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原文
吾亦爱吾耳,如何欲乞怜。
叩阍翻有路,投刺竟无缘。
道以孤高重,持当困苦坚。
既来学避地,言色且从权。
诗词问答
问:无题的作者是谁?答:沈光文
问:无题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无题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沈光文的名句有哪些?答:沈光文名句大全
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此诗收于范咸《重修台湾府志》〈艺文〉,又载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艺文〉、连横《台湾诗荟》、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陈汉光《台湾诗录》、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
2. 此诗收于范咸《重修台湾府志》〈艺文〉,又载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艺文〉、连横《台湾诗荟》、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陈汉光《台湾诗录》、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
参考注释
如何
(1)
(2) 用什么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贴的问题
(3) 方式、方法怎样
接下去的问题是如何表明我们的意思
(4) 在什么情况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会
(5) 怎么,怎么样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水浒传》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样”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汤问》
乞怜
求人怜悯、帮助
叩阍
扣击宫门,指官吏、百姓到朝廷诉冤
投刺
(1).投递名帖。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宁寺》:“或有人慕其高义,投刺在门, 元慎 称疾高卧。” 唐 孟郊 《送李观韩愈别兼献张徐州》诗:“ 禰生 投刺游, 王粲 吟诗謁。”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 明 季士大夫投刺率称某某拜,开国犹然,近人多易以‘顿首’二字。” 黄远庸 《记者眼光中之孙中山》:“盖是日乃 中山君 不见客之日也,投刺而入,即蒙接见。”
(2).留下名帖。表示解职告退。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 滂 覩时方艰难,知其志不行,乃投刺而去。”《后汉书·循吏传·童恢》:“及 赐 被劾当免,掾属悉投刺去, 恢 独诣闕争之。”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序:“先君体有不安,昼则輟食,夜则废寝,方寸烦乱,容身无所,便投刺解职,以遵归路。”
无缘
(1) 人与事物或人与人之间没有碰到一起的可能性,为迷信说法
相见无缘
(2) 无由
孤高
特立高耸
孤高特立
困苦
(1) 艰难穷苦
战争所留下的种种损坏和困苦
困苦备尝
(2) 穷苦
(3) 困难
如果那人不将三国的事情讲完,他的豫备就决不至于这么困苦,他最熟悉的就是三国。——鲁迅《彷徨》
来学
(1).前来就学。《礼记·曲礼上》:“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孔颖达 疏:“礼闻来学者,凡学之法,当就其师处,北面伏膺;不闻往教者,不可以屈师亲来。” 宋 陈师道 《昌乐县君刘氏墓铭》:“夫人一子 衍 也来学,故其葬不以铭属人。”
(2).后来的学者。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於 尧 舜 者。” 明 宋濂 《<日损斋笔记>序》:“疏通其晦塞者,其为来学寤疑辨惑之助,而功不既多矣乎!”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詔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避地
亦作“ 避墬 ”。1.谓迁地以避灾祸。《汉书·叙传上》:“ 始皇 之末, 班壹 避墬於 楼烦 ,致马牛羊数千羣。”《汉书·叙传上》:“﹝ 班彪 ﹞知 隗嚣 终不寤,乃避墬於 河西 。” 颜师古 注:“墬,古地字。”《后汉书·东夷传·濊》:“ 汉 初大乱, 燕 、 齐 、 赵 人往避地者数万口。”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六:“初, 粲 与族兄 凯 避地 荆州 ,依 刘表 。” 宋 文天祥 《指南后录·东海集序》:“自丧乱后,友人挈家避地。” 清 姚椿 《<乔处士遗集>序》:“尝避地至吾郡,交几社诸人。”
(2).犹言避世隐居。《后汉书·郅恽传》:“﹝ 郅惲 ﹞后坐事左转 芒 长,又免归,避地教授,著书八篇。” 李贤 注:“避地,谓隐遁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山中有三精舍,高薨凌虚,垂簷带空。俯眺平林,烟香在下,水陆寧晏,足为避地之乡矣!” 明 徐枋 《送笻在师游越》诗:“此行非避地,乘兴独相求。”
言色
言语和脸色。《无量寿经》卷下:“言色常和,莫相违戾。”《太平广记》卷三七二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不疑》:“言色惨沮,吁嘆不已。” 明 黄淳耀 《自监录一》:“吾尝众中察人,有以言色説人者,未尝不心鄙之,切勿自蹈此失。”
从权
采用权宜变通的办法。《逸周书·酆保》:“深念之哉,重维之哉!不深乃权不重,从权乃慰,不从乃溃。” 唐 康骈 《剧谈录·凤翔府举兵讨贼》:“咸以巨盗方炽,未可枝梧,众议且欲从权,俟兵集乃图收復。”《三国演义》第七三回:“今宜从权,不可拘执常理。” 郭沫若 《高渐离》第五幕:“所以对于四字一句,两句一韵的这一点,便不免从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