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花白发,又匆匆佳节,感今怀昔。雨覆云翻无限态,故国寒烟榛棘。
杜老飘零,沈郎瘦损,此意天应识。
划然长啸,不知身是孤客。
呼酒漫*清愁,玉奴频劝,两脸添春色。
眼底平生空四海,倦拂红尘风*。
戏马台荒,龙山人老,往事休追惜。
山林无恙,也须容我高屐。
诗词问答
问:《念奴娇 九日有感,次友人韵》的作者是谁?答:陶宗仪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陶宗仪的名句有哪些?答:陶宗仪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黄花
(1) 几种开黄色花或黄花占优势菊科植物的任何一种
(2) 黄花菜的花,金针菜的通称
(3) 菊花
(4) 没有经过性行为的女性
黄花闺女
白发
白头发
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
匆匆
急急忙忙的样子
老栓匆匆走出,给他泡上茶。—— 鲁迅《药》
佳节
美好的节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
感今怀昔
对当前的事物有所感触而怀念过去。《艺文类聚》卷三八引 晋 潘岳 《为诸妇祭庾新妇文》:“髣髴未行,顾瞻弗获,伏膺饮泪,感今怀昔。”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抚存悼亡,感今怀昔。”亦作“ 感今惟昔 ”、“ 感今思昔 ”。 晋 卢谌 《赠刘琨》诗:“瞻彼日月,迅过俯仰;感今惟昔,口存心想。” 宋 刘珙 《满江红·遥寿仲固叔谊》词:“叹离多聚少,感今思昔。”
雨覆云翻
比喻变化无常。 明 陶宗仪 《念奴娇·九日有感》词:“黄花白髮,又匆匆佳节,感今怀昔。雨覆云翻无限态,故国寒烟榛棘。”
无限
没有尽头;没有限量
前程无限
故国
(1) 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国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孟子·梁惠王》
(2) 祖国,本国
见故国之旗鼓,感乎生于畴日。——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生活习惯基本上保持故国的一套
(3) 故乡,家乡
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唐· 杜甫《上白帝城诗》
(4) 旧都。南宋时指汴京
(5) 指旧地;古战场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寒烟
亦作“ 寒烟 ”。寒冷的烟雾。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观北湖田收》诗:“阳陆团精气,阴谷曳寒烟。” 元 黄庚 《江村》诗:“极目江天一望赊,寒烟漠漠月西斜。”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柳》:“及其南柯梦后,衰草荒榛,寒烟暮雨,同一邱耳。”
见“ 寒烟 ”。
榛棘
(1).犹荆棘。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五:“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宋 曾巩 《秋怀》诗:“出门榛棘不可行,终岁蒿藜尚谁卹。”
(2).引申为阻塞。 宋 谢采伯 《密斋笔记》卷一:“此三小人伤政害国,言路榛棘,外敌侵陵,可为痛哭。”
飘零
(1) (花叶等)凋谢脱落;飘落
黄叶飘零
(2) 比喻漂泊流落
沈郎
(1).指 南朝 梁 沉约 。亦借指腰肢瘦损之义。 南唐 李璟 《浣溪沙》词之三:“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沉郎 多病不胜衣。” 明 夏完淳 《杨柳怨和钱大揖石》:“酒杯千古思 陶令 ,腰带三围恨 沉郎 。” 清 孙枝蔚 《同邓孝威饮钱山铭广文斋中》诗:“ 沉郎 初病起, 郑老 况官贫。”参见“ 沉腰 ”。
(2).指 晋 沉充 。参见“ 沉郎钱 ”。
瘦损
消瘦。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懨懨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 清 吴伟业 《永和宫词》:“贵妃瘦损坐匡床,慵髻啼眉掩洞房。” 鲁迅 《彷徨·伤逝》:“她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 阿随 悲愤,为着做饭出神;然而奇怪的是倒也并不怎样瘦损。”
天应
上天的感应、显应。《国语·越语下》:“人事至矣,天应未也,王姑待之。”《史记·三王世家》:“故珍兽至,嘉穀兴,天应甚彰。”《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切勿称兵!若必欲举事,须待天应。”
划然
(1).象声形容词。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阴隐客》:“至一大门……门有数人俯伏而候。门人示金印、读玉简,划然开门。” 宋 苏轼 《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竹青》:“无何, 竹青 出,命众手为缓结,觉羽毛划然尽脱。”
(2).忽然;突然。 唐 韩愈 《听颖师弹琴》诗:“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叶圣陶 《城中·病夫》:“站长嘴里的叫笛蘧……一响,繁杂的喧声便划然而息,整个车站让异样的沉默笼罩着。”
(3).界限分明貌。 清 王夫之 《尚书引义·说命中》:“ 宋 诸先儒欲拆 陆 、 杨 ‘知行合一’、‘知不先,行不后’之説,而曰‘知先行后’,立一划然之次序。” 姚华 《论文后编》:“由此以言,则纪必务其大,记不厌其细,二者之界,划然可识。”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 春秋 和 战国 是划然不同的两个时代。”
(4).犹豁然。开朗貌。 明 王思任 《徐霞客传》:“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
长啸
(1).大声呼叫。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长啸哀鸣,翩幡互经。” 宋 岳飞 《满江红·写怀》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许地山 《空山灵雨·生》:“它在竹林里长着的时候,许多好鸟歌唱给它听,许多猛兽长啸给它听。”
(2).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古人常以此述志。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顾盼遗光采,长啸气若兰。”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向闻长啸月下,韵甚清激,私心奉慕,愿接清论。” 宋 苏轼 《和林子中待制》:“早晚 渊明 赋《归去》,浩歌长啸老 斜川 。”《群音类选·四节记·复游赤壁》:“长啸若轻狂,振山林谷应如璜。”
(3).钟之别名。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乐器名》:“鐘,一名为长啸。”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孤客
(1).单身旅居外地的人。 汉 焦赣 《易林·损》:“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为心作毒。” 南朝 宋 谢灵运 《七里濑》诗:“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唐 刘禹锡 《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羣。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宋 曾巩 《送江任序》:“其施为先后,不待旁諮久察,而与夺损益之几,已断於胸中矣。岂累夫孤客远寓之忧,而以苟且决事哉?”
(2).指失群的个体。 闻一多 《孤雁》诗:“不幸的失群的孤客,谁教你抛弃了旧侣。”
清愁
凄凉的愁闷情绪。 宋 陆游 《枕上作》诗:“犹有少年风味在, 吴 笺著句写清愁。” 清 龚自珍 《湘月·壬申夏》词:“纔见一抹斜阳,半隄香草,顿惹清愁起。” 戴望舒 《烦忧》诗:“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玉奴
(1). 南朝 齐 东昏侯 妃 潘氏 ,小名 玉儿 ,诗词中多称“玉奴”。 宋 苏轼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之四:“月地雪堦漫一樽, 玉奴 终不负 东昏 。” 宋 周紫芝 《浣溪沙》词:“无限春情不肯休,江梅未动使人愁, 东昏 覰得 玉奴 羞。”
(2). 唐玄宗 妃 杨太真 小名。 唐 郑嵎 《津阳门》诗:“ 玉奴 琵琶龙香拨,倚歌促酒声娇悲。”自注:“ 玉奴 乃 太真 小字。” 宋 杨万里 《和祝汝玉作举子语之句》:“ 玉奴 何必减 花奴 ,省识春风作画图。”《茶香室丛钞·玉奴》引 明 邝露 《赤雅》云:“ 杨妃 井在 容州 云凌里 。妃姓 杨 名 玉奴 ,别字 玉环 ,号 太真 。”
(3).泛指美女。 宋 苏轼 《四时词》:“起来呵手画双鸦,醉脸轻匀衬眼霞。真态香生谁画得?玉奴纤手嗅梅花。” 元 萨都剌 《送友人之金陵》诗:“楼中子弟皆年少,玉奴行酒吹鸞笙。” 明 陶宗仪 《念奴娇·九日有感次韵》词:“呼酒谩拨清愁,玉奴频劝,两脸添春色。”
(4).指梅花。 宋 吴文英 《天香·腊梅》词:“岭上寒多,溪头月冷,北枝瘦、南枝小。玉奴有姊,先占立、墙阴春早。初试宫黄淡薄,偷分 寿阳 纤巧。” 宋 王沂孙 《花犯·苔梅》词:“ 罗浮 梦,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乍起。又唤取、玉奴归去,餘香空翠被。”
两脸
脸上两颧附近的部位。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小姪名 阿宜 ,未得三尺长,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 唐 李洞 《赠庞炼师》诗:“两脸酒醺红杏妬,半胸酥嫩白云饶。” 宋 程垓 《浣溪沙》词:“笑挽清风归玉枕,懒随缺月傍窗纱,羞红两脸上娇霞。”
春色
(1) 春天的景色
(2) 指脸上的喜色
底平
(1).犹底定。《书·禹贡》:“ 大野 既猪, 东原 底平。” 孔 传:“ 东原 致功而平,言可耕。” 蔡沉 集传:“底平者,水患已去,而底於平也。”
(2).引申指安定;平定。 唐 刘得仁 《马上别单于刘评事》诗:“天下底平须共喜,一时闲事莫惊心。”《金史·宗浩传》:“是以所侵疆土,旋即底平。”参见“ 底定 ”。
四海
(1) 指全国各地
四海为家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准
(3) 豪放、豁达
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红尘
(1) 闹市的飞尘,借指繁华的社会
红尘百戏
(2) 佛教指人世间
看破红尘
戏马台
(1).古迹名。在 江苏省 铜山县 南。即 项羽 凉马台 。 晋 义熙 中, 刘裕 曾大会宾客赋诗于此。 清 钱谦益 《徐州杂题》诗之二:“重瞳遗跡已冥冥, 戏马臺 前鬼火青。”参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嘉庆一统志·徐州府二》。
(2).古迹名。在 河北 临漳县 西。又名 阅马台 。 后赵 石虎 所筑。 虎 从台上施放响箭,作为军骑出入的信号。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
(3).古迹名。在 江苏省 江都县 。台下有路,名 玉钩斜 ,是 隋 代埋葬宫女的地方。见《嘉庆一统志·扬州府二》。
山人
(1) 指隐士
山人墨客
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唐· 王勃《赠李十四》
(2) 旧称以卜卦、算命为职业的人;方士
也不索唤师婆擂鼓邀神,请山人占卦揲蓍。——元· 罗国宾《罗李郎》
往事
从前的事情
往事历历在目
追惜
追思往事而叹惜。《三国志·魏志·郭嘉传》“ 太祖 愈益重之,然以 群 能持正,亦悦焉”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追惜 奉孝 ,不能去心。” 唐 舒元舆 《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诗:“正当 天宝 末,抚事坐追惜。”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抱着哀痛的心肠,和光明的希望,追惜过去,憧憬未来。”
山林
有山和树木的地方
山林地区
无恙
(1) 无灾祸
岁亦无恙耶?——《国策·齐策》
安然无恙
(2) 平安;没有疾病
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国语·齐策》
无恙,幸甚幸甚。——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无恙也。——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别来无恙?
也须
也应该,也应当。《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明日且到了人家,我慢慢央人与你爹娘説通,他也须怪我不得。”《水浒传》第二四回:“我倒不曾见日头在半天里,便把着丧门关了,也须吃别人道我家怎地禁鬼!”
高屐
高底木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王子敬 兄弟见 郗公 ,躡履问讯,甚脩外生礼。及 嘉宾 死,皆箸高屐,仪容轻慢。命坐,皆云‘有事,不暇坐’。”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翟耆年 ﹞往见 许顗 彦周 。 彦周 髽髻,着犊鼻褌,躡高屐出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