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篇原文
天下宜帝都者四,其馀偏隘无足称。
轩辕以前率荒略,至今涿鹿传遗城。
丰镐颇得据扼势,不均方贡洛乃营。
天中八达非四塞,建康一堑何堪凭。
惟此冀方曰天府,唐虞建极信可徵。
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
会通带内辽海外,云帆可转东吴粳。
幅员本朝大无外,丕基式廓连两京。
我有嘉宾岁来集,无烦控御联欢情。
金汤百二要在德,兢兢永勖其钦承。
诗词问答
问:帝都篇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帝都篇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四十一
2. 叶
参考注释
天下
(1) 四海之内,全中国
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孙子·谋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天下三分。——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人世间,社会上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以天下之所顺。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传天下不足多。——《韩非子·五蠹》
为天下理财。——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共争天下。——《资治通鉴》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间
知天下之寒。——《吕氏春秋·察今》
帝都
帝王所居的城。也叫“帝京”
偏隘
狭窄。 鲁迅 《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又因为我的见闻很偏隘,所以未敢悉指 中国 全社会,只好缩而小之曰‘学界’。”
足称
值得称道。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全 赵 之袨服丛臺,方此为劣 临淄 之挥汗成雨,曾何足称。”《隋书·王韶元岩等传赞》:“ 元巖 王韶 ,任当彼相,并见严惮,莫敢为非,謇諤之风,有足称矣。”
轩辕
(1).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黄帝 的名字。传说姓 公孙 ,居于 轩辕之丘 ,故名曰 轩辕 。曾战胜 炎帝 于 阪泉 ,战胜 蚩尤 于 涿鹿 ,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之为 中华 民族的始祖。《楚辞·远游》:“ 轩辕 不可攀援兮,吾将从 王乔 而娱戏!”《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者,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名曰 轩辕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轩辕 之世,史有 仓頡 ,主文之职,其来久矣。” 明 王世贞 《登岱》诗:“ 轩辕皇帝 有高臺,鞭石千秋輦道开。”
(2).借指中华民族。 鲁迅 《集外集拾遗·<自题小像>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 轩辕 。”
(3).指车輈。《战国策·赵策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 秦 患而不与其忧。”《史记·苏秦列传》:“前有楼闕轩辕,后有长姣美人。”《说文·车部》“輈,辕也” 清 朱骏声 通训:“大车左右两木直而平者谓之辕;小车居中一木曲而上者谓之輈,故亦曰轩辕,谓其穹隆而高也。”
(4).星座名。在星宿北。共十七星,蜿蜒如龙,故称。其第十四星为一等大星,因在五帝座之旁,故为女主象。后多借指皇后。《史记·天官书》:“权,轩辕。轩辕,黄龙体。前大星,女主象;旁小星,御者后宫属。” 张守节 正义:“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黄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后宫之象也……二十四变,皆轩辕主之。其大星,女主也;次北一星,夫人也;次北一星,妃也;其次诸星皆次妃之属。” 清 钱谦益 《皇后册文》:“上应张星,主太庙明堂之位;下临角亢,叶后宫 轩辕 之占。”
(5).运行。 清 龚自珍 《尊隐》:“夫日胎於溟涬,浴於东海,徘徊於华林,轩辕於高閎,照耀人之新沐濯。”
(6).传说中的国名。 汉 张衡 《思玄赋》:“超 轩辕 於 西海 兮,跨 汪氏 之龙鱼,此国之千岁兮,曾焉足以娱余。”
(7).复姓。 唐 有 轩辕集 。见《全唐文》卷九二八。
以前
指时间上某点、某个转折或某个事件之前
今三世以前。——《战国策·赵策》
神农以前。——《史记·货殖列传》
视三十年以前。——清· 洪亮吉《治平篇》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无音信
(2) 直到今天
涿鹿
(1).古代一种刑罚。墨刑于额。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尚书刑德攷》曰:‘涿鹿者,凿人顙也。黥人者,马羈笮人面也。’ 郑 云:涿鹿黥,世谓之刀墨之民。”
(2).地名。故城在今 河北省 涿鹿县 南。《庄子·盗跖》:“然而 黄帝 不能致德,与 蚩尤 战於 涿鹿 之野,流血百里。” 成玄英 疏:“ 涿鹿 ,地名,今 幽州 涿鹿郡 是也。”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九:“战垒荒凉餘 涿鹿 ,边关容易卖 卢龙 。”一说,山名。《史记·五帝本纪》:“於是 黄帝 乃徵师诸侯,与 蚩尤 战于 涿鹿 之野,遂禽杀 蚩尤 。”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 涿鹿 ,山名,在 涿郡 。”
遗城
犹古城。 唐 张嵩 《云中古城赋》:“乘 蒙恬 之古筑,得 拓跋 之遗城。”
丰镐
亦作“ 丰鄗 ”。1. 周 的旧都。 文王 邑 丰 ,在今 陕西 西安 西南 丰水 以西。 武王 迁 镐 ,在 丰水 以东。其后 周公 虽营 洛邑 , 丰 镐 仍为当时政治文化中心。《韩非子·五蠹》:“古者, 文王 处 丰 镐 之閒,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 西戎 。”《汉书·郊祀志下》:“昔者 周文 、 武 郊於 丰 鄗 , 成王 郊於 雒邑 。”
(2).借指国都。 唐 储光羲 《哥舒大夫颂德》诗:“ 陇 路起 丰 镐 , 关 云随旌斾。” 元 范梈 《赠别罗元友教授之应昌》诗:“ 应昌 信殊僻,宅近今 丰 镐 。”
(3). 明 人亦借指留都 南京 。 明 范景文 《募施粥疏》:“ 江 南故 丰 镐 地,沃土为焦,频仍旱魃。” 明 张煌言 《和定西侯张侯服留题金山原韵》之三:“天入 金 焦 锁钥旧,地过 丰 镐 鼓鐘新。”
均方
一组数的平方的平均值
天中
(1).天的中央。 汉 王充 《论衡·谈天》:“极为天中,方今天下在天极之南。”《晋书·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也。故运乎天中,而临制四方,以建四时,而均五行也。”
(2).犹中天,天半。《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北周 王褒 《京师突厥寺碑》:“应现十方,分身百佛,上极天中,下穷地际。”
(3).谓鼻之所在。《三国志·魏志·管辂传》:“鼻者艮,此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裴松之 注:“相书谓鼻之所在为天中,鼻有山象,故曰‘天中之山’也。”参阅《云笈七籤》卷十一。
八达
(1).道路八面相通。《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八达谓之崇期。” 郭璞 注:“四道交出。”
(2).亦作“ 八闥 ”。八牖。《文选·张衡<东京赋>》:“复庙重屋,八达九房。” 李善 注:“《大戴礼》曰:‘明堂九室而有八牖。’然九室则九房也,八牖,八达也。” 晋 挚虞 《槐赋》:“开明过於八闥兮,重阴踰乎九房。”
(3). 三国 魏 司马懿 字 仲达 ,兄弟七人都以“达”为字,故时号为八达。见《晋书·安平献王孚传》。
(4).称 三国 魏 诸葛诞 等八位闻达之士。《三国志·魏志·诸葛诞传》“ 明帝 恶之,免 诞 官” 裴松之 注引《世语》:“是时,当时俊士散骑尚侍 夏侯玄 、尚书 诸葛诞 、 邓颺 之徒,共相题表,以 玄 畴 四人为四聪, 诞 备 八人为八达。”
(5).称 晋 胡毋辅之 、 谢鲲 等八位放达之士。《晋书·光逸传》:“﹝ 逸 ﹞初至,属 辅之 与 谢鯤 阮放 毕卓 羊曼 桓彝 阮孚 散髮裸裎,闭室酣饮已累日。 逸 将排户入,守者不听, 逸 便於户外脱衣露头於狗竇中窥之而大叫……时人谓之八达。”
四塞
(1).指四方屏藩之国。《礼记·明堂位》:“四塞,世告至。” 郑玄 注:“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敦煌曲子词·洞仙歌》:“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戎客休施流浪。”
(2).指四境皆有天险,可作屏障。《战国策·齐策一》:“ 齐 南有 泰山 ,东有 琅邪 ,西有 清河 ,北有 渤海 ,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鲍彪 注:“四面有山关之固,故曰四塞之国也。” 汉 班固 《东都赋》:“且夫僻界西 戎 ,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 明 王錂 《春芜记·宸游》:“你看千峯岳峙,万井云屯,南接 苍梧 ,北连 陘塞 ,真可称四塞之国矣。”
(3).指四方边塞,边境。《敦煌曲子词·献忠心》:“四塞休征罢战,放将仕,尽迴戈。”《敦煌曲子词·定风波》:“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仕,谁人敢去定风波?”
(1).到处充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旁魄四塞,云尃雾散。”《旧唐书·德宗纪下》:“三月乙亥,黄雾四塞,日无光。”《宋史·仁宗纪一》:“甲午,昏雾四塞。”
(2).四面蔽塞。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序》:“乍晴暴热,风道四塞。” 清 方苞 《七思·弟椒涂》:“荆榛四塞兮涂冥冥,连山赤黑兮延火烝。”
何堪
(1).怎能忍受。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卢 相 迈 不食盐醋,同列问之:‘足下不食盐醋,何堪?’” 清 吕大器 《镇羌道上有感》诗:“鹰眼何堪秋草枯? 姑臧 清节至今无。”
(2).岂可;哪里能。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可。 宋 欧阳修 《笔说·峡州诗说》:“‘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清 潘陆 《彭泽县》诗:“地借 陶潜 著,人思 狄相 贤。何堪寻废县?沙草浸寒泉。” 叶圣陶 《穷愁》:“阿母一袄,春间已敝,不与补缀,何堪著体?”
冀方
古泛指中原地区。《书·五子之歌》:“有此冀方。” 蔡沉 集传:“ 尧 授 舜 , 舜 授 禹 ,皆都 冀州 。言 冀 方者,举中以包外也。”《孔子家语·正论解》:“《夏书》曰:‘维彼 陶唐 ,率彼天常,在此 冀 方。’” 王肃 注:“中国为 冀 。”
天府
天然的府库,比喻物产富饶
天府之土。——《三国志·诸葛亮传》
唐虞
唐尧 与 虞舜 的并称。亦指 尧 与 舜 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论语·泰伯》:“ 唐 虞 之际,於斯为盛。”《史记·汲郑列传》:“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 唐 虞 之治乎!” 宋 刘过 《沁园春·寿》词:“平章处,看人如 伊 吕 ,世似 唐 虞 。”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诗:“我好像置身在 唐 虞 时代以前。”
建极
(1).建立中正之道。语本《书·洪范》“皇建其有极”。 孔颖达 疏:“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一说谓建立法度、准则。 蔡沉 集传:“建,立也。极,犹北极之极。至极之义,标準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庆元八年》:“自 胡紘 、 刘德秀 去位, 侂胄 亦厌前事,故 鏜 等令言者以‘建极’之説投之。 侂胄 用其言,学禁渐弛。”
(2).指帝王即位。 唐 崔融 《为朝集使于思言等请封中岳表》:“陛下宝命絪緼,元期肸蠁,包混元而建极,宅造化而开阶,剖灵符於天,合至德於地。”
沧海
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河济
亦作“ 河泲 ”。 黄河 与 济水 的并称。与 长江 、 淮河 合称四渎。《周礼·夏官·职方氏》:“ 河 东曰 兖州 ……其川 河 泲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夏桀 之居,左 河 济 ,右 泰 华 。” 王闿运 《珍珠泉铭》序:“昔在 周公 ,论列 河 泲 ,以成四瀆。”
居庸
(1).山名。在 北京市 昌平县 。古名 军都山 ,为 太行山 八陉之一,层峦迭嶂,形势雄伟;又为 燕京 八景之一,名曰“居庸迭翠”。
(2).关名。旧称 军都关 、 蓟门关 。 长城 重要关口,控 军都山 隘道( 军都陉 )中枢。《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 大汾 、 冥阨 、 荆阮 、 方城 、 殽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 金 元好问 《送李参军北上》诗:“五日过 居庸 ,十日渡 桑乾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初三日出 居庸关 ,十八日至 归化城 ,二十一日踰 阴山 至 昆都勒河 。”
通带
一种中间相通,可以放钱物的腰带。 艾芜 《意外》:“ 老李 为慎重起见,就临时嘱咐 老张 ,当心他自己的纸票,最好分成两处放,一份插进衣褶缝里,一份塞进裤子通带内。”
海外
超出国界,即国外
海外同胞
云帆
高大的帆
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东吴
(1).指 三国 时 吴国 。因其地处 江 东,故名。《文选·左思<咏史>之一》:“长啸激清风,志若无 东吴 。” 李善 注:“ 东吴 ,谓 孙 氏也。”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休忧虑,料堂堂庙謨,看瞬息间指挥谈笑灭 东吴 。”
(2).泛指古 吴 地。大约相当于现在 江苏 、 浙江 两省东部地区。《晋书·食货志》:“ 东吴 有齿角之饶, 西蜀 有丹砂之富。” 唐 杜甫 《绝句》之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 东吴 万里船。” 宋 陆游 《鹧鸪天·送叶梦锡》词:“家住 东吴 近帝乡,平生豪举少年场。” 太平天囯 叶春森 《建天京于金陵论》:“﹝ 金陵 ﹞包 东吴 而连 北越 ,得其人主之,出可以战,处可以守。”
幅员
广狭叫幅,周围叫员。疆域有广狭及四至,所以称疆域为幅员。员,或作圆
本朝
(1) 古人认为朝廷是国家的根本,所以称朝廷为本朝
(2) 称自己所处的王朝
无外
(1).谓古代帝王以天下为一家。《公羊传·隐公元年》:“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 何休 注:“王者以天下为家,无絶义。” 唐 杜甫 《夔州歌》之三:“羣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
(2).犹无穷,无所不包。《管子·版法解》:“天覆而无外也,其德无所不在。”《吕氏春秋·下贤》:“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高诱 注:“道在大能大,故无復有外。”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天地之间,无外之大,其中殊奇,岂遽有限?”《何典》第一回:“且説这 阴山 ……其大无外,其高无比。”
(3).没有外物。《庄子·则阳》:“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郭象 注:“无彼我则无内外也。”
(4).指远方。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惠泽播於黎苗,威灵振乎无外。” 晋 傅玄 《喜霁赋》:“播仁风於无外。” 宋 苏轼 《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小儿致语》:“若帝之初,达四聪於无外。”
(5).犹言没有两样。《晋书·刑法志》:“ 江 左无外,蛮陬来格。” 宋 司马光 《劝学歌》:“父教师严两无外,学问无成子之罪。”
丕基
巨大的基业。 唐 张绍 《冲佑观》诗:“赫赫烈祖,再造丕基。”《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朕虔承顾命,获嗣丕基,常惧颠危,不克负荷。” 太平天囯 洪秀全 《誓师檄文》:“佇见澄清区宇,復千百年 中夏 丕基。”
式廓
规模;范围。《诗·大雅·皇矣》:“上帝耆之,憎其式廓。” 朱熹 集传:“式廓,犹言规模也。” 明 唐顺之 《常州新建关侯祠记》:“久之, 金君 迁去, 邵 君 惟中 代守,有嘉成绩,增之式廓,爰勒碑以记其功。” 郑观应 《盛世危言·电报》:“国家版图式廓幅员之广,冠絶寰区。”
两京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周 代的 镐京 和 雒邑 。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窃强 秦 之三辅,陷隆 周 之两京。”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汉 、 唐 的 长安 和 洛阳 。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唐 杜甫 《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宋 代的 开卦府 和 河南府 。《宋史·太宗纪二》:“﹝ 雍熙 三年﹞九月丙寅朔,减两京诸州繫囚流以下一等,杖罪释之。” 宋 梅尧臣 《晚坐北轩望昭亭山》诗:“少客两京间,熟游 嵩 与 华 。”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元 代的 大都 和上都 开平 。 元 周伯琦 《天马行应制作》:“属车岁岁幸两京,八鸞承御壮瞻视。”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十八:“万古龙门镇两京,悬崖飞瀑一般清。”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北京 和 南京 。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祝京兆书<两京赋>》:“昔在 武昌 人家见 祝京兆 行书 都元敬 《两京赋》,两京者,即 明 之 北京 、 南京 。” 陈毅 《读时下杂文因忆鲁迅为长歌志感》:“ 重庆 有 老蒋 ,两京踞敌伪。”
(6).借指两 汉 。《陈书·儒林传·沉不害》:“故东胶西序,事隆乎 三代 ;环林璧水,业盛於两 京 。” 张舜徽 《广校雠略》卷一:“叙及 三代 ,则移録《尚书》;事涉两 京 ,则称举《史》《汉》。”
嘉宾
佳宾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小雅·鹿鸣》
来集
前来会聚。《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四方来集,远乡皆至。” 孔颖达 疏:“四方揔来聚集。”《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 宋 朱熹 《白鹿洞赋》:“伟章甫之峩峩,抱遗经而来集。”
无烦
不需烦劳;不用。《左传·昭公元年》:“ 莒 之疆事, 楚 勿与知,诸侯无烦,不亦可乎?” 唐 韦渠牟 《步虚词》之十八:“无烦骑白鹿,不用驾青牛。”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且抵承 曹大 ,无烦唤 姜五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梦公主》:“此去定早还,无烦穿望。”
控御
犹防御。《宋史·李纲传》:“七日议守。谓敌情狡獪,势必復来,宜於沿 河 、 江 、 淮 措置控御,以扼其衝。”
亦作“ 控驭 ”。驭马使就范。引申指控制,驾驭。 汉 傅毅 《舞赋》:“或有矜容爱仪,洋洋习习,迟速承意,控御缓急,车音若雷,騖骤相及。”《晋书·慕容垂载记》:“ 洛阳 四面受敌,北阻 大河 ,至於控驭 燕 赵 ,非形胜之便。” 唐 秦韬玉 《紫骝马》诗:“若遇丈夫能控御,任从骑取觅封侯。”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褶作画图》:“昨见《杨妃上马图》袖轴一卷,真 宋 奇物……控御拥妃上马者四人,随行而挟枕被者三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目前这孤城确实难守,而 夏某 最为可虑。我们既无良法控驭,又不可打草惊蛇,只好听其自然。”
联欢
一个集体的成员或几个集体在一起欢聚
军 * 欢
金汤
“金城汤池”的略语
金汤非粟而不守,水旱有待而无迁。——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
固若金汤
百二
(1).以二敌百。一说百的一倍。后以喻山河险固之地。《史记·高祖本纪》:“ 秦 ,形胜之国,带 河 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 秦 得百二焉。”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得百中之二焉。 秦 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 司马贞 索隐引 虞喜 曰:“言诸侯持戟百万, 秦 地险固,一倍於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盖言 秦 兵当二百万也。” 晋 张载 《剑阁铭》:“ 秦 得百二,并吞诸侯。”《周书·贺兰祥传》:“固则神皋 西岳 ,险则百二犹在。” 宋 王清惠 《满江红·题驿壁》词:“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説!对山河百二,泪沾襟血。” 清 张尚瑗 《仙霞关》诗:“兹岂小巫怯百二,偏隅冷落箐篁中。”
(2).犹言一百挂零。《晋书·王敦传赞》:“弼成王度,光佐中兴,卜世延百二之期,论都创三分之业,此功固不细也。” 唐 许浑 《汴河亭》诗:“百二禁兵辞象闕,三千宫女下龙舟。”
(3).犹言百分之二。形容数量之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隐秀》:“凡文集胜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
兢兢
(1).小心谨慎貌。《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毛 传:“兢兢,戒也。” 唐 陈子昂 《为张著作谢父官表》:“夙夜兢兢,祗惕若厉。” 明 归有光 《金君守斋墓志铭》:“世道沦斁,为善者兢兢惧不能免。” 任鸿隽 《岁暮杂咏》:“谁能学懦夫,履薄徒兢兢。”
(2).恐惧貌。《诗·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毛 传:“兢兢,恐也。”
(3).强壮貌。《诗·小雅·无羊》:“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騫不崩。” 毛 传:“矜矜兢兢,以言坚彊也。”
(4).精勤貌。 唐 康骈 《剧谈录·元相国谒李贺》:“ 唐 人最拈弄小説…… 李文饶 、 刘宾客 尤兢兢耳。” 郭沫若 《月蚀》:“好在我并不想去作博士论文,我也不必兢兢于去求出甚么实证。”
(5).战栗貌。 唐 韩愈 《南山诗》:“空虚寒兢兢,风气较搜漱。”
钦承
恭敬地继承或承受。《书·说命下》:“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惟 説 式克钦承。”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嘉貺益腆,敢不钦承。” 唐 王维 《为崔常侍谢赐物表》:“臣幸居无事,待罪 西门 ,恭守嘉謨,钦承成宪。” 宋 王安石 《覃恩转官二道诏》:“尔等能以忠力靖共职事,进位一等。往其钦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