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校书吴中搜书原文
郊外亭皋远,野中岐路分。苑门临渭水,山翠杂春云。
秦阁多遗典,吴台访阙文。
君王思校理,莫滞清江濆。
诗词问答
问:送沈校书吴中搜书的作者是谁?答:储光羲
问:送沈校书吴中搜书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储光羲的名句有哪些?答:储光羲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139_7
参考注释
郊外
城市以外或乡村
北京的郊外有许多名胜古迹
亭皋
亦作“ 亭皐 ”。水边的平地。《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亭皋千里,靡不被筑。” 王先谦 补注:“亭当训平……亭皋千里,犹言平皋千里。皋,水旁地。” 南朝 齐 王屮 《头陁寺碑文》:“膴膴亭皐,幽幽林薄。” 唐 张说 《奉和春日出苑应制》诗:“雨洗亭皋千亩緑,风吹梅李一园香。” 宋 王安石 《移桃花》诗:“枝柯蔫绵花烂熳,美锦千两敷亭皋。” 清 纳兰性德 《东风第一枝·桃花》词:“是谁移向亭皋,伴取晕眉青眼。”
岐路
(1).岔路。《列子·说符》:“ 杨子 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 杨氏 之竖追之。 杨子 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岐路。’”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诗:“美女妖且闲,採桑岐路间。” 明 沉鲸 《双珠记·僧榻传音》:“事参商,心悒怏,岐路多亡羊。”《儒林外史》第一回:“人生南北多岐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2).指离别分手处。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别易会难,古人所重; 江 南饯道,下泣言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岐路言离,欢笑分首。” 唐 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3).比喻官场中险易难测的前途。《后汉书·邓彪等传论》:“统之,方轨易因,险涂难御。故昔人明慎於所受之分,迟迟於岐路之间也。” 唐 元稹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诗之三:“满身沙蝨无防处,独脚山魈不奈何。甘受鬼神侵骨髓,常忧岐路处风波。”
(4).不正当的途径。 唐 张固 《幽闲鼓吹》:“ 德裕 为兵部尚书,自得岐路,必当大拜, 宗閔 多方阻之未效。”
(5).即岐路人。江湖艺人。 明 朱有燉 《半夜朝元》第一折:“便休将财物逞,则俺这泼岐路恩情似画饼。”
山翠
翠绿的山色。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春夜应令》:“水光悬荡壁,山翠下添流。” 唐 王维 《华子冈》诗:“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宋 欧阳修 《逸老亭》诗:“池光开小幌,山翠入重城。” 清 厉鹗 《永兴寺二雪堂晓起看绿萼梅》诗:“是时春空霽,山翠争便娟。”
春云
春天的云。喻女子的美发。 元 徐再思 《梧叶儿·春思》曲:“鸦鬢春云嚲,象梳秋月敧,鸞镜晓粧迟。”《花月痕》第七回:“春云低掠两鸦鬟,小字新鐫在玉山。”
遗典
(1).指前代遗留下来的典章制度。《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感《四牡》之遗典,思饮至之旧章。”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上》:“其餘郊庙百祀,亦古之遗典,不可以废。” 宋 苏轼 《问鲁犹三望》:“且夫 鲁 虽不郊,而犹有三望者存焉,此夫子之所以存 周 之遗典也。”
(2).谓遗阙或违背典章制度。 元 范梈 《四月十六日指东华门奉迎香舆》诗:“百王盛祀无遗典,万乘深居有至情。”
吴台
指 春秋 吴王 阖闾 (一说 夫差 )所筑之 姑苏台 (在 江苏 吴县 西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吾有一亲表,作《七夕》诗云:‘今夜 吴臺 鹊,亦共往填河。’” 唐 骆宾王 《宿山庄》诗:“露积 吴臺 草,风入 郢门 楸。” 唐 李嘉祐 《春日长安送从弟尉吴县》诗:“人向 吴臺 远,鶯飞 汉 苑多。”
阙文
(1).原指有疑暂缺的字。后亦指有意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闕文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古之良史,於书字有疑则闕之,以待知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史之闕文,圣人所慎,若依义弃奇,则可与正文字矣。” 唐 韩愈 《复仇状》:“最宜详於律,而律无其条,非闕文也。盖以为不许復讐,则伤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训。”
(2).脱漏的字句。 唐 元稹 《独孤朗授尚书都官员外郎制》:“窜定闕文,裁成义类。”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今閲二篇,又无是一句,信有闕文。” 鲁迅 《花边文学·“……”“□□□□”论补》:“‘□□’是国货《穆天子传》上就有这玩意儿,先生教我说:是阙文。”
(3).犹佚文。 晋 陆机 《文赋》:“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载之遗韵。”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储西国之闕文,採 东京 之逸记。”
(4).犹省文。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惟翰林茶酒司止称‘翰林司’,盖相承闕文。”
君王
古称天子或诸侯
君王为人不忍。——《史记·项羽本纪》
君王与沛公饭。
校理
(1).校勘整理。《汉书·刘歆传》:“ 孝成皇帝 閔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臧,校理旧文。” 唐 岑参 《送魏升卿擢第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诗:“ 魏侯 校理復何如,前日人来不得书。”
(2).论理,讲理。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之》:“达见同善,通辩异科,一曰言道,二曰论心,三曰校理。言道者本之於天,论心者议之於人,校理者取之於物。”
(3).审察治理。《北齐书·崔昂传》:“ 昂 校理有术,下无奸伪,经手歷目,知无不为,朝廷叹其至公。”
(4).古代官名。执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 唐 置 集贤殿 校理, 宋 因之。 元 、 明 废。 清 置 文渊阁 校理,掌注册点验。
江濆
江岸。亦指沿江一带。 晋 陆云 《答吴王上将顾处微》诗之四:“於时翻飞,虎啸江濆。” 唐 李白 《赠僧崖公》诗:“虚舟不繫物,观化游江濆。” 明 唐顺之 《赠江阴陈君》诗:“幽栖选地傍 江 濆,高士风流宿所闻。” 柳亚子 《痛哭八首为浙事作》诗之四:“亡 秦 一旅起江濆,风鹤惊传海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