襟裾。” 明 袁宗道 《读<孟子>》:“百姓行矣而不著,习矣而不察,则为襟裾之禽兽。”
窟宅
住人的洞穴,多指神仙的住所或盗贼藏身的地方
幽人
(1).幽隐之人;隐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孔颖达 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后汉书·逸民传序》:“ 光武 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 清 顾炎武 《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诗:“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户。”
(2).指幽居之士。 宋 苏轼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何必
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桃源
(1).“ 桃花源 ”的省称。 南朝 陈 徐陵 《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嶠断来宾。” 唐 杜甫 《北征》诗:“缅思桃源内,益嘆身世拙。” 明 张煌言 《赠卢牧舟大司马》诗:“ 并州 正有来苏望,忍説桃源可避 秦 。”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八:“他们缺乏相当的娱乐, * 也是一条出路。所以有许多都在这里面寻觅他们的桃源。”参见“ 桃花源 ”。
(2).指 桃源洞 。 唐 李涉 《赠长安小主人》诗:“仙路迷人应有术, 桃源 不必在深山。” 元 任昱 《清江引·题情》曲:“ 桃源 水流清似玉,长恨因缘误。”参见“ 桃源洞 ”。
(3). 宋 时 临安县 嘉会门 外 泠水峪 ,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称 桃源 ,为都人游集之地。 苏轼 《介亭饯杨杰次公》诗“丹青明灭 风篁岭 ,环佩空响 桃花源 ” 查慎行 注引 元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 泠水峪 在 嘉会门 外,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为城南胜概,旧呼 桃源 ,游人多集焉。”
仙者
仙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辨问》:“至於仙者,唯须篤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静,便可得之。” 宋 朱处约 《蓬莱阁记》:“﹝方士﹞又言仙者宫室伟大、气序和平之状;餐其草木,则可以长生不死。”
邦士
国士,国中才能出众的人。 汉 刘向 《新序·刺奢》:“ 赵襄子 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汹汹
(1) 因争论而引起的喧嚷
而不汹汹。——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 水腾涌的样子
(3) 骚乱不宁
天下汹汹,人怀危惧。——《三国演义》
(4) 形容声音喧闹;亦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
日夜
白天和黑夜
其时日夜兵火交迫。——《广州军务记》
日夜望将军至。——《史记·项羽本纪》
辛勤
勤劳而肯于吃苦
芒屩
(1).即芒鞋。《晋书·刘惔传》:“ 惔 少清远,有标奇,与母 任氏 寓居 京口 ,家贫,织芒屩为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履考》:“ 六朝 前率草为履,古称芒屩,盖贱者之服,大抵皆然。” 潘飞声 《碧云寺题石台上》诗:“欲借旧 * ,暂息破芒屩。”
(2).借指隐逸或僧道。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斩马祭旄纛,炰羔礼芒屩。” 清 吴伟业 《赠愿云师》:“今观吾师行,四海一芒屩。”参见“ 芒鞋 ”。
邂逅
不期而遇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诗·唐风·绸缪》
邂逅发露,祸及知亲。——《后汉书·杜根传》
邂逅迷惑。——《三国志·管宁传》
轮车
(1).轮流。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一折:“你正是引的狼来屋裡窝,娶到家,也不和。我怎肯和他轮车儿伴宿争竞多。”
(2).火车的旧称。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借债以开铁道说》:“津京铁道一成,则南北往来先以轮舟,继以轮车,士庶官商,人人称便。” 清 王韬 《兴利》:“自有轮车,而远近相通,可以互为联络。”参见“ 火车 ”。
山人
(1) 指隐士
山人墨客
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唐· 王勃《赠李十四》
(2) 旧称以卜卦、算命为职业的人;方士
也不索唤师婆擂鼓邀神,请山人占卦揲蓍。——元· 罗国宾《罗李郎》
白首
(1).犹白发。表示年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 范雎 、 蔡泽 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説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説力少也。” 前蜀 韦庄 《与东吴生相遇》诗:“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元 钱应庚 《春草碧·次韵酬复孺》词:“西园长记前游,乘兴重来看兰药。白首友於情,同忧乐。”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三折:“青春易迈,白首无成。独坐无聊,老怀难遣。” 清 吴敬梓 《移家赋》:“羡白首之词臣,久赤墀之记注。”
(2).谓男女相爱誓愿白头偕老。 宋 陈师道 《送内》诗:“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明 何景明 《送崔氏》诗:“深言匪曲衷,白首为所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蛙神》:“妾向以君儇薄,未必遂能相白首。”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纯洁的初恋,信托的心,白首的约,不辞的别。”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何为
为什么,何故。《国语·鲁语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江河百谷,从何处生?东流到海,何为不溢?” 唐 韩愈 《琴操·履霜操》:“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余向为堂,读书其中,名之曰‘杂庸’。或曰:‘昔 司马相如 卖酒 成都 市,身自涤器,与庸保杂作。子何为其然?’”
(1).干什么,做什么。用于询问。《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刘稷 ﹞闻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为者邪?’”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子产》:“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孙 何为?’ 子产 曰:‘説也。’”
(2).是什么。《后汉书·何进传》:“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为?” 唐 徐夤 《人事》诗:“平生生计何为者?三逕苍苔十亩田。”
居诸
(1).《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孔颖达 疏:“居、诸者,语助也。”后用以借指日月、光阴。《北魏元凝妃陆顺华墓志铭》:“居诸迭生,陵谷相贺。”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宋 叶适 《冯公岭》诗:“我独何为者,拊身念居诸。” 梁启超 《壮别》诗之十九:“劝君好爱惜,难得是居诸。”
(2).指来往。 唐 白居易 《和微之除夜作》:“恩光未报答,日月空居诸。” 明 李东阳 《哭舍弟东川》诗之五:“肝肠中断絶,日月几居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