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袁秘书文藁原文
场屋声名淳绍初,同时一辈晓星疏。举人尚记前乡贡,天子亦呼行秘书。
出蜀诗堪编杜集,涉湘文可补骚馀。
中朝典册须鸿笔,何必然藜照蠹鱼。
诗词问答
问:题袁秘书文藁的作者是谁?答:刘克庄
问:题袁秘书文藁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克庄的名句有哪些?答:刘克庄名句大全
刘克庄题袁秘书文藁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场屋
谷场上的小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有人见黑狐醉卧场屋中。” 王厚礼 王可祥 《一个做了三年生产规划的合作社》:“除了搞好田间生产以外,又抽出两千多劳动日参加了其他基本建设,例如填大场、盖场屋、筑坝、开渠、作豆腐、推粉等。”
(1).戏场。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夜半月高絃索鸣, 贺老 琵琶定场屋。”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场屋》:“场屋者,於广场之中而为屋,不必皆开科试士之地也……故戏场亦谓之场屋。”
(2).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空拳入场屋,拭目看京师。”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诗:“名高场屋已得雋,世有龙门今復登。”《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六年》:“ 景庄 老於场屋,每被黜,母輒挞 景让 。” 胡三省 注:“ 唐 人谓贡院为场屋,至今犹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颜氏》:“闺中人,身不到场屋,便以功名富贵似汝厨下汲水炊白粥。”
(3).引申指科举考试。 宋 王禹偁 《赠别鲍秀才序》:“或门 * 坠者,继其絶以第之;或场屋衰晚者,哀其穷以与之。” 阿英 《艺术家的故事·重塑杜甫像》:“经过一年多,突然有一个久困场屋、靠‘捻小像’为生的儒生来应募。”
声名
名声;名誉
第三是三仙姑的声名不好。——《小二黑结婚》
同时
(1) 同时代;同一时候
同时发生
同时发火。——《资治通鉴》
(2) 并且
任务艰巨,同时时间又很紧迫
一辈
(1).犹一列。《史记·大宛列传》:“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餘人。”《汉书·循吏传·黄霸》:“及举孝子弟弟贞妇者为一辈,先上殿。”
(2).古代骑兵编制单位,六十骑为“一辈”。《六韬·均兵》:“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十骑一吏。”
(3).犹言一流,一类。《宋史·周陈国大长公主传》:“御史又共论主第内臣多不谨,帝为黜都监 梁怀 一辈十餘人。”《儒林外史》第五五回:“此时 虞博士 那一辈人,也有老了的,也有死了的,也有四散去了的,也有闭门不问世事的。”
(4).一个世代。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四十:“咱们是父一辈子一辈的好朋友!”
(5).指同辈。 宋 陈傅良 《同游张园》诗:“一辈衣冠方事事,故园松竹已阴阴。”
举人
汉代取士人不用考试,令郡国的守相推荐到中央;明清两代称乡试考取的人
前乡
见“ 前向 ”。
天子
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归来见天子。——《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子坐明堂。
行秘书
唐太宗 对 虞世南 的美称。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 太宗 尝出行,有司请载副书以从,上曰:‘不须。 虞世南 在此,行祕书也。’”后用以泛称博闻强记的人。 宋 赵蕃 《寄孙子进昆仲》诗:“大 孙 行祕书,今古靡不观。” 清 赵翼 《偶有遗忘问之稚存辄录示原委》诗:“快哉得此行祕书,读万卷如为我旧。”亦省称“ 行祕 ”。 清 钮琇 《觚賸·自序》:“入 燕 都而怀故国,记览梦华;登 梁 苑而晤名贤,书携行祕。”
湘文
(1). 湘 地丝织品的花纹。 清 纳兰性德 《浪淘沙》词之七:“花底病中身,懒画湘文,藕丝裳带柰销魂。” 清 吴伟业 《偶见》诗:“欲展湘文袴,微微荡画裙。”
(2).湘竹的花纹。 清 吴伟业 《子夜歌》之十二:“玉枕湘文簟,金炉凤脑烟。”
朝典
(1).朝廷的礼仪制度。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华歆 遇子弟甚整,虽閒室之内,严若朝典。”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臣山野人,不识朝典,见陛下合称臣否?”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寿星》:“乡人耕凿自安,不諳朝典。”
(2).指与朝廷礼仪制度有关之物。《前汉书平话》卷中:“ 张良 即日将靴笏襴袍官爵於 汉王 面前纳了,拜舞毕:‘上覆我王,老臣年纪高大,不能长治朝纲,故纳三般朝典,辞我王。’”
(3).朝廷的法律。《南史·邓琬传》:“忠臣殉国,不谋其报,临难以干朝典,岂为下之节。” 宋 苏轼 《举刘景文状》:“如蒙朝庭擢用后,犯入已赃,及不如所举, * 朝典。”
(4).指与执行朝廷法律有关之物。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楔子:“小官奉主公的命,将三般朝典是弓絃、药酒、 * ,赐与駙马 赵朔 ,随他服那一般朝典,取速而亡。”《七国春秋平话》卷中:“今遣 骑劫 代汝回朝,别议官赏。如违詔命,即赐朝典。”
鸿笔
(1).大手笔。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臣褒颂纪载,鸿德乃彰,万世乃闻。” 唐 李翰 《<河中鹳鹊楼集>序》:“鸿笔佳什,声闻远方。” 清 唐孙华 《酬徐薲洲侍郎》诗:“况今史事久未就,非公鸿笔谁能胜。”
(2).巨笔。 唐 王延龄 《梦五色笔赋》:“夫何言吉梦兮杳杳冥冥,若有一人兮遗我鸿笔。”
必然
哲学上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
蠹鱼
亦作“蠧鱼”。1.虫名。即蟫。又称衣鱼。蛀蚀书籍衣服。体小,有银白色细鳞,尾分二歧,形稍如鱼,故名。 唐 白居易 《伤唐衢》诗之二:“今日开篋看,蠹鱼损文字。” 明 张景 《飞丸记·旅邸揣摩》:“夜窥得汗牛编学累丝,昼翻从蠧鱼涎穷滋味。” 宋 陆游 《箜篌谣寄季长少卿》之一:“卷书置篋中,寧使饱蠹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这东西我家多的拿竹箱子装着,一箱一箱的喂蠹鱼,你自看得希罕。”
(2).借指书籍。 清 金人瑞 《立春日送二策入学》诗:“笥锁蠧鱼皆祖往,身从皋比又前缘。” 郁达夫 《杂感》诗之八:“十年潦倒空湖海,半生浮沉伴蠹鱼。”
(3).啃书本。亦指死啃书本的读书人。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枕席经史,沉湎青緗,却扫闭关,蠹鱼岁月,赏鉴家类也。” 清 唐孙华 《再迭随庵韵》:“衰年髣髴烛光餘,犹向残编作蠧鱼。” 闻一多 《给臧克家先生》:“你诬枉了我,当我是一个蠹鱼,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