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周判院原文
昔年胪唱下彤墀,名压人头似牧之。风动鱣堂昭武日,化行雉径敬亭时。
曾无簪笔朝端用,何以修文地下为。
我老不堪供执绋,独将双泪逗瑶卮。
诗词问答
问:挽周判院的作者是谁?答:喻良能
问:挽周判院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喻良能的名句有哪些?答:喻良能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昔年
前几年;从前
昔年欲登未登者。——《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胪唱
科举时代,进士殿试后,皇帝召见,按甲第唱名传呼,称胪唱。其制始于 宋 时。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九:“翌日臚唱, 元用 居第一, 表卿 次之。” 元 方回 《涌金城望》诗之三:“臚唱曾叨殿上传,末班遥望御炉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每科臚唱后,新进士齐赴国子监释奠。”
彤墀
即丹墀。借指朝廷。 唐 韩愈 《归鼓城》诗:“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 宋 秦观 《寄孙莘老少监》诗:“一出 承明 七换麾,君恩復许上彤墀。”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二:“彤墀小立缀鵷鸞,金碧初阳当画看。”
人头
(1) 人员数量
人头税
(2) 指与人的关系
人头熟
(3) 〈方〉∶指人的品质
人头儿次
(4) 人们
人头还未走动
风动
空气压力使运动或作功
风动工具
昭武
(1).谓致力于武备。《后汉书·刘虞公孙瓒等传论》:“缮兵昭武,以临羣雄之隙。”
(2).显扬武威。 清 周亮工 《乱后过米澹生遁园》诗:“万马嘶昭武,将军夜控弦。”
(3).古舞名。《通典·乐一》:“ 文帝 受禪后,改 汉 《巴渝舞》曰《昭武舞》。”
(4). 隋 唐 时的政权名。在今 中亚 阿姆 、 锡尔 两河流域,有 康 、 安 、 曹 、 石 、 米 、 何 、 火寻 、 戎地 、 史 ,均为 康居 之后。其先 康王 旧居 祁连山 北 昭武城 ,被 匈奴 所破,西逾 葱岭 至两河流域,子孙繁衍,分王九国,并以 昭武 为姓,示不忘本,总称 昭武 九姓。参阅《隋书·西域传·康国》。
化行
教化施行。《汉书·王莽传上》:“是以三年之间,化行如神。”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周宏正 奉赞大猷,化行都邑,学徒千餘,实为盛美。” 唐 韩愈 《韩府君墓志铭》:“ 安定桓王 五世孙 叡素 ,为 桂州 长史,化行南方。”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古者道一化行,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秀者,皆上之人置师以教之。”
簪笔
(1).谓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汉书·赵充国传》:“﹝ 张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汉书·昌邑王刘贺传》:“﹝ 刘贺 ﹞衣短衣大袴,冠 惠文 冠,佩玉环,簪笔持牘趋謁。” 颜师古 注:“簪笔,插笔於首也。”《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手版即古笏矣。尚书令、僕射、尚书手版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隋 薛道衡 《从驾幸晋阳》诗:“方观翠华反,簪笔上云亭。”
(2).指仕宦。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改官诗》:“簪笔雍容志已虚,不如归去旧蓬庐。”参见“ 簪白笔 ”。
朝端
(1).位居首席的朝臣。指尚书省的长官。《宋书·王弘传》:“臣 弘 忝承人乏,位副朝端,若復谨守常科,则终莫之纠正。”《文选·王俭<褚渊碑文>》:“蹔遂冲旨,改授朝端。” 李周翰 注:“改授司徒,以为朝臣之首也。” 唐 王维 《送丘为往唐州》诗:“朝端肯相送,天子綉衣臣。”
(2).朝廷。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敷奏朝端,百揆惟穆。” 宋 王禹偁 《送田舍人出牧淮阳》诗:“药树吟多且握兰,蔼然公议满朝端。”《明史·吴时来传》:“ 时来 初以直窜,声振朝端。”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刘庸夫》:“门生故吏,分布朝端。”
何以
(1) 用什么
何以教我
(2) 为什么
何以出尔反尔
修文
(1).采取措施加强文治,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等。《国语·周语上》:“有不享则修文。” 韦昭 注:“文,典法也。” 唐 杜甫 《客堂》诗:“修文庙算正,献可天衢直。” 明 尹耕 《秋兴》诗:“不应干羽修文日,岁岁三关有战场。”参见“ 修文偃武 ”。
(2).旧以“修文郎”称阴曹掌著作之官,故以“修文”指文人之死。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之一:“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挽文教授诗》:“ 闽 人 翁 某一联云:‘地下修文同父子,人间读史各君臣。’独为絶唱。” 清 陈珮 《哭程夫人》诗:“修文应是才人尽,徵到 姮娥 旧侍书。”参见“ 修文郎 ”。
地下
(1) 处于、生长在或位于地面下的
地下洞
地下根茎
(2) 秘密活动
地下的革命活动
不堪
(1)
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深
忙碌不堪
疲备不堪
(2)
坏到极点
那饭菜都系不堪之物。——《红楼梦》
执绋
送葬时帮助牵引灵车,后来泛指送葬
瑶卮
亦作“瑶卮”。1.玉制的酒器,亦用作酒器的美称。 南朝 齐 王融 《奉和代徐》之一:“自君之出矣,芳藇絶瑶巵。”《宋史·乐志十六》:“君王愉乐,龢气溢瑶巵。”
(2).指美酒。 宋 柳永 《玉蝴蝶》词:“是处小街斜巷,烂游花馆,连醉瑶卮。”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庆诞》:“齐簪翠竹生春意,共饮瑶巵介寿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