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观海原文 诗词名句

观海

作者:释文珦 朝代:宋代

观海原文

粤自两仪分,溟波长诸水。
涵渟昭体量,沆瀁无涯涘。
一目但浺瀜,百川竞输委,东闻号扶桑,西或称蒙汜。
浴日扬明辉,浮天忘表里。
神灵奠厥居,鳞介安攸止。
蜃气成楼台,珠光耀坻沚。
渔商所依凭,利用何穷已。
喜楫通九夷,乘风超万里。
初唯见平相,渐得悟深理。
傥可觅蓬莱,当从赤松子。

诗词问答

问:观海的作者是谁?答:释文珦
问:观海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文珦的名句有哪些?答:释文珦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两仪

(1).指天地。《易·繫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孔颖达 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晋书·挚虞传》:“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準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 金一 《文学上之美术观》:“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

(2).借指君主的父母。《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又 安乐公主 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基,指 南山 以锡年,仰北辰而永庇。”

(3).指阴阳、男女。 鲁迅 《彷徨·高老夫子》:“ 蕊珠仙子 也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淆乱两仪,非天曹所喜。”

溟波

海涛。 唐 韩愈 《送惠师》诗:“夜半起下视,溟波衔日轮。” 明 方孝孺 《祭叶夷仲主事》:“天戈南麾,溟波不扬,手持龙节,万里海邦。”

诸水

(1).各条水流。 唐 李白 《清溪行》:“ 清溪 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2).各样的水。 清 张岱 《陶庵梦忆·禊泉》:“昔人水辨 淄 澠 ,侈为异事。诸水到口实实易辨,何待 易牙 !”

体量

(1) 建筑物的规模;物品所占空间

(2) 体察情况,予以权衡

沆瀁

(1).水广阔貌。 晋 左思 《吴都赋》:“泓澄奫潫,澒溶沆瀁;莫测其深,莫究其广。”《文选·郭璞<江赋>》:“极望数百,沆瀁皛溔。” 李善 注:“沆瀁,广大之貌。”亦指广阔的水面。 清 钱谦益 《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赠副都御史梅公神道碑铭》:“譬彼骄人, 天吴 罔象,鼓舞相磓,不越沆瀁。”

(2).犹荡漾。飘荡起伏。《文选·江淹<杂体诗·效阮籍“咏怀”>》:“飘飘可终年,沆瀁安是非?” 李善 注:“《庄子》曰:‘飘飘蒿下,沆瀁海上,逍遥一也。’”

(3).犹荡漾。水波微动。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吕乡筠》:“﹝老人﹞抽笛吹三声,湖上风动,波涛沆瀁,鱼鳖跳喷。”

(4).犹荡漾。随风摆动。 宋 朱熹 《秋怀》诗之二:“寂歷候虫悲,沆瀁碧草露。”

涯涘

(1).水边;岸。《庄子·秋水》:“今尔出於涯涘,观於大海。”《西京杂记》卷六:“ 昆明池 中有戈船楼船……四角悉垂幡毦、旍葆、麾盖,照灼涯涘。” 南朝 梁 沉约 《与范述曾论竟陵王赋书》:“夫渺汎沧流,则不识涯涘。” 宋 王禹偁 《谢圣惠方表》:“窥天愈觉於高明,观海莫知其涯涘。”

(2).边际;界限。 南朝 齐 谢朓 《辞随王笺》:“荣立府庭,恩加颜色。沐髮晞阳,未测涯涘。”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一:“后世之士不务守经合道而好论其变化,渺茫不见涯涘。” 明 高攀龙 《侪鹤赵先生小传》:“先生磊落英迈,卓然物表,了无盖藏,浑无涯涘。”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诗集>序》:“先生於书,无所不读,函盖充周,不见涯涘。”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三:“一个人在马路上从狭隘的深蓝天空里看看群星,慢慢的向前行走,一边作些漫无涯涘的空想。”

(3).引申为尽头。 唐 颜真卿 《<干禄字书>序》:“綆短汲深,诚未达於涯涘。”

(4).限量;穷尽。《朱子全书》卷四:“吾辈不用有忿世疾恶之意,当常自体此心,宽明无係累,则日充日明岂可涯涘耶!”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五》:“盖其学力深厚,不可涯涘。” 明 宋濂 《<莆田四如先生黄公后集>序》:“则其所著皆六经六微,所宣皆天地之秘,诚有未易涯涘者。” 孙中山 《实行裁兵宣言》:“吾民馨香之祷,岂有涯涘?”

一目

(1).一只眼睛;独眼。《晋书·殷仲堪传》:“父病积年, 仲堪 衣不解带,躬学医术,究其精妙,执药挥泪,遂眇一目。”《南史·王伟传》:“ 元帝 求而视之,檄云:‘ 项羽 重瞳,尚有 乌江 之败; 湘东 一目,寧为 赤县 所归。’帝大怒。”按, 南朝 宋 刘彧 封 湘东 王,独眼。

(2).一个网眼。《淮南子·说山训》:“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 汉 祢衡 《鹦鹉赋》:“虽纲维之备设,终一目之所加。”

(3).一眼望去。 宋 朱熹 《题翠壁》诗:“孤亭一目尽天涯,俯瞰烟村八九家。”

浺瀜

水深广貌。《文选·木华<海赋>》:“浺瀜沆瀁,渺瀰湠漫。” 李善 注:“浺瀜沆瀁,深广之貌。” 宋 王禹偁 《合崖湫》诗:“合崖何嵌空,湫水何浺瀜。” 宋 范成大 《东山渡湖》诗:“渡船帆饱如张弓,倏忽世界寒浺瀜。”

百川

江河湖泽的总称。《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晋 成公绥 《大河赋》:“览百川之弘壮兮,莫尚美於 黄河 。” 唐 李白 《公无渡河》诗:“ 大禹 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宋 龚鼎臣 《东原录》:“四瀆尊於百川,谓其发源而东,不假他水,直注於海也。” 清 冯桂芬 《致李伯相书》:“河名 大清 ,百川朝宗,美瑞也。”

输委

(1).捐献财物。《史记·平準书》:“ 式 曰:‘天子诛 匈奴 ,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於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 匈奴 可灭也。’”

(2).指水流汇聚。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瀟碧远输委,湖嵌费携擎。”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一》:“ 杭城 之水,皆东北向,而输委于 临平 ,盖其地势使然也。”

(3).引申指条理畅达。 清 郭嵩焘 《<古微堂诗集>序》:“而其(指 魏源 之文)脉络之输委,文辞之映合,一出於温纯质实,无有幽深扞格使人疑眩者。”

扶桑

(1) 亦名朱槿,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观赏植物

(2) 神话中的树木名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山海经·海外东经》。 郭璞注:“扶桑,木也。” 郝懿行笺疏:“扶当为榑。《说文》云:“榑桑,神木,日所出也。”

(3) 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

扶桑开朝晕,此高台端。——《文选·陆士衡·乐府·日出东南隅行》

行乎东极之外,经扶桑之中林。——左思《吴都赋》

(4) 传说中的东方海域的古国名,我国相沿以为日本的代称

扶又若荠。——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序》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鲁迅《送增田君归国》

赤县扶桑一衣带水。—— 郭沫若《沁园春》

蒙汜

(1).古代神话中所指日入之处。《楚辞·天问》:“出自 汤谷 ,次于 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王逸 注:“次,舍也;汜,水涯也。言日出东方 汤谷 之中,暮入西极 蒙水 之涯也。”

(2).指日出之地。《淮南子·览冥训》:“邅回 蒙汜 之渚。” 高诱 注:“ 蒙汜 ,日所出之地。”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四:“朝为 咸池 暉, 蒙汜 受其荣。”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一:“日从 蒙汜 出,照树出无影。”

濛汜:1.古称日落之处。《文选·张衡<西京赋>》:“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与 濛汜 。” 薛综 注引《楚辞》:“出自 阳谷 ,入于 濛汜 。” 唐 白居易 《开成大行皇帝挽歌词》之三:“ 鼎湖 龙渐远, 濛汜 日初沉。” 明 何景明 《待曙楼赋》:“宾 暘谷 以驰想,候 濛汜 而思结。”

(2).喻人垂暮之年。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郭璞<游仙>》:“永得 安期 术,岂愁 濛汜 迫。”《晋书·艺术传·索紞》:“少不习勤,老无吏干, 濛汜 之年,弗敢闻命。” 清 吴伟业 《清凉山赞佛》诗之四:“远驾求长生,逐日过 濛汜 。”

浴日

(1).语本《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 暘谷 ,浴于 咸池 。”后以“浴日”指太阳初从水面升起。 唐 张说 《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香池春溜水初平,预懽浴日照京城。” 唐 杨巨源 《寄昭应王丞》诗:“光动泉心初浴日,气蒸山腹总成春。”

(2).古有 羲和 浴日的传说。见《山海经·大荒南经》。后以喻功勋巨大。参见“ 补 * 日 ”。

明辉

亦作“ 明煇 ”。亦作“ 明暉 ”。辉煌;光辉。 汉 祢衡 《鹦鹉赋》:“体金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煇。” 宋 范成大 《淳熙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登大峨之巅》诗:“圆景明暉倚云立,艴如七宝庄严成。” 郭沫若 《武汉长江大桥》诗:“每当夜幕垂空,人们在桥上低回, 武汉 三镇的万家灯火,遍地明辉。”

表里

(1) 外表和内心;外面和里面

互相为表里

与胥卒表里。(表里为奸,内外勾结。)——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衣服的面子与里子。亦泛指衣料

(3) 事物的内外情况,一切原委

明白了《五卅 * 》一案的表里

(4) 中医指病在浅表和病邪入里或病在内脏的症候

神灵

(1) 指各类神

上天神灵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死海不死》

(2) 神异;神奇

生而神灵

(3) 指魂魄;灵魂

鳞介

(1).泛指有鳞和介甲的水生动物。 汉 蔡邕 《郭有道碑序》:“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 宋 黄庭坚 《送刘士彦赴福建转运判官》诗:“士弊禾黍恶,水烦鳞介劳。”

(2).比喻卑贱小人。 柳亚子 《吊刘烈士炳生》诗之四:“滚滚胡尘黯四方,忍看鳞介易冠裳。”

蜃气

亦作“蜄气”。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著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现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以为蜃吐气而成,故称。《史记·天官书》:“海旁蜄气象楼臺,广野气成宫闕然。” 南朝 梁简文帝 《吴郡石像碑》:“遥望海中,若二人像。朝视沉浮,疑诸蜃气,夕復显晦,乍若潜火。” 明 无名氏 《四贤记·会母》:“谩委蛇 淄青 道,万里晴光重照,会见波恬蜃气销。” 何其芳 《画梦录·炉边夜话》:“在那辽阔间也许有长春的岛屿,如蜃气所成的楼阁。”

楼台

(1) 〈方〉∶凉台

(2) 较高的台榭,泛指楼(多用于诗词戏曲)

近水楼台

珠光

(1).珍珠的光华。 汉 王充 《论衡·自纪》:“玉色剖於石心,珠光出於鱼腹。” 唐太宗 《赋帘》诗:“珠光摇素月,竹影乱清风。” 宋 谢翱 《游石洞联句夜坐记》:“是夜将分,有影射西巖,初如珠光走盘,浸大如席,须臾光遍树石,闪闪飞动。”

(2).泛指明洁耀眼的光芒。 唐 韩偓 《中秋禁直》诗:“露和玉屑金盘冷,月射珠光贝闕寒。” 元 邓雅 《过彭蠡》诗:“珠光燁燁湖水復,湖水滔滔流向东。” 清 查慎行 《池上看雨》诗:“緑盘擎不定,的皪珠光旋。”

渔商

渔业商贩。 唐 王维 《早入荥阳界》诗:“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 唐 钱起 《送武进韦明府》诗:“井田通 楚 越 ,津市半渔商。” 宋 王安石 《东门》诗:“渔商数十室,门巷隐桑麻。”

依凭

(1).凭借;依靠。《后汉书·南蛮传·巴郡南郡蛮》:“ 圣 等依凭阻隘,久不破。” 唐 可止 《雪十二韵》:“道路依凭马,朝昏委託鷄。” 杨朔 《非洲鼓》:“踏着战鼓,涌向殖民主义者最后依凭的残壁断垒。”

(2).依据。 唐 元稹 《进边图状》:“宣示其遣,辨别精粗,即知愚臣一一皆有依凭,不敢妄加增减。”

利用

(1) 利于发挥效用

充分利用

利用废料

(2) 设法为己所用

利用矛盾

何穷

无穷,无数。 唐 杜牧 《柳》诗:“日落水流西復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唐 李郢 《鹅儿》:“腊后閒行村舍边,黄鹅清水真可怜:何穷散乱随新草,永日淹留在野田。”

九夷

(1).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东方之夷有九种。”《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明 袁衮 《远游赋》:“昔 孔 圣之周流兮,居九夷而弗陋。”一说指玄菟、乐浪、高骊、满饰、凫更、索家、东屠、倭人、天鄙。见《尔雅·释地》“九夷”疏。

(2).泛称少数民族。《书·旅獒》:“遂通道於九夷八蛮。” 孔 传:“九、八,言非一。”《文子·精诚》:“故 秦 楚 燕 魏 之歌,异声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异声而皆哀。” 唐 李白 《明堂赋》:“九夷五狄顺方向而来奔。” 明 陆深 《传疑录》:“诸侯述职,於是乎布政。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

乘风

顺风;凭借风力

乘风向法国驶去

万里

万里(1916- )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山东东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 * 。曾任冀鲁豫地委书记、南京市军管会经济部部长。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城市建设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北京市副市长、铁道部部长、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蓬莱

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赤松子

(1).亦称“ 赤诵子 ”、“ 赤松子舆 ”。相传为上古时神仙,各家所载,其事互有异同。《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閒事,欲从 赤松子 游耳。” 司马贞 索隐引《列仙传》:“ 神农 时雨师也,能入火 * , 崑崙山 上随风雨上下也。”《淮南子·齐俗训》:“今夫 王乔 、 赤诵子 吹呕呼吸,吐故纳新。” 高诱 注:“ 赤诵子 , 上谷 人也,病癘入山,导引轻举。”《汉书·古今人表》:“ 赤松子 , 帝嚳 师。” 宋 罗泌 《路史·馀论二·赤松石室》:“ 赤松子 者, 炎帝 之诸侯也,既耄,移老 襄城 ,家于石室……《神仙传》云:‘ 赤松子 者,服水玉, 神农 时为雨师,教 神农 入火……而《列仙传》有 赤松子舆 者,在 黄帝 时啖百草华,不穀,至 尧 时为木工,故传谓 帝俈 师之。又云 尧 师之。而道亦有 黄帝 问 赤松子 《中戒》等经,此 张良 所以愿从之游,非末代之数矣。’” 明 何景明 《张良》诗:“一遇 黄石公 ,还从 赤松子 。”

(2).相传为 晋 代得道成仙的 皇初平 。据 晋 葛洪 《神仙传》载: 丹溪 人 皇初平 十五岁时外出牧羊,被道士携至 金华山 石室中,四十馀年不复念家。其兄 初起 行山寻索,历年不得。后经道士指引于山中见之。问羊何在, 初平 叱白石成羊数万头。 初起 乃弃家从 初平 学道,“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岁,能坐在立亡,行於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终略尽,乃復还去。 初平 改字为 赤松子 , 初起 改字为 鲁班 ”。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二引作“ 黄初平 ”,并云:“今 婺州 金华山 赤松观 乃其飞昇之地。” 宋 罗泌 《路史·馀论二·赤松石室》:“ 酈氏 《水经》亦谓 赤松子 游 金华山 , * 而化……乃 皇初平 尔, 初平 亦 赤松子 也。”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程师孟,朝代:宋代
    出城林径起苍烟,白马遗踪俗尚传。第一僧居兰若处,几番身醉荔枝前。百年骚客来题寺,三月游人作乐天。更爱堂头迎太守。路旁先坠碧云编。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水色接天光,湖亭眄渺茫。

    诗情讵花柳,乐意在农桑。

    慰处当初伏,观馀忆远方。

    望赊得陇后,笑我审无妨。

  • 作者:郭应祥,朝代:宋代
    爱日迎长月向圆。当年飞堕蕊珠仙。相门赫奕人争羡,阃则柔嘉世所贤。罗纸贵,彩衣鲜。鼎来盛事乐无边。妇姑夫妇孙和子,同住人间五百年。
  • 作者:曹勋,朝代:宋代
    山中之乐何由说,知者不言言者拙。红尘飞尽散松风,独酌寒泉弄明月。
  • 作者:林逋,朝代:宋代
    标签:写景抒情
    底处凭栏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春来看雪天。
  • 作者:张玉孃,朝代:宋代
    永漏报高阁,榴亭出庭筵。紫檀熏宝鼎,银烛散青烟。灵籁生修竹,香风入夏弦。露浓罗袖重,歌遏酒杯傅。诸妇酣春梦,双蛾失翠钿。玉山推汪倒,看月背花眠。
  • 作者:洪刍,朝代:宋代
    吾闻石门山,对峙俨天辟。林茂山自青,草香涧长碧。中有古招提,柱栱焕青赤。惟昔马大士,方坟耸遗迹。龙象仰慈颜,马驹谶前识。香火有因缘,窗户坐幽阒。瓶锡想异时,云水饱游历。饮波浥曹溪,法雨被江国。大阐选佛场,法战无兼敌。我非山中人,暂著登山屐。东阁嘲书淫,净境酬诗癖。朝涉潺湲溪,暮陟崔嵬石。敷床听犍椎,钵饭分香积。山高日易斜,梦短夜分寂。神心颇灵明,俗虑讵充斥。归欤得短章,投笔疥其壁。政如抱布鼓,岂能飞霹雳。径须倩阿香,轰然听霆击。忽传汤休篇,风骚共推激。何当从君游,愿飞恨无翼。
  • 作者:裘万顷,朝代:宋代
    圣贤去我远,何者名事业。吾欲到彼岸,须君借舟楫。
  • 作者:林泳,朝代:宋代
    角声吹月上城头,薄酒千杯不疗愁。要觅当年杜书记,栀灯数朵竹西楼。
  • 作者:魏野,朝代:宋代
    三门闲想六龙家,多少春来事可夸。阁道寻僧同鹫领,楼船载妓胜仙槎。送迎几拂新亭柳,巡历时穿旧县花。野客寻常思重谒,却愁诗酒势难加。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