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原文
老去渐同嫫母丑,归来免效买胡留。两生更肯从绵蕞,高祖规模又不同。
吴市终身避言耳,去家岂是去为仙。
杨柳池深鱼乍出,桑麻土润燕初归。
渔携纲近鸥斜去,人过桥东影倒行。
岸近田多损,潭深石叠平。
村舂林外急,钓艇柳阴横。
竹牖迎风翻贝叶,铜炉温火养龙涎。
诗词问答
问:句的作者是谁?答:吴倧
问:句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参考注释
老去
(1).谓人渐趋衰老。 唐 杜甫 《往在》诗:“归号故松柏,老去苦飘蓬。” 宋 欧阳修 《赠王介甫》诗:“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明 汪循 《老去》诗:“老去心还竞,春来花又新。”
(2).引申为老年;晚年。 沉从文 《<沉从文选集>题记》:“现在过去了二十多年,我和我的读者,都共同将近老去了。”
(3).死去。 元 房皞 《思隐》诗:“情知老去无多日,且向闲中过几年。” 明 李东阳 《柳岸垂纶》诗:“老去祗应家在此,不须盘石更垂萝。”
嫫母
传说中黄帝之妻,貌极丑。后为丑女代称
嫫,嫫母, 黄帝妻,貌甚丑。——《广韵》
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两生
汉 初, 叔孙通 为 刘邦 定朝仪,使征 鲁 地诸生三十余人,有两生不肯行,谓 叔孙通 所为不合于古。 叔孙通 笑其为真鄙儒,不知时变。后以“两生”喻指熟谙礼乐典籍而不知权变的人。 元 欧阳玄 《静修先生画象赞》:“於 裕皇 之仁,而见不可留之四皓;以 世祖 之略,而遇不能致之两生。”参阅《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绵蕞
亦作“ 绵蕝 ”。亦作“緜蕞”。亦作“緜蕝”。1.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 叔孙通 欲为 汉高祖 创立朝仪,使征 鲁 诸生三十馀人, 叔孙通 “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餘人为緜蕞野外”,习肄月馀始成。按,引绳为“緜”,束茅以表位为“蕞”。后因谓制订整顿朝仪典章为“绵蕞”或“绵蕝”。《旧唐书·杜鸿渐传》:“ 鸿渐 素习帝王陈布之仪,君臣朝见之礼,遂採摭旧仪,绵蕝其事。” 宋 范仲淹 《奏乞两府兼判》:“太常礼院,用歷代之礼,或不谨於典法,随时绵蕝,纲纪寖坏,制度日隳。” 沉砺 《感怀》诗之七:“ 叔孙 绵蕝曾何补, 优孟 衣冠聊解嘲。”
(2).引申指经营创建。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二和丙寅生日》词:“草堂緜蕝,百年栖託於此。” 梁启超 《复刘古愚山长书》:“海内志士,颇跂息辐集,谓庶有瘳,既为言者所阻,绵蕝未定,遽以輟散。” 汤一鹗 《论裁撤领事裁判权之预备》:“以绵蕞草创,而不求其备。”
(3).借指表率。 唐 皮日休 《移成均博士书》:“洸洸乎,洋洋乎,为诸生之蓍龟,作后来之绵蕝。”
高祖
曾祖的父亲
请问,你的高祖是谁?
规模
事业、工程、运动、机构等所包含的范围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
不同
(1).不相同;不一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言势殊也。” 前蜀 韦庄 《关河道中作》诗:“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毛 *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二:“他们想问题做事情的方法,他们的历史习惯,跟我们不同。”
(2).不同意。《宋书·张邵传》:“太尉长史 何勗 不同,欲席捲奔 鬱洲 ,自海道还都。”《南齐书·鄱阳王锵传》:“殿下但乘油壁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夹辅号令, 粲 等闭城门上仗,谁敢不同?”
(3).不和。《后汉书·孔融传》:“﹝ 融 ﹞与中丞 赵舍 不同,託病归家。”
吴市
吴 都之街市。在今 江苏 苏州市 。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吴市 者, 春申君 所造,闕两城以为市。在 湖里 。” 宋 徐铉 《赠王贞素先生》诗:“ 辽 东几度悲城郭, 吴市 终应变姓名。” 清 吴伟业 《顾西巘侍御同沉友圣虎丘即事》诗:“我昔 楚江 同 宋玉 ,君今 吴市 访 梁鸿 。”参见“ 吴市吹簫 ”。
终身
(1) 今生今世;此生;毕生相关
终身几无可问。——清· 刘开《问说》
重昏而终身。——《楚辞·屈原·涉江》
乐岁终身饱。——《孟子·梁惠王上》
(2) 又
乐岁终身告。
避言
(1).谓避世人议论。 隋 王通 《中说·礼乐》:“或问 严光 、 樊英 名隐。子曰:‘古之避言人也。’” 阮逸 注:“避毁誉之言而已。”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阁臣典试》:“又至庚戌科,则内阁三人,首辅 王太仓 不至,次辅 李晋江 以避言杜门,仅次辅 叶福清 一人在阁。”
(2).谓他人以恶相加或口出不逊则走避之。《宋书·隐逸传序》:“贤者避地,其次避言。” 南朝 梁 沉约 《高士赞》:“亦有哲人,独执高志,避世避言,不友不事。” 宋 王向 《公默先生传》:“君子贵行道信於世,不信贵容,不容贵去,古之避地避色避言是也。”参见“ 辟言 ”。
杨柳
(1) 杨树和柳树的合称
(2) 专指柳树
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3) 古曲名,即“折杨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唐· 王之涣《凉州词》
桑麻
(1).桑树和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管子·牧民》:“藏於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宋 辛弃疾 《鹧鸪天·春日即事题毛村酒垆》词:“閒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縞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2).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唐 孟浩然 《过故人庄》诗:“开筵面塲圃,把酒话桑麻。” 王闿运 《<湘潭县志>序》:“家有置社,福我桑麻。”
过桥
迷信风俗,“做七”时的一种仪式。 欧阳山 《三家巷》十七:“ 区细 和 区卓 捧着 区桃 的灵牌,到门口外面去‘过桥’。桥是竹枝扎成的,上面糊着金色的纸和银色的纸,一共有两座,一座叫金桥,一座叫银桥。正位师姑宣读了手卷,吹鼓手奏起‘三皈依’的乐章来,师姑们齐声念唱。每唱一节,正位师姑用手卷在桥上一指,灵牌就往上挪动一级。到了桥顶,又往下降;过了金桥,又过银桥, 周炳 一直看到过完了桥,才告辞回家。”
倒行
(1).走回头路。 明 刘基 《书为善堂卷后》:“是故欲求道者必先定其所向,如将适 燕 ,先举辕而指北,然后访而取途,则无倒行之悔矣。”
(2).做事违反常规或违背情理。 清 余增远 《雪夜吕半隐太常谈蜀中遗事》诗:“从来朋党能赐祸,可恨羣儒多倒行。”
村舂
指乡村中舂米的碓声。 唐 杜甫 《村夜》诗:“村舂雨外急,邻火夜深明。” 唐 李商隐 《归墅》诗:“渠浊村舂急,旗高社酒香。” 明 杨慎 《黄莺儿·离情》曲:“月明闲杀秋千影,梦艰成。村舂相应,疑是棹歌声。”
钓艇
钓鱼船。 唐 朱庆馀 《湖中闲夜遣兴》诗:“钓艇同琴酒,良宵背水滨。” 宋 陆游 《立春后三日作》诗:“千古事终输钓艇,一毫忧不到禪房。” 元 叶颙 《日暮江村杂兴》诗:“钓艇已收緡,无人深闭门。”
柳阴
亦作“ 柳荫 ”。1.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 北周 庾信 《忝在司水看治渭桥》诗:“平隄石岸直,高堰柳阴长。” 唐 康骈 《剧谈录·曲江》:“入夏则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蕖,湛然可爱。” 宋 苏轼 《三月二十日开园》诗之二:“西园牡籥夜沉沉,尚有游人卧柳阴。”《花月痕》第八回:“﹝ 荷生 ﹞便令 青萍 拂去了身上尘土,将马繫在柳阴中。”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八:“这个消息成了镇上人们晚饭后柳荫下的夕阳会聚谈的资料。”
(2).指枝叶茂密的柳林。《 * 词话》第二七回:“柳阴中忽噪新蝉,见流萤飞来庭院。” 许杰 《惨雾》上:“柳荫里面喊出了一班人马。”
迎风
(1) 面对着风吹的方向
迎风飞翔
(2) 随着风吹去的方向
彩旗迎风招展
贝叶
古代 印度 人用以写经的树叶。亦借指佛经。 唐 玄奘 《谢敕赉经序启》:“遂使 给园 精舍,并入提封;贝叶灵文,咸归册府。” 元 荣肇 《原释》:“如兇恶之徒,日诵贝叶之书,心藏蛇蝎之行,既死矣,以其能信佛,佛即引之而享天堂之乐。”
温火
(1).用火加热。 宋 梅尧臣 《次韵和景彝省宿》:“桉头美酒初温火,帘底微风欲动灯。”
(2).焖菜或煮东西所用的比较弱的火。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 阿兴 叫起来,‘人家都是温火燉“头牲”!’”
不见光焰的火。温,通“ 蕰 ”。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一》:“冬生菜,强加温火,非时而生,人不宜以供奉养。”《汉书·循吏传·召信臣》作“藴火”, 颜师古 注:“蓄火也。”
龙涎
见“ 龙涎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