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送高大著出镇严陵原文
抗疏鸣阳易,翻身出昼难。无家归蜀道,有敕管严滩。
席藁臣言戆,分茅圣度宽。
空令同馆士,极目认帆竿。
诗词问答
问:饯送高大著出镇严陵的作者是谁?答:刘克庄
问:饯送高大著出镇严陵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克庄的名句有哪些?答:刘克庄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抗疏
谓向皇帝上书直言。《汉书·扬雄传下》:“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唐 权德舆 《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诗:“乞身已见抗疏频,优礼新闻詔书许。” 清 李渔 《玉搔头·极谏》:“严亲忧国太焦劳,抗疏甘将斧鉞膏。”
翻身
(1) 翻转身体
(2) 比喻从受压迫、受剥削的情况下解放出来
翻身户
(3) 比喻改变落后面貌或不利处境
打了个翻身仗
出昼
《孟子·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 昼 ,是何濡滞也?’……﹝ 孟子 曰﹞:‘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 昼 ,於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 昼 ,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后以“出昼”指离开求官的地。 宋 陆游 《读何斯举黄州秋居杂咏次其韵》:“少年去国时,不忍轻出 昼 。” 宋 刘克庄 《浪淘沙》词:“出 昼 颇怱怱,主眷犹浓。”
无家
(1).没有妻室。《诗·召南·行露》:“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朱熹 集传:“家,谓以媒聘求为家室之礼也。”《诗人主客图·清奇雅正主》引 唐 卫準 逸句:“何必剃头为弟子,无家便是出家人。” 清 张集馨 《道咸宦海见闻录·咸丰六年》:“其无家者,雇土娼入帐,后以妒争,事闻於 向帅 。”
(2).没有房舍;没有家庭。 汉 班彪 《北征赋》:“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 唐 罗邺 《出都门》诗:“自觉无家似潮水,不知归处去还来。” 宋 苏辙 《次韵子瞻山村》之一:“与世浮沉真避世,将家飘荡似无家。”《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他无家无倚,靠着我船上喫饭。”
蜀道
蜀 中的道路。亦泛指 蜀 地。 唐 李白 《蜀道难》诗:“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 道之难难於上青天!” 唐 温庭筠 《过华清宫二十二韵》:“早梅悲 蜀 道,高树隔 昭 丘。”《隶续·汉建平郫县碑》 宋 洪适 释:“右《建平郫县碑》二十九字。 建平 者, 哀帝 之纪年,其五年已改为 元寿 矣……殆 蜀 道未知改元尔。”《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修 谓 松 曰:‘ 蜀 道崎嶇,远来劳苦。’” 陈毅 《咏三峡》:“ 蜀 道真如天, 江 行万山间。”
严滩
即 严陵濑 。 唐 黄滔 《祭先外舅》:“实期归钓 严滩 ,终栖 郑谷 。” 明 袁宏道 《拟古乐府·钓竿行》:“ 严滩 一丝名, 渭水 一竿势。” 郁达夫 《无题》诗之三:“我欲乘风归去也, 严滩 重理钓鱼竿。”参见“ 严陵瀨 ”。
席藁
见“ 席槀 ”。
席藁。藁,指用禾秆编成的席子。坐卧藁上是古人请罪的一种方式,因以指请罪。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自知瀆犯天威,罪在不赦,蓆藁私室,以待斧鉞之诛。” 清 李渔 《玉搔头·极谏》:“闻得今日还要蓆藁入朝,抗颜力諍。” 清 李渔 《玉搔头·极谏》:“我儿,为父的今日蓆藁面君,危词极諫,少不得要触犯天威,定以极刑加我,我死也心甘。”
分茅
分封王侯。古代分封诸侯,用白茅裹着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授予土地和权力,谓之“分茅”。《晋书·八王传赞》:“有 晋 鬱兴,载崇藩翰,分茅锡瑞,道光恒典。” 唐 杨巨源 《重送胡大夫赴振武》诗:“向年擢桂儒生业,今日分茅圣主恩。”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寄家书》:“哲人萎弃真堪悼,你勋庸未克遂分茅。”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明潞王画兰石刻》:“集蓼早忧家国难,分茅空负祖宗恩。”
圣度
谓帝王的气度。 宋 欧阳修 《论选皇子疏》:“虽圣度包容,不加诛戮,而愚诚恳至,天听未回。” 宋 陆游 《送吕彦升参谋》诗:“苦言到口真当发,圣度如天莫自疑。” 明 袁宏道 《过斮胫河》诗:“殿外执圭声唯唯,圣度如天鉴似水。”
犹圣虑、圣策。称帝王的思虑、谋略。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 仁宗 圣度深远,临事不惧。”
同馆
(1).指同在翰林院任职。馆,馆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荐主同咨》:“今同年往还投刺,俱称年弟,然先人丁丑榜中,惟同馆数相知称之,其餘皆年侍生也。”
(2).指同在会馆住宿。《鲁迅甲寅日记·十二月》:“同馆 朱 姓者尚无棉衣,赠五元,托 陈仲箎 传授。”
极目
远望,尽目力所及
平原远而极目兮。——王粲《登楼赋》
极目四望。——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义律极目远望。——《广东军务记》
精彩推荐: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