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证道歌证道歌原文
心是根,法是尘,根尘睹对转迷1*1情。以火救火方主妙,烧却从前业识心。
诗词问答
问:颂证道歌证道歌的作者是谁?答:释印肃
问:颂证道歌证道歌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印肃的名句有哪些?答:释印肃名句大全
释印肃颂证道歌证道歌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根尘
佛教语。佛家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谓之根;根之所取者,谓之尘。合称根尘。《楞严经》卷五:“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唐 王维 《能禅师碑》:“至于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大身过于十方,本觉超于三世,根尘不灭,非色灭空,行愿无成,即凡成圣。”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长老守钦见寄》之四:“根尘各清浄,心境两奇絶。” 清 黄宗羲 《泽望黄君圹志》:“深恨释氏根尘洗涤未浄。”
对转
(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 宋 洪迈 《容斋四笔·蒋魏公逸史》:“其三云:‘旧制,执政双转,谓自工部侍郎转刑部,刑部转兵部,兵部转工部尚书。惟宰相对转,工部侍郎直转工书,比执政三迁也。’予考旧制……宰相为侍郎者,升三曹;为尚书者,双转。如工侍转户侍,礼侍转兵侍,若係户侍,当改二丞,而宰相故事不立丞,故直迁尚书。今言工侍对转工书,非也。”
(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 清 代学者 孔广森 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又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禫。” 郑玄 注:“古文禪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 颜师古 注:“趋读曰促。”“禫”(阳声)与“导”(阴声),“趋”(阴声)与“促”(入声),亦因对转而得通假。
以火救火
用火来救火灾。比喻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其势。《庄子·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淮南子·兵略训》:“己未能治也,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救火,以水应水也,何所能制!”《纲鉴会篹》卷十二:“方 吕氏 欲王诸 吕 , 勃 ( 周勃 )当执盟书以力諫可也,胡为倡欲言无不可之言,以火救火,益增其酷,奚取社稷臣为哉!”
从前
(1) 往昔,先前
从前香山观有个道士天天讲故事
(2) 曾经,一度
从前和她很熟悉,可是现在忘记了她的名字
业识
佛教语。谓十二因缘中的行缘识。指人投胎时心动的一念。《起信论》:“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明 陈玉阳 《义犬》第一出:“如今世上人,痴的痴,乖的也痴,苦的苦,乐的也苦,机关簸弄,一塲胜似一塲,业识 * ,一世捱到百世。” 清 谭嗣同 《仁学》十:“智慧者, 孔 谓之道心;业识者, 孔 谓之人心。人心外无道心,即无业识,亦无由转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