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严廉访十首原文
四海文公书,行世日杲杲。晚年制作心,三礼重探讨。
质文贵时宜,消长关世道。
烱然百圣心,来哲当有考。
诗词问答
问:上严廉访十首的作者是谁?答:熊禾
问:上严廉访十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熊禾的名句有哪些?答:熊禾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四海
(1) 指全国各地
四海为家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准
(3) 豪放、豁达
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行世
(1).流行于世;问世。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託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夜谈随录>》:“有 满洲 县令 和邦额 ,著《夜谈随録》行世,皆鬼怪不经之事。” 柳亚子 《<燕子龛遗诗>序》:“ 曼殊 奄化之岁, 青浦 王德钟 辑其遗诗,得如干首,将梓以行世,属余为之序。”
(2).犹处世。 元 杨载 《再用韵赠黄子久》:“归田终寂寂,行世且浮浮。”
杲杲
明亮的样子
其(表祈求语气)雨其雨,杲杲日出。——《诗·卫风·伯兮》
杲杲为日出之容,灑灑拟雨雪之状。——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晚年
老年人一生中最后阶段
制作
(1) 制造
制作玩具
(2) 指写作
(3) 制度
定制作
三礼
(1).古祭天、地、宗庙之礼。《书·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孔 传:“三礼,天、地、人之礼。”《隋书·礼仪志序》:“ 唐 虞 之世,祭天之属为天礼,祭地之属为地礼,祭宗庙之属为人礼。”
(2).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后汉书·儒林传下·董钧》:“中兴, 郑众 传《周官经》,后 马融 作《周官传》,授 郑玄 , 玄 作《周官注》。 玄 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 郑氏 学。 玄 又注 小戴 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 唐 韩愈 《送陈密序》:“今将易其业而《三礼》是习,愿先生之张之也。” 清 方文 《赠顾匠先兄弟》诗:“束髮受《三礼》,文辞何瑰奇!”
(3).指丧礼、葬礼、祭礼。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三礼》:“ 杨太史 用宾 《致知小语》云:《周礼》、《仪礼》、《大戴礼》,曰《三礼》;丧礼、葬礼、祭礼,亦曰三礼;天神、人鬼、地祇,亦曰三礼。”
探讨
(1) 探索;研讨;探索讲求
探讨一下达成协议的可能性
他们讨论了罪恶之后,便探讨如何消除它
(2) 探幽寻胜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唐· 孟浩然《登鹿门山》
质文
(1).谓其资质具有文德。《国语·周语下》:“ 文王 质文,故天祚之以天下。” 韦昭 注:“质文,其质性有文德也。”《太平御览》卷四七六引《晋中兴书》:“﹝ 应詹 ﹞弱冠知名,太宰 何邵 见而称之曰:‘质文之士也。’”
(2).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文著於质,质不居文,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
(3).质朴与华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鐃歌》诸曲,勿便可解,勿遂不可解,须斟酌浅深质文之间。” 章炳麟 《文学说例》:“语言文字之繁简,从于社会之质文,岂不信哉。”
时宜
当时的需要或潮流
不合时宜
长关
(1).长的门闩。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下了长关,彻了大锁。”
(2).广布的哨卡。《六韬·奇兵》:“长关远候,暴疾谬遁者,所以降城服邑也。”
世道
指社会状况、风气
唉!别提那 * 的旧世道了
老人家,如今世道变了。变得不用吃糠了。——赵树理《传家宝》
圣心
(1).圣人的心怀。亦专用于 孔子 。《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后汉书·韦彪传》:“其二千石视事虽久,而为吏民所便安者,宜增秩重赏,勿妄迁徙,惟留圣心。” 清 龚炜 《巢林笔谈》卷三:“夫子詔四子言志,原在酬知。春风 沂水 ,却是所问非所对,而一片化机流溢,不觉深契圣心,喟然叹与。”
(2).帝王的心意。《三国志·魏志·杨阜传》:“然今之小人,好説 秦 汉 之奢靡,以盪圣心。” 南朝 宋 谢灵运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 唐 杜甫 《北征》诗:“圣心颇虚佇,时议气欲夺。” 明 宋濂 《进<元史>表》:“此皆天语之丁寧,愈见圣心之广大。”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各省起义·四川起义清方档案》:“庶趁此机势,边陲肃安,大局早靖一日,圣心早宽一日。”
来哲
后世智慧卓越的人。《文选·班固<幽通赋>》:“若胤 彭 而偕 老 兮,诉来哲而通情。” 吕延济 注:“若得续 彭祖 之年,俱 老聃 之寿,当告之来智与之通情。” 唐 白居易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精求古人之意,启迪来哲之怀。” 刘毓崧 《杜观察<古谣谚>序》:“凡播于时贤者,即可传之来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