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人不同时,今日不同调。
嗟我二三子,携手共言笑。
彼捐缟带赠,此用琼瑶报。
不辍匠石斤,时动伯牙操。
岂伊形迹徇,声气实感召。
而我忍言迈,悠悠涉远道。
感彼双文龙,临风发长啸。
诗词问答
问:《友人区启图黎孺旬黄逢永黎美周邝湛若诸子念予远行日过握别酬谢二章·其一》的作者是谁?答:李云龙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李云龙的名句有哪些?答:李云龙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八部
参考注释
古人
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
不同
(1).不相同;不一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言势殊也。” 前蜀 韦庄 《关河道中作》诗:“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毛 *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二:“他们想问题做事情的方法,他们的历史习惯,跟我们不同。”
(2).不同意。《宋书·张邵传》:“太尉长史 何勗 不同,欲席捲奔 鬱洲 ,自海道还都。”《南齐书·鄱阳王锵传》:“殿下但乘油壁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夹辅号令, 粲 等闭城门上仗,谁敢不同?”
(3).不和。《后汉书·孔融传》:“﹝ 融 ﹞与中丞 赵舍 不同,託病归家。”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唐 韩愈 《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水浒传》第四五回:“ 杨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见外?有的话,但説不妨。’”《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华忠 説:‘今日赶不到的;他连夜走,也得明日早上来。’”
(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同调
(1) 音调相同
(2) 比喻志趣或主张相同的人
引为同调
二三子
诸位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携手
手拉手
携手并肩
言笑
说笑
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人态度庄重)
缟带
(1).犹缟紵。 唐 韩愈 《县斋读书》诗:“投章类縞带,佇答逾千金。” 前蜀 韦庄 《再用前韵和薛先辈见寄》:“既闻留縞带,詎肯掷蓍簪。”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跋》:“宛乎縞带之欢,允矣敦槃之盛,此交际之可记者也。”参见“ 縞紵 ”。
(2).白色生绢带。朴质之衣饰。泛指学子之服。《礼记·玉藻》:“居士锦带,弟子縞带。” 孔颖达 疏:“弟子縞带者,用生縞为带,尚质也。” 清 钮琇 《<觚賸>自序》:“初垂縞带,便学长吟。”
(3).用以比喻雪或河流。 唐 韩愈 《咏雪赠张籍》:“随车翻縞带,逐马散银盃。” 元 许谦 《西山万象亭》诗:“百里江流縈縞带,满城居室比鱼鳞。”
琼瑶
(1) 美玉
身居锦秀心无爱,足步琼瑶意不迷。——《西游记》
(2) 比喻别人酬答的礼物、诗文、书信等
琼瑶满匣
(3) 比喻似玉的雪
只见朔风凛凛,冷气嗖嗖,却已琼瑶密布,飘下一天雪来。——《镜花缘》
不辍
亦作“ 不惙 ”。不止;不绝。《论语·微子》:“耰而不輟。”《庄子·秋水》:“ 孔子 游於 匡 , 宋 人围之数帀,而弦歌不惙。”《文选·张衡<东京赋>》:“咸用纪宗存主,饗祀不輟。” 薛综 注:“各四时祭祀,无止絶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有何喜,笑輒不輟?”
匠石
古代名 石 的巧匠。《庄子·徐无鬼》:“ 郢 人堊慢其鼻端,若蝇翼,使 匠石 斲之。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堊而鼻不伤, 郢 人立不失容。”后亦用以泛称能工巧匠或擅长写作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於斧斤,事美而制於刀笔,研思之士,无惭 匠石 矣。” 唐 韩愈 《为人求荐书》:“及至 匠石 过之而不睨, 伯乐 遇之而不顾,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材、超逸之足也。” 金 元好问 《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之三:“斯文要栋梁,頽圮可力撑。 匠石 殊未来,破屋鐙青荧。” 陈三立 《次韵再答董卿》:“我早支离嗤 匠石 ,会曾问难窥津涯。”
伯牙
春秋 时精于琴艺的人。传说曾学琴于著名琴师 成连 先生,三年不成。后随 成连 至 东海 蓬莱山 ,闻海水澎湃、林鸟悲鸣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终成天下妙手。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相传均为他所作。见 汉 蔡邕 《琴操·水仙操》。《荀子·劝学》:“ 伯牙 鼓琴而六马仰秣。” 杨倞 注:“ 伯牙 ,古之善鼓琴者,亦不知何代人。”《吕氏春秋·本味》:“ 伯牙 鼓琴, 钟子期 听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 。 钟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 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 死, 伯牙 破琴絶弦,终身不復鼓琴,以为世无足復为鼓琴者。” 高诱 注:“ 伯 ,姓; 牙 ,名,或作 雅 。” 唐 钱起 《美杨侍御清文见示》诗:“ 伯牙 道丧来,弦絶无人续。” 明 杨慎 《兰亭令》:“此乃高山流水之操, 伯牙 復生,不能出其右矣。”
岂伊
犹岂,难道。伊,语中助词,无义。《诗·小雅·頍弁》:“岂伊异人,兄弟匪他。”《后汉书·杜乔传》:“故陈资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无劝。苟遂斯道,岂伊伤政。”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颜光禄书》:“岂伊好辩,未获云已。” 唐 李白 《赠崔司户文昆季》诗:“岂伊 箕山 故,特以风期亲。”
形迹
(1) 人的举动和神色
(2) 指仪容礼貌
不拘形迹
声气
(1) 指消息或信息
互通声气
(2) 〈方〉∶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鲁迅《孔乙己》
(3) 指士气
金鼓以佐士众之声气
(4) 指鼓动士气
(5) 志趣和性格;意气
声气相投
感召
(1)
(2) 感化并召唤
在政策的感召下,他自首了
(3) 通过神或超自然的力量把某种意思传给或透露给代理人
说了受上帝感召而说的话
悠悠
(1) 长久,遥远
悠悠长夜
(2) 遥远的
悠悠未来
(3) 形容从容不迫
(4) 众多
(5) 荒谬
悠悠之谈
(6) 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7) 庸俗
(8) 形容忧伤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尔心。——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9) 形容悠闲自在
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悠悠自得
涉远
谓走远路。《孔子家语·致思》:“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
双文
(1). 宋 钱惟演 《苦热》诗:“赫日烘霞鬪晓光,双文桃簟碧牙牀。”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一折:“腰悬着百鍊鎚,胸挂着双文镜。” 清 陈维崧 《水调歌头·咏美人秋千》词:“百丈同心綵索,一寸双文画板,风颭绣旗开。”
(2).指骈体文。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六八:“闭门三日了何事?题图祝寿諛人诗。双文单笔记序偈,笔秃幸趁酒熟时。”
(3).指 唐 传奇小说人物 崔莺莺 。 唐 元稹 《杂忆》诗之一:“忆得 双文 通内里,玉櫳深处暗闻香。”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僕家有 微之 作《元氏古艳诗》百餘篇,中有《春词》二首……其诗中多言 双文 ,意谓二鶯字为 双文 也。”《红楼梦》第三五回:“ 双文 虽然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我 黛玉 之薄命,一併连孀母弱弟俱无。”
(4).借指美女。 明 高启 《和逊庵效香奁体》:“重寻未省 双文 去,只道羞郎不出来。”参见“ 崔鶯鶯 ”。
临风
迎风;当风。《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唐 杜甫 《与严二郎奉礼别》诗:“出涕同斜日,临风看去尘。”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水浒传》第三九回:“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 苏曼殊 《寄调筝人》诗:“偷尝仙女脣中露,几度临风拭泪痕。” 冰心 《寄小读者》五:“我想起我的母亲,不觉凭在甬道的窗边,临风偷洒了几点酸泪。”
长啸
(1).大声呼叫。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长啸哀鸣,翩幡互经。” 宋 岳飞 《满江红·写怀》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许地山 《空山灵雨·生》:“它在竹林里长着的时候,许多好鸟歌唱给它听,许多猛兽长啸给它听。”
(2).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古人常以此述志。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顾盼遗光采,长啸气若兰。”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向闻长啸月下,韵甚清激,私心奉慕,愿接清论。” 宋 苏轼 《和林子中待制》:“早晚 渊明 赋《归去》,浩歌长啸老 斜川 。”《群音类选·四节记·复游赤壁》:“长啸若轻狂,振山林谷应如璜。”
(3).钟之别名。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乐器名》:“鐘,一名为长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