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汾阳胄原文
令公来,敌垒开,免胄直进胸无猜。
花门错愕拜马首,遽前谯让执其手。
指天为誓酹杯酒,愿击吐蕃赎厥咎。
此时神策观军容,方建大议幸河中。
诗词问答
问:淳汾阳胄的作者是谁?答:王吉武
问:淳汾阳胄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王吉武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吉武名句大全
注释
1. 四纥入寇时,鱼朝恩操 * 宣言于朝,劝车驾幸河中,刘给事抗言争之,乃止。
参考注释
令公
对中书令的尊称。中 唐 以后,节度使多加中书令,使用渐滥。《魏书·高允传》:“於是拜 允 中书令,著作如故…… 高宗 重 允 ,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 唐 赵璘 《因话录》卷一:“礼缘人情,令公(指 郭子仪 )勋德不同常人,且又为国姻戚,自令公始,亦谓得宜。”《杨家府演义·太宗招降令公》:“ 太宗 见令公表表威仪,昂昂意气,恰似猛虎形状,乃大喜曰:‘朕得 太原 ,何如得令公也!’遂赐姓 杨 。” 清 恽敬 《吴城令公庙壁记》:“称令公者,自 唐 之中叶,节度使累加中书、尚书令,其下皆以令公称之,如 六代 之称令君,后遂为节度使之称也。”
敌垒
敌人的营垒。《六韬·垒虚》:“ 武王 问 太公 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自来自去?’”
免胄
(1).脱下头盔。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国语·周语中》:“左右皆免胄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 韦昭 注:“免,脱也。脱胄而下敬天王也。” 唐玄宗 《饯王晙巡边》诗:“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餘。” 宋 王安石 《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投戈更讲诸儒艺,免胄争趋上将风。”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次其韵》:“城门免胄经相识,异地归元不忍看。”
(2).指决死。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既有志於免胄,岂无心於丧元。”
直进
(1).谓以直道进身。《管子·法法》:“忠臣直进,以论其能。”
(2).谓径直前趋。 晋 孙绰 《游天台赋》:“济 楢溪 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
无猜
没有猜忌;不顾虑
无猜的感情
花门
(1).山名。在 居延海 北三百里。 唐 初在该处设立堡垒,以抵御北方外族。 天宝 时为 回纥 占领。后因以“花门”为 回纥 的代称。 唐 杜甫 《哀王孙》诗:“ 花门 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宋 张戒 《岁寒堂诗话·哀王孙》:“言圣德北服南单于,又言 花门 助顺,所以慰王孙也。” 清 顾炎武 《书女娲庙》诗:“ 花门 、 吐蕃 日侵軼,天子数出 长安 逃。”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 回部 诸酋,以其恨于 满洲 者刺骨,而修怨及于 汉 人……以復 突厥 、 花门 之迹,犹当降心以听。”
(2).饰有花纹之门。 南朝 梁 何逊 《南苑》诗:“花门闢千扇,苑户开万扉。”
(3).借指豪门。 明 屈大均 《大同感叹》诗:“花门多暴虐,人命如牛羊。”
(4).指 * 。 明 康海 《王兰卿》第一折:“做一个三从四德好人妻,不强如朝云暮雨花门妇。”《中国歌谣资料·太平军快到苏州城·昏无能》:“昏无能,宦承恩…… * 又吃酒,还有闯花门。”参见“ 花门柳户 ”。
错愕
仓卒惊愕
良不得已,错愕迎科。——韩愈《曹成玉碑》
马首
(1) 马头
(2) 指作战时主将的马首所向
马首裂。——明· 魏禧《大铁椎传》
瞻余马首。——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谯让
谴责。《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是日微 樊噲 犇入营譙让 项羽 , 沛公 事几殆。”《新唐书·藩镇传·罗弘信》:“ 全忠 以檄譙让, 弘信 不敢报。”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今之非民族主义者,輒举宗法社会以相譙让。”
指天为誓
见“ 指天誓日 ”。
杯酒
(1).一杯酒。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未尝衔盃酒,接慇懃之欢。”
(2).指饮酒。《新唐书·张延赏传》:“吾武夫,虽有旧恶,盃酒间可解。”
吐蕃
公元七至九世纪,我国古代藏族所建政权。据有今 西藏 地区全部,盛时辖有 青藏高原 诸部,势力达到西域、 河陇 地区。其赞普 松赞干布 、 弃隶缩赞 先后与 唐 文成公主 、 金成公主 联姻,与 唐 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 吐蕃 政权崩溃后, 宋 、 元 、 明 史籍仍习惯沿称 青藏高原 及当地土著族为 吐蕃 ,一作 吐番 。 元 中统 间改称 乌斯藏 。
此时
这时候。《后汉书·刘玄传》:“﹝ 韩夫人 ﹞輒怒曰:‘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 唐 白居易 《琵琶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此时已经四更天光景了。”
神策
(1).亦作“ 神筴 ”。卜筮所用之蓍草。《史记·封禅书》:“ 黄帝 得寳鼎神策。”《孝武本纪》作“神筴”。 南朝 宋 颜延之 《大筮箴》:“无曰余逆,神策不豫,南人司箴,敢告驰騖。” 明 张居正 《贺元旦表》七:“推神筴而统天握纪,启象魏而布令宪和。”
(2). 唐 禁军名之一。详“ 神策军 ”。
军容
本指军队的武器、装备。后用以指军队的气象威仪和军人的仪容、纪律等
军容整肃
大议
(1).朝廷集议国家大事。《汉书·循吏传·黄霸》:“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 长信 少府 夏侯胜 非议詔书大不敬, 霸 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繫狱当死。” 颜师古 注:“大议,总会议也。”
(2).谓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汉书·酷吏传·田延年》:“当发大议时,震动朝廷。”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始发大议,乞立宗子为后,以安宗庙。”
(3).朝廷的重大决策。《后汉书·董卓传》:“ 卓 又抗言曰:‘昔 霍光 定策, 延年 案劒。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 宋 曾巩 《韩琦制》:“及受末命,戡济艰难,以己徇时,坐定大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