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神明自灵彻,邪欲乃玷之。
上圣本不染,晶晶著先几。
中贤一以涅,先濯乃其宜。
须臾岂容间,其功在缉熙。
寡之以又寡,无欲成镃基。
无无复无无,至一以为期。
天地得此一,贞观陶化机。
圣人合其德,位育夫何疑。
托梦有深造,上帝岂吾欺。
所欲不在多,二三已云岐。
所同即是欲,程氏真吾师。
感君敦夙好,功磋及其时。
作诗以自佩,顾諟常在兹。
诗词问答
问:《近日见此德之所以不进者只是此心原不洁静故》的作者是谁?答:王渐逵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王渐逵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渐逵名句大全
原题
近日见此德之所以不进者只是此心原不洁静故欲来染之是以未得清明潇洒之乐因思程子云凡有意向皆是欲欲心甚惕然每念平时作诗文著述欲自见之于世周理人事欲得而不失者皆是欲也方欲打点搜出一洗而空之而伦樾溪适柬至云昨梦有司为子起牌坊先拟行道二字为扁仆不可乃以无欲扁之噫岂天意有造于予乎哉夫无欲之义周子为以学圣之要而程子又发明之可谓尽矣吾人循此自立乃圣贤之正脉路也因作诗以答于樾溪复以自警云
注释
1. 押词韵第三部
参考注释
神明
(1) 神灵;神祗
那个被他奉为神明的人不公正地谴责过他
奉若神明
(2) 指人的精神和智慧
神明顿飒爽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3) 英明;圣明
皆颂其神明
邪欲
淫邪的欲望。《后汉书·仲长统传》:“彼后嗣之愚主,见天下莫敢与之违,自谓若天地之不可亡也,乃奔其私嗜,骋其邪欲,君臣宣淫,上下同恶。”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三五章:“这时他那灌满邪欲的毛孔,似乎胀大了,正如在显微镜下放大的苍蝇,丑得可怕。”
上圣
(1).犹至圣。指德智超群的人。《墨子·公孟》:“昔者,圣王之列也:上圣立为天子,其次立为卿大夫。”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於凡人乎?” 宋 王安石 《杂咏》之二:“变生父子间,上圣不能谋。”
(2).称天神。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二折:“只望上圣可怜见,与小人些寿岁咱。”
(3).犹前圣。指前代的帝王与圣贤。《晋书·干宝传》:“ 宣皇帝 廓定四海, 武皇帝 受禪於 魏 ,至德大勋,等踪上圣。”《旧唐书·经籍志上》:“先王有闕典,上圣有遗事。”
晶晶
明亮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日光晶晶。
先几
预先洞知细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神仙·仙姑避迹》:“ 何廷玉 、 罗万象 等数十辈,皆以失旨伏诛,仙姑明哲先几,即谓之仙亦可。” 明 屠隆 《綵毫记·拜官供奉》:“念隐忧漆室效葵倾,鉴先几曲突徙薪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速著先几之识,勿貽后至之诛。”
中贤
指一般的贤人。《后汉书·荀彧传》:“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比 尧 称典,则位杂中贤;法 孔 题经,则文非元圣。”
乃其
于是;就。《书·多方》:“我乃其大罚殛之。”《国语·晋语一》:“彼得政而行其欲,得其所索,乃其释君。”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五:“其与乃同意,故又以乃其连文。”
须臾
(1) 片刻
须臾不可离
(2) 一会儿
须臾,蛇不见了。——《三国演义》
缉熙
《诗·大雅·文王》:“穆穆 文王 ,於缉熙敬止。” 毛 传:“缉熙,光明也。”又《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郑玄 笺:“缉熙,光明也。”后因以“缉熙”指光明,又引申为光辉。《汉书·扬雄传上》:“隃於穆之缉熙兮,过《清庙》之雝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 唐 李邕 《赠安州都督王仁忠神道碑》:“缉熙远略,绳準嘉言。” 宋 王禹偁 《天道如张弓赋》:“又尝观上圣之姿,法天道兮缉熙,令先禁于 * ,心不忘於惸嫠。” 明 归有光 《孟子叙道统而不及周公颜子》:“ 周公 以元圣而受缉熙之传,制礼作乐,有身致太平之功。”
镃基
农具名。大锄
无无
连空虚无有也没有。 中国 古代道家认为的天地万物形成以前的空寂状态。后亦泛指虚无,乌有。《淮南子·道应训》:“予能无有矣,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又何从至於此哉?” 高诱 注:“言我能使形不可得,未能殊无形也。” 前蜀 贯休 《道情偈》之一:“ 崆峒老人 专一一, 黄梅真叟 却无无。” 宋 宋祁 《庭戒诸儿》:“如一沤生,一沤灭,还入於海,沤自妄见,海无生灭,无有也,亦无无有,亦无无无,淡然无所得而止,止亦不止也。”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二:“无无,然后平等。”
至一
古代哲学用语。指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或局面。《庄子·缮性》:“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羣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郭象 注:“物皆自然,故至一也。”《荀子·议兵》:“暴悍勇力之属为之化而愿,旁辟曲私之属为之化而公,矜纠收繚之属为之化而调,夫是之谓大化至一。”
为期
作为约定的期限或日期(以两周为期)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贞观
(1).谓以正道示人。贞,正,常。观,示。《易·繫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韩康伯 注:“天地万物莫不保其贞以全其用也。” 孔颖达 疏:“天覆地载之道以贞正得一,故其功可为物之所观也。” 陈梦雷 浅述:“观,示也。天地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贞观。”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五:“臣闻託闇藏形,不为巧密;倚智隐情,不足自匿。是以重光发藻,寻虚捕景;大人贞观,探心昭忒。” 晋 陆云 《岁暮赋》:“於是 顓頊 御时, 玄冥 统官,天庙既定,日月贞观。”
(2).指正大的道理。《文选·班固<幽通赋>》:“朝贞观而夕化兮,犹諠己而遗形。” 李善 注引 张晏 曰:“言朝闻大道而夕死可也。” 北周 道安 《二教论·归宗显本》:“余闻善齐天下者,以不齐而齐天下者也。何须夷岳实渊,然后方平,续鳧截鹤,於焉始等:此盖狷夫之野议,岂达士之贞观。”
(3).澄清天下,恢宏正道。《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以为天子当贞观二五,利见大人,不谓夷之初旦,明而未融,虹蜺扬煇,弃和取同。” 唐 李华 《含元殿赋》:“王临於朝,天地贞观。”
(4).指澄清天下,恢宏正道的职责。 章炳麟 《与龚未生书》:“然曩时所以不去者,亦慕 宋 贤 程伯淳 言:‘一命之士,必思有以济物。’况僕身当贞观,岂敢忘百姓之忧。”
(5).正可观赏。
陶化
陶冶化育。《淮南子·本经训》:“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人气者也。” 三国 魏 嵇康 《太师箴》:“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 唐高宗 《泰山玉牒文》:“凝薰万姓,陶化八紘。”
圣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唐· 韩愈《师说》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2) 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托梦
梦中显现已逝之人的形象并有所吩咐(带有迷信色彩)
深造
进一步学习和钻研,使达到精深的程度
送他到体育学院深造
上帝
(1)
(2) 天帝。古时指天上主宰一切的神
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遂宽其同气之罪。——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基督教所崇奉的神,认为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拥有至上权力,英明,仁慈,使人们崇拜并向他祈祷
上帝保佑
不在
(1)
指不位于或处于某处
小王不在
我姐姐早不在机房上班上
(2)
婉称人去世了
长征干部大部分都不在了
三已
谓三度或多次罢官。语出《论语·公冶长》:“令尹 子文 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唐 刘禹锡 《酬李相公喜归乡国自巩县夜泛洛水见寄》诗:“且无三已色,犹泛五湖舟。” 清 姚莹 《与余小坡书》:“夫不有身为贵卿,三已之不愠者乎!”
即是
(1).如此。《庄子·庚桑楚》:“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
(2).就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僕即是鬼,何以云无。”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知之真切篤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真吾
实的的我。谓脱去外相的本质的我。 宋 苏轼 《六观堂老人草书》诗:“清露未晞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 宋 翁森 《四时读书乐》诗:“木落水尽千崖枯,炯然吾亦见真吾。”
夙好
素所喜好;早年的喜好。 唐 韩愈 《画记》:“居闲处独,时往来余怀也,以其始为之劳,而夙好之篤也。” 宋 陆游 《发书画还故山戏作》诗:“平生钻故纸,夙好老尤篤。”
旧交,老友。 宋 陆游 《次韵范参政书怀》:“蠹篋有书供夙好,衡门无客作新知。” 清 李渔 《怜香伴·强媒》:“老舅与他原是夙好,又受新知,虽有嫌疑,自然冰释。”《红楼梦》第九三回:“世交夙好,气谊素敦。” 胡惠生 《赠王亦梅》诗:“文章敦夙好,诗酒见情真。”亦指旧情。 清 刘瀛 《珠江奇遇记》卷二:“及父母为 叔 娶妇,妇防 叔 密,遂疎 燕 。然遇妇且归至家,犹不忘夙好也。”
其时
(1).那时;当时。《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其时, 白敏中 以中书侍郎请告归家, 白居易 新授 杭州 太守,回来赴任。两个都到 遐叔 处贺喜。” 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
(2).犹言正当时;正是时候。 徐迟 《牡丹》五:“真抗战,假抗战,他了若指掌。助 纣 为虐,他是不干的,浑水摸鱼,此其时也。”
顾諟
《书·太甲上》:“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 孔 传:“顾谓常目在之,諟,是也。言敬奉天命,承顺天地。” 孔颖达 疏:“《说文》云:顾,还视也。諟与是,古今之字异,故变文为是也。言先王每有所行,必还迴视是天之明命。”后以“顾諟”指敬奉、禀顺天命。 明 高攀龙 《高子遗书·语》:“真明者,其明命乎。古人顾諟,盖实体如是,非见也,有见则妄矣。”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五》:“故圣人之言敬也,皆敬天也,‘昭事上帝’,顾諟明命也。”
常在
(1).长久存在。 汉 焦赣 《易林·小畜之遯》:“天之所予,福禄常在。” 晋 陶潜 《岁暮和张常侍》:“厉厉气遂严,纷纷飞鸟还。民生鲜常在,矧伊愁苦缠。” 宋 刘子翚 《次韵陈成季郡会》:“惜花意欲春常在,对酒年来饮不多。”
(2).道家脾神名。《云笈七籤》卷十一:“脾神 常在 字 魂停 。”
(3).仙人名。《列仙全传》卷九:“ 李常在 , 蜀 人,少治道术,人累世见之。”
(4). 清 代宫女的名号。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列宫》:“常在、答应,案《会典》有此二称,位在贵人之下。盖未有爵秩,仅供使令,犹 前汉 之家人子, 后汉 之宫人、采女是也。”
精彩推荐: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