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斗原文
亚父未椎前,谪仙已眼后。
芥蒂两不知,谁与辨是否。
他山石与磨,精制说宣和。
泛索称春酒,朱颜拚半酡。
诗词问答
问:玉斗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玉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二
参考注释
亚父
敬称,表示仅次于父
亚父受玉斗。——《史记·项羽本纪》又
欲与亚父。
谪仙
亦作“ 謫僊 ”。1.谪居世间的仙人。常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永明 中 会稽 钟山 有人姓 蔡 ,不知名。山中养鼠数十头,呼来即来,遣去便去。言语狂易。时谓之‘謫仙’。” 唐 李白 《玉壶吟》:“世人不识 东方朔 ,大隐 金门 是謫仙。”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吴彩鸾所写之书》:“ 吴彩鸞 ,世传謫仙也。”
(2).专指 李白 。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李太白 初自 蜀 至京师,舍於逆旅。 贺监 知章 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復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謫仙’。” 唐 韩愈 《石鼓歌》:“ 少陵 无人 謫僊 死,才薄将奈石鼓何!”一本作“ 謫仙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故 李謫仙 《吹笛》诗:‘ 黄鹤楼 中吹玉笛, 江城 五月《落梅花》。’”
(3).借指被谪降的官吏。 唐 刘禹锡 《寄唐州杨八归厚》诗:“謫仙年月今应满,戇諫声名众所知。”
见“ 謫仙 ”。
芥蒂
亦作“ 芥蔕 ”。1.蒂芥。细小的梗塞物。 清 翟灏 《通俗编·草木》:“今人每颠倒言之曰‘芥蔕’,乃自 宋 人诗始。”
(2).引申为梗塞。 梁启超 《论俄罗斯虚无党》:“中央政府之兵力,已足使全 欧 旰食,而何区区民间斩木揭竿者之足以芥蒂于其胸也。”
(3).比喻积在心中的怨恨、不满或不快。 宋 苏轼 《与王定国书》:“今得来教,既不见弃絶,而能以道自遣,无丝髮芥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镜听》:“冷暖相形,颇存芥蒂。”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对于发表信札的事,我于兄也毫无芥蒂。”
(4).介意。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今子赴官,但当充广德性,力行好事,前梦不足芥蔕。”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言语之间,何须芥蔕。” 郭沫若 《屈原》第四幕:“我受侮辱是丝毫也不芥蒂的,我是不忍看见我们的祖国,就被那无赖小偷偷了去呀!”
(5).打动,触动。《朱子语类》卷十六:“ 曾点 是虽 尧 舜 事业亦优为之,莫只是 尧 舜 事业亦不足以芥蒂其心否?”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是否
对不对;是不是。 宋 苏轼 《申省乞不定夺役法议状》:“乞取 孙尚书 及 軾 所议付臺諫给舍郎官,定其是否,然后罢其不可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我未曾到过外国,也不知他的説话,是否全靠得住。” 刘半农 《敲冰》诗:“请问人间:是否人人都有喝到的福?”
他山
(1).别处的山。 唐 郑谷 《登杭州城》诗:“潮来无别浦,水落见他山。” 宋 苏轼 《儋耳山》诗:“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2).引申泛指山石。 唐 苗神客 《乙速孤神庆碑》:“於是爰勒他山,用旌斯烈。”参见“ 他山之石 ”。
(3).指别处山上的石头。比喻磨砺自己,帮助自己成就的外力。《群书治要》卷四五引 汉 仲长统 《昌言》:“可令王侯子弟,悉入大学,广之以他山,肃之以二物,则腥臊之污可除,而芬芳之风可发矣。” 三国 魏 曹丕 《以郑称为武德傅令》:“龙渊太阿,出 昆吾 之金, 和氏 之璧,由 井里 之田。礱之以砥礪,错之以他山,故能致连城之价,为命世之宝。”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部》:“类我者,我友之,亦不媿为攻玉之他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幸相知爱,故极力为‘他山’之攻,生平未酬之愿,实欲借良朋一快耳!”详“ 他山之石 ”。
(4). 清 查慎行 的别称。 清 袁枚 《仿元遗山论诗》诗之五:“ 他山 书史腹便便,每到吟诗尽弃捐。”
精制
(1) 精工制造
(2) 从一种物质中把不需要的成分除去
宣和
(1).疏通调和。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序:“余少好音声,长而翫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於音声也。”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如此,则相公得不匡辅其政,缉熙其令,宣和其风乎?然则,匡辅、缉熙、宣和之道,某虽不敏,尝闻於师焉。”
(2).借称 宋 徽宗 赵佶 。 宣和 为其年号。 金 元好问 《俳体雪香亭杂咏》之五:“御屏零落 宣和 笔,留得 华清 《按乐图》。” 明 吴宽 《大房金源诸陵》诗之一:“却是 宣和 解亡国,穹庐黄屋恐非心。” 清 赵翼 《读史》诗之十九:“ 伯时 擅丹青,神到秋毫颠; 宣和 爱遗笔,幅值数百千。”
泛索
亦作“泛索”。古代宫中供帝王所用的点心。非定时所进,故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立秋》:“中贵戚里,取索供卖。内中泛索,金合络绎。”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大内》:“非时取唤,谓之泛索。” 宋 周密 《武林旧事·乾淳奉亲》:“上过 德寿宫 起居,太上留坐 冷泉堂 进泛索讫,至石桥亭子上看古梅。”
春酒
春季酿制的或春季酿成的酒;也指民间习俗,春节时宴请亲友叫吃春酒
朱颜
(1).红润美好的容颜。《楚辞·大招》:“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容则秀雅,穉朱颜只。” 王夫之 通释:“穉朱颜者,肌肉滑润,如婴穉也。” 南朝 宋 鲍照 《芙蓉赋》:“陋 荆 姬之朱颜,笑 夏 女之光髮。” 南唐 李煜 《虞美人》词:“雕栏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评》:“ 元卿 年十八第进士,其叔 正叟 贺之云:‘月中丹桂输先手,镜里朱颜正后生。’” 清 刘大櫆 《祭吴文肃公文》:“我初见公,公在内阁,皓髮朱颜,笑言磊磊。”
(2).和悦的脸色。表示亲热信任。《汉书·淮阳王刘钦传》:“ 博 自以弃捐,不意大王还意反义,结以朱颜,愿杀身报德。”
(3).美色;美女。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四:“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余冠英 注:“朱颜为美色。” 南朝 梁简文帝 《美女篇》:“朱颜半已醉,微笑隐香屏。” 明 叶宪祖 《碧莲绣符》第七折:“欲觅佳姻,须索放还,强羈留,空絮烦,算除非为觅朱颜,算除非为觅朱颜。” 清 方文 《王抑之招集斋中有赠》诗:“翠幙出朱颜,清謳发皓齿。”
(4).指青春年少。 唐 郎士元 《闻蝉寄友人》诗:“朱颜向华髮,定是几年程。” 宋 曾巩 《孔教授张法曹以曾论荐特示长笺》诗:“緑髮朱颜两少年,出伦清誉每相先。” 元 曾瑞卿 《留鞋记》第一折:“[梅香云]姐姐,你纔一十八岁,慌怎么的![正旦唱]我则怕一去朱颜唤不回,误了我这佳期。” 清 顾炎武 《蓟门送子德归关中》诗:“与子穷年长作客,子非朱颜我头白。”
(5).脸红。形容酒醉的面容。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玄醴染朱颜,但愬杯行迟。” 宋 司马光 《和子华招潞公暑饮》:“闲来高韵浑如鹤,醉里朱颜却变童。”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自古缨冕无丑士,酸寒一洗朱颜酡。”
(6).脸红。羞赧之色。《北齐书·王晞传》:“丞相西閤祭酒 卢思道 谓 晞 曰:‘昨被召朱颜,得不以鱼鸟致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