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生民尊祖,时迈造成。江汉拨乱,凫鹥持盈。
四诗之道,始于和平。
五际之变,通于晦明。
宣宥密之基命,敭遹骏之休声。
或箴规于阙政,或歎咏于芳馨。
诗词问答
问:《奉和御製看毛诗诗三章二章十二句一章八句》的作者是谁?答:夏竦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夏竦的名句有哪些?答:夏竦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生民
指人民
泽润生民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宋· 苏轼《教战守》
时迈
(1).按时巡行。《诗·周颂·时迈》:“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 朱熹 集传:“迈,行也……言我之以时巡行诸侯也。”《旧唐书·郭子仪传》:“愿时迈顺动,迴鑾 上都 ,再造邦家。”
(2).指光阴流转。《《世说新语·文学》“ 孙子荆 除妇服作诗” 刘孝标 注引《孙楚集》》:“时迈不停,日月电流。”
造成
招致或引起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 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江汉
(1). 长江 和 汉水 。《书·禹贡》:“ 江 汉 朝宗於海。”《诗·小雅·四月》:“滔滔 江 汉 ,南国之纪。” 朱熹 集传:“ 江 汉 ,二水名。”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 江 汉 之间,不惊鸡犬; 樊 襄 之下,更多冠盖。” 清 黄景仁 《黄鹤楼用崔韵》:“欲把登临倚长笛,滔滔 江 汉 不胜愁。”
(2).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 荆楚 之地,在今 湖北省 境内。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十:“ 江 汉 之君,悲其坠屨, 少原 之妇,哭其亡簪。”《后汉书·荀彧传》:“ 绍 既新败,众惧人扰,今不因而定之,而欲远兵 江 汉 ,若 绍 收离纠散,乘虚以出,则公之事去矣。”《文选·江淹<望荆山>诗》:“奉义至 江 汉 ,始知 楚 塞长。” 李善 注:“ 江 汉 , 荆 楚 之境也。”
(3).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 巴 蜀 之地。今 四川省 的东部地区。 唐 杜甫 《枯棕》诗:“嗟我 江 汉 人,生成復何有?” 仇兆鳌 注:“ 江 汉 ,指 巴 蜀 。”
(4).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今 湖北省 及其附近地区。 陈毅 《吟 * 形势》:“ 江 汉 飞传 刘 邓捷,中原重见 李 郑 回。”
拨乱
(1).平定祸乱。《诗·大雅·江汉序》:“《江汉》, 尹吉甫 美 宣王 也。能兴衰拨乱,命 召公 平 淮夷 。”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上》:“及 光武 之际,拨乱之后,如此之比,宜无赦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劲兵鋭卒,拨乱之神物也,用者非明哲,则速 * 之祸焉。”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 魏武 乘时拨乱,电扫羣雄。”
(2).治理乱政。 三国 魏 曹操 《以高柔为理曹掾令》:“拨乱之政,以刑为先。”《明史·冯恩传》:“大学士 李时 小心谦抑,解棼拨乱非其所长。”
(3).挑拨。《红楼梦》第一回:“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
凫鹥
凫和鸥。泛指水鸟。《诗·大雅·凫鹥》:“鳧鷖在 涇 ,公尸来燕来寧。” 毛 传:“鳧,水鸟也。鷖;鳧属。太平则万物众多。” 孔颖达 疏:“在 涇 得所也。鷖,鸥也。” 唐 韩愈 《南内朝贺归呈同官》诗:“明庭集孔鸞,曷取於鳧鷖。” 明 高启 《孤雁》诗:“不共鳧鷖宿,兼葭夜夜寒。”
持盈
保守成业。语本《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国语·越语下》:“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韦昭 注:“持,守也。盈,满也。”《后汉书·蔡邕传》:“心恬澹於守高,意无为於持盈。” 唐 刘禹锡 《上门下裴相公启》:“然持盈之术,古所难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俾后御民者咸知懔朽索,戒持盈。”
四诗
(1).即四家诗。 鲁 《诗》、 齐 《诗》、 韩 《诗》和 毛 《诗》的合称。 汉 代传《诗经》的有 鲁 人 申培 、 齐 人 辕固 、 燕 人 韩婴 ,称“鲁”、“齐”、“韩”三家诗,为今文诗学, 两汉 时皆立于学官, 魏 晋 以后逐渐衰亡。三家诗除存《韩诗外传》外,馀均亡佚。又有 鲁 人 毛亨 ,亦传《诗经》,称 毛 《诗》,为古文诗学,先在民间传授,盛行于 东汉 。 魏 晋 后通行的《诗经》就是 毛 《诗》。四家对诗义的说明、文字的解释,均有所不同,参阅 清 陈乔枞 《四家诗异文考》。参见“ 毛诗 ”、“ 三家诗 ”。
(2).《诗经》的四体:《风》、《大雅》、《小雅》、《颂》。 唐 许尧佐 《五经阁赋》:“ 虞 、 夏 、 商 、 周 之五典,《国》、《风》、《雅》、《颂》之四诗,既精微之与广博,莫不森罗而在兹。”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四诗既删,体裁益衍。” 清 钱谦益 《<增城集>序》:“令採风之使进而被之管絃,言之无罪,闻之足戒,岂不足以列四诗之目而称五諫之首也哉!”
(3).称《南》(《周南》、《召南》)、《豳》、《雅》、《颂》为“四诗”。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经义》:“《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豳》谓之《豳诗》,亦谓之《雅》,亦谓之《颂》,而非《风》也。《南》、《豳》、《雅》、《颂》为四诗,而列国之《风》附焉,此《诗》之本序也。”
和平
(1)
(2) 非暴力的;不通过战争方式的
采取和平战略
(3) 指没有敌对、争端或骚乱的
和平的环境
(4) 没有战争的
和平的方法
(5) 心平气和,和洽安宁;温和的;不猛烈的
药性和平
五际
汉 初《诗》有 齐 鲁 韩 三家。《齐诗》学者 翼奉 说诗,附会阴阳五行之说,以推论政治变化,认为每当卯、酉、午、戌、亥是阴阳终始际会之年,政治上必发生重大变动。《汉书·翼奉传》:“《易》有阴阳,《诗》有五际。”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诗内传》曰:‘五际,卯、酉、午、戌、亥也。阴阳终始际会之岁,於此则有变改之政也。’” 清 朱彝尊 《曹先生溶挽诗六十四韵》:“説《诗》穷五际,布《易》得三爻。”参阅《诗·周南·关雎序》“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唐 孔颖达 疏、 清 陈寿祺 《左海经辨·诗有六情五际辨》、 清 陈乔枞 《三家诗遗说考》。
晦明
(1) 黑夜和白昼
(2) 昏暗和晴朗
(3) 阴晴
宥密
(1).谓存心仁厚宁静。《诗·周颂·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成王 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毛 传:“宥,宽;密,寧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唐禅社首乐章》:“夙夜宥密,不敢寧宴。” 明 张居正 《基命记》:“夫蓄基厚,则发之必宏;嗣德昌,则培之愈固。二圣宥密,所基既厚且宏。”
(2).深密;机密。《诗·周颂·昊天有成命》:“夙夜基命宥密。” 唐 元稹 《追封宋若华制》:“故 宋若华 ,我 德宗孝文皇帝 躬勤庶务,寤寐以之,乃命女子之知书可付信者,省奏中宫。而 若华 等伯姊季妹,三英粲兮,皆在选中,参掌宥密。”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内阁机宜不密》:“文渊阁宥密之地,外臣非公事不能至,廷陛机宜,无敢泄者。”
(3).引申指隐密之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军次实录》:“至虚无寂灭,弃絶人伦,日用之常,简弃造物,分为斋荤,逃税偷安,伪为善行,欲寡过於暗室之中,实欲作恶於宥密之内。”
(4).指枢密院。因其掌管军事机密,故称。 宋 苏轼 《赐正议大夫枢密院事安焘乞退不允批答》:“宥密之司,安危所寄。”《元典章·诏令一·建储诏》:“乃遵 裕皇 居东宫旧制,於六月朔旦,授以皇太子金宝,俾领中书之务,仍兼宥密之司。”
(5).借指机要官员,枢密使等。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宣文阁》:“其为处也,跬步户庭之间,而清严邃密……於是宰辅有所奏请,宥密有所图回,争臣有所绳纠,侍从有所献替,以次入对,从容密勿,盖终日焉。”参见“ 宥地 ”、“ 宥府 ”。
基命
犹始命。谓人主初受天命而就位。《书·洛诰》:“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其基作民明辟。”《周书·苏绰传》:“明主聿兴,不降佐於昊天;大人基命,不擢才於后土。” 明 张居正 《门生为师相高公六十寿序》:“今天子基命宥密,孰与 成王 贤?”
休声
(1).赞美声。《北史·高允传》:“如此,则休声日至,谤议可除。” 宋 范仲淹 《贺胡侍郎致政状》:“国家兴廉让之节,疏涣汗之仁,宠数优贤,休声载路,耀锦南国。”
(2).美好的名声。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迈兹令德,蔼然休声。”《旧唐书·韩瑗传》:“冀欲闻逆耳之言,甘苦口之议,发扬大化,裨益洪猷,垂令誉於将来,播休声於不朽者也。” 清 梅曾亮 《赠林侍郎序》:“人知公抚 吴 之勤,休声美实,洋溢羡衍,而岂知劳身焦思,独运於众人所不见者哉。”
箴规
劝戒规谏。 汉 王符 《潜夫论·明闇》:“过在於不纳卿士之箴规,不受民氓之謡言。”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图象古昔,以当箴规。” 晋 陶潜 《咏三良》:“箴规嚮已从,计议初无亏。”《红楼梦》第一一三回:“ 宝釵 初时不知何故,也用话箴规。” 鲁迅 《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上)》:“如果嘲笑 欧 化式白话的人,除嘲笑之外,再去试一试绍介外国的精密的论著,又不随意改变,删削,我想,他一定还能给我们更好的箴规。”
阙政
有缺陷或弊病的政治措施。《汉书·严助传》:“朝有闕政,遗王之忧。” 颜师古 注:“言朝政有闕,乃使王有忧也。” 唐 司空图 《唐宣州王公行状》:“中外之议,谓公不司文柄,为朝廷闕政。”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农末之相倾,而平糴之法不立;贫富之相役,而占田之数无限,天下之闕政,则莫大乎此。”
芳馨
(1).犹芳香。也借指香草。《楚辞·九歌·湘夫人》:“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廡门。”《楚辞·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张老》:“有顷进饌,精美芳馨,不可名状。”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三八:“今日閒愁为 洞庭 ,茶花凝想吐芳馨。”
(2).喻美好的名声。 清 张大受 《慕庐先生还朝》诗:“出处古来云变化,芳馨谁播史书中。”
(3).指祭品。言其气味芳香。 宋 朱熹 《卧龙庵武侯祠》诗:“寒藻荐芳馨,飞泉奉明酌。”《宋史·乐志九》:“时思致享,肃荐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