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郢州携和诗见过次韵谢之原文
家世风流翰墨林,政和佛祖务传心。浮辞肯作齐梁体,古调直谐韶濩音。
入社敢期陪唱属,赠言从此得参寻。
惠然更辱高轩过,不问春溪绿涨深。
诗词问答
问:曾郢州携和诗见过次韵谢之的作者是谁?答:赵蕃
问:曾郢州携和诗见过次韵谢之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蕃的名句有哪些?答:赵蕃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家世
人出生的门第;家庭世系
风流
(1) 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是真名士自风流
(3) 放荡不羁
如此风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
(4) 具有 * 特点或 * 上得到满足
风流小说
(5) 风俗教化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汉书·刑法志》
(6) 遗风,流风余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风度;仪表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唐· 杜甫《咏怀古迹》
(8) 风韵,多指好仪态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红楼梦》
翰墨林
笔墨之林。比喻文章汇集之处,犹文坛。 晋 张协 《杂诗》之九:“游思竹素园,寄辞翰墨林。” 宋 陆游 《书叹》诗:“早得虚名翰墨林,谢归忽已岁时侵。” 陈寅恪 《昨闻琉璃厂书肆之业旧书者悉改业新书》诗:“而今举国皆沉醉,何处千秋翰墨林。”
和佛
拜佛。和,和南。佛门称稽首、敬礼为和南。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三:“有十二人奉白莲教者,往海上和佛。”参见“ 和南 ”。
传心
(1).佛教禅宗指传法。初祖 达摩 来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谓法即是心,故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见 唐 希运 《传心法要》。 唐 王维 《同崔兴宗送瑗公》诗:“一施传心法,惟将戒定还。” 唐 齐己 《荆渚逢禅友》诗:“閒吟莫忘传心祖,曾立阶前雪到腰。”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裴休》:“ 休 会昌 中官於 钟陵 ,请 运 ( 希运 )至郡,以所解一篇示之。师不顾曰:‘若形於纸墨,何有吾宗!’ 休 问其故。曰:‘上乘之印,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休 録之为《传心法要》云。” 清 道霈 《重刊<坛经>缘起》:“佛佛出世,祖祖传心。”
(2).指儒家的道统传授。 宋 何坦 《西畴常言》:“道统之传自 尧 舜 ,《书》虽载‘精一’传心,而学之名未著也。”
浮辞
(1).虚浮不实的话。《书序》:“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於浮辞哉!” 宋 王安石 《谢手诏索文字表》:“过叨睿奬,使辑旧闻,永惟少作可弃之浮辞,岂能上副旁搜之至意?” 清 钱邦苞 《穷士吟》:“文穷省浮辞,命穷识天数。”
(2).浮泛多馀之辞。《后汉书·儒林传下·伏恭》:“初,父 黯 章句繁多, 恭 乃省减浮辞,定为二十万言。” 明 宋濂 《<日损斋笔记>原序》:“尚靡丽者,骋浮辞而矜縟製。”
齐梁体
南朝 齐 与 梁 的诗体。 南朝 齐 梁 时代作诗多讲求音律对偶,词藻浮艳,而内容空泛。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二》:“ 齐 梁 体,通两朝而言之。” 郭绍虞 校释:“ 齐 梁 体可有二义:一指风格,即 陈子昂 所谓‘彩丽竞繁,而寄兴都絶。’《朱子语类》所谓‘ 齐 梁 间之诗,读之使人四肢皆懒慢不收拾’者也。一指格律,则与 永明 体相近,即 白居易 、 李商隐 、 温庭筠 、 陆龟蒙 集中所言 齐 梁 格诗是。”亦省称“ 齐梁 ”。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五:“窃攀 屈 宋 宜方驾,恐与 齐 梁 作后尘。”
调直
言辞直率。 宋 叶适 《陈叔向墓志铭》:“ 朱公 虽论未合,然重其调直无隐,士有比君所者,必使往从之,曰:‘可以寡过也。’”
韶濩
亦作“ 韶护 ”。亦作“ 韶頀 ”。 汤 乐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舞《韶濩》者。” 杜预 注:“ 殷汤 乐。” 孔颖达 疏:“以其防濩下民,故称濩也……韶亦绍也,言其能绍继 大禹 也。”一说, 舜 乐和 汤 乐。《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步中《雅》《颂》,骤合《韶》《护》。” 李善 注引 郑玄 曰:“《韶》, 舜 乐;《护》, 汤 乐也。”后亦以指庙堂、宫廷之乐,或泛指雅正的古乐。 汉 桓宽 《盐铁论·论菑》:“盖 越 人美蠃蚌而简太牢,鄙夫乐咋唶而怪韶濩。” 唐 元结 《欸乃曲》之三:“停橈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 宋 陆游 《次金溪宗人伯政见寄韵》:“读君长句还增气,俗耳那闻《韶頀》声?”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夫不朽无如金石,相感莫如音乐,斯盖艺术之鼎彝,词林之《韶濩》矣。”
赠言
临别给朋友留下的忠告或鼓励的话
临别赠言
从此
(1) 从那个时候起
王大伯从此负担更重了
(2) 从那个地方起或从那个时候起
参寻
犹寻访。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由来钝騃寡参寻,况是儒官饱闲散。” 宋 秦观 《上巳日诏赐宴集》诗之二:“ 宜秋门 外喜参寻,豪竹哀丝发妙音。” 明 李贽 《答李见罗先生书》:“每念才弱质单,独力难就,恐遂为门下鄙弃,故往往极意参寻,多方选胜,冀或有以赞我者,而詎意学者之病又尽与某相类耶!” 赵朴初 《菩萨蛮》词:“我来今四度,没个参寻处。”
惠然
顺心的样子
惠然莅临
惠然肯来(函柬用语,表示欢迎客人光临的言词)
高轩过
唐 李贺 七岁能辞章, 韩愈 、 皇甫湜 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赋诗。 贺 援笔辄就,自题曰《高轩过》。两人惊奇之,自是有名。事见《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后遂以“高轩过”为敬辞,意谓大驾过访。 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忽闻高轩过,驩喜忘食眠。”
不问
(1).不慰问。《周礼·秋官·大行人》:“出入三积,不问壹劳。”
(2).不过问;不询问。《史记·陈丞相世家》:“ 汉王 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 陈平 ,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唐 李商隐 《贾生》诗:“可怜夜半虚前夕,不问苍生问鬼神。” 宋 曾巩 《兜率院记》:“至于浮屠人虽费如此,皆置不问,反倾府空藏而弃与之。” 夏衍 《不愁没有工作》:“但是 上海 就是这样的可以放置不问了吗?”
(3).不管;无论。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耕田》:“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溼得所为佳。”《敦煌变文集·燕子赋变文》:“雀儿出来,不问好恶,拔拳即搓。”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不问官妓私科子,只等有好的来你客店里,你便来叫我。”
(4).不依法处分;不追究刑事责任。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朕即赦 元济 不问,迴军讨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武弁杀邑令父子》:“乃父子俱死箠楚,寧非衣冠奇祸,何以置 兴 不问? 兴 寻病,得伏枕死。” 毛 *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即首恶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