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二年秋重游洞霄原文
余杭泉石欠幽探,净拂衣尘入翠岚。九锁山门云上下,一峰天柱殿西南。
元封旧事无人记,德寿仙游有客谈。
痛饮丹泉卧玄石,松风满耳梦初酣。
诗词问答
问:嘉定二年秋重游洞霄的作者是谁?答:胡衍
问:嘉定二年秋重游洞霄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胡衍的名句有哪些?答:胡衍名句大全
胡衍嘉定二年秋重游洞霄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泉石
指山水。《梁书·徐摛传》:“﹝ 朱异 ﹞遂承间白 高祖 曰:‘ 摛 年老,又爱泉石,意在一郡,以自怡养。’ 高祖 谓 摛 欲之,乃召 摛 曰:‘ 新安 大好山水, 任昉 等并经为之,卿为我卧治此郡。’” 宋 杨万里 《送刘惠卿》诗:“旧病诗狂与酒狂,新来泉石又膏肓。”
幽探
(1).谓探求幽胜之境。 唐 张籍 《和李仆射西园》:“虚坐诗情远,幽探道侣兼。” 宋 苏轼 《凤翔八观·东湖》诗:“新荷纳晚凉,轻棹极幽探。” 清 黄景仁 《除夕述怀》诗:“ 吴 山及 越 水,到处工幽探。”
(2).深入寻求。
拂衣
(1).提起或撩起衣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叔向 ﹞曰:‘姦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拂衣从之。” 杜预 注:“拂衣,褰裳也。”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乃有使酒之客,及於难侵之性,不能堪之,拂衣拔棘,而手足相及。”
(2).挥动衣服。形容激动或愤激。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孔 慨然曰:‘……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膾截耳。’於是拂衣而去。” 唐 谷神子 《博导志·崔玄微》:“ 醋醋 怒曰:‘诸人即奉求,余不奉求。’拂衣而起。”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那班门客才晓得他是 崔 魏 逆党,不待曲终,拂衣散尽。”
(3).振衣而去。谓归隐。 晋 殷仲文 《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 首阳 ,拂衣高谢。”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 唐 王维 《送张五归山》诗:“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世态纷紜,半生尘里朱颜老;拂衣不早,看罢傀儡闹。”
翠岚
山林中的雾气。 唐 皮日休 《虎丘寺西小溪闲泛》诗之一:“鼓子花明白石岸,桃枝竹覆翠嵐溪。” 宋 苏轼 《过岭》诗之二:“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嵐。”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各国王公卿相以及文人学士、富商巨族,无不驾飞车、挟重貲,僦居数月,徜徉翠嵐緑漪之中。”
九锁
谓道路曲折险阻。 宋 林景熙 《大涤洞天》诗:“九锁絶人寰,一嶂耸天柱。” 明 宋濂 《瑯琊山游记》:“盖峯回路转,九锁而至 开化禪院 。”
山门
(1) 佛寺的大门
(2) 指佛教
上下
(1) 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职位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2) 辈分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兴
(3) 从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着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优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左右
今年一亩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称衙门中的差役
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水浒传》
天柱
(1).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絶。”《神异经·中荒经》:“ 崑崙 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诗:“党徒们呀,快把你们的头颅借给我来!快把这北方的天柱碰坏!碰坏!”
(2).比喻负重任者。 田汉 《关汉卿》第五场:“可是自从读了 文丞相 的《正气歌》,才知道现在也还有这样不愧前人的地维、天柱,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气了。”
(3).耳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三六六引《长沙耆旧传》:“太尉 刘寿 少遇相师,相师曰:‘耳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
(4).山名。在 山东 平度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七·莱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顶巉巖,耸立如柱。”
(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汉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史记·孝武本纪》:“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东,登礼 潜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 潜县 属 庐江 , 南岳 霍山 也。”
(6).山名。在 浙江省 余杭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涤山 ﹞其右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为第五十七福地。”
(7).山名。 陕西 岐山 的别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四·凤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
(8).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东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气也。”
西南
(1) 西南方
其西南诸峰。——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向西向南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指我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
旧事
已往的事;从前的事
旧事重提
无人
(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诗·郑风·叔于田》。
德寿
(1).见“ 德寿宫 ”。
(2). 宋高宗 赵构 的代称。 宋 岳珂 《桯史·寿星通犀带》:“ 德寿 在北内,颇属意玩好。”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帝王都会》:“ 德寿 默然良久,乃曰:‘朕老矣,人不听我言。’”参见“ 德寿宫 ”。
仙游
亦作“僊游”。1.指信奉道教的人远出求仙访道。 唐 李白 《感兴》诗之五:“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六琴说》:“ 马明生 仙游,见神女於玉几上弹一弦琴,而五音具奏。” 明 屠隆 《綵毫记·知几引退》:“侍奉君王不到头,飘然一衲赋仙游。”
(2).古指亡灵,谓游于仙界,成仙而去。旧亦用为称人死亡的婉辞。 宋 王安石 《英宗祔庙礼毕慰皇帝表》:“仙游既集於宗祊,圣念弥勤於翼室。”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绍兴 初,取 京 ( 蔡京 )亲书,因下詔曰:‘ 隆祐 皇太后僊游不返,殯奉有期,永怀保祐之功,务极褒崇之典。’”《西湖佳话·孤山隐迹》:“ 李諮 闻信,不胜惊悼道:‘我 李諮 承圣恩赐我守 杭 ,一则得以领略湖山佳景,二则便可请教 君復 先生诗篇墨妙,不料仙游,我 李諮 何不幸至此!’”
痛饮
畅快地喝酒
丹泉
传说中的仙泉,饮之不死。 晋 郭璞 《游仙》诗:“ 丹泉 漂朱沫, 黑水 鼓玄涛。”《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谢庄郊游>》:“始整丹泉术,终覿紫芳心。” 吕向 注:“丹泉,丹峦之泉,饮之不死。” 唐 曹唐 《汉武帝于宫中宴西王母》诗:“长生碧字期亲署,延寿丹泉许细看。”
玄石
(1).黑色石头。《山海经·中山经》:“ 婴梁之山 ,上多苍玉,錞于玄石。” 郭璞 注:“言苍玉依黑石而生也。”《后汉书·梁竦传》:“乃作《悼骚赋》,繫玄石而沉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涟水》:“ 鱼石山 ,下多玄石……石黑色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輒有鱼形,鳞鰭首尾,宛若刻画。”
(2).一种形似磁石的石头。可用于医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四·玄石》:“慈石生山之阴有铁处,玄石生山之阳有铜处,虽形相似,性则不同,故玄石不能吸铁。”
(3).指石碑或墓碑。 汉 祢衡 《颜子碑》:“乃刊玄石而旌之。” 晋 孙绰 《太傅褚褒碑铭》:“敢勒玄石,敬刊高謨。” 唐 韩愈 《李公墓志铭》:“铭此玄石,维昧之詒。” 明 杨慎 《江礼记》:“史臣颂烈,敬垂鸿休於玄石。” 王国维 《罗君楚妻汪孺人墓碣铭》:“宜刊玄石,式扬芳烈。”
(4).山名,在 洞庭湖 西。 汉 刘向 《九叹·逢纷》:“驰余车兮 玄石 ,步余马兮 洞庭 。” 唐 李华 《云母泉诗序》:“ 洞庭湖 西 玄石山 ,俗谓之 墨山 。”
(5).传说中知酒味的人,姓 刘 。相传尝于 中山 酤得千日酒,一醉千日始醒。见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五。《文选·张协<七命>》:“ 玄石 尝其味, 仪氏 进其法。” 吕向 注:“ 玄石 ,古之知酒味者。”
松风
(1).松林之风。 南朝 宋 颜延之 《拜陵庙作》诗:“松风遵路急,山烟冒壠生。”《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唐 杜甫 《玉华宫》诗:“溪迴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清 姚鼐 《题张篁村万木奇峰图》诗:“松风远自云中起,摇荡云光山色里。” 李广田 《记问渠君》:“大概是大雨之后吧,山里的泉水,万马奔腾的向下驰去,发出吓人的声响,又加以松风呼啸,自己就像在海涛中夜行。”
(2).古琴曲《风入松》的别称。 唐 李白 《鸣皋歌送岑徵君》:“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宋 苏轼 《十二琴铭·鹤归》诗:“白鹤归来见曾玄,《陇头》《松风》入朱絃。” 明 唐顺之 《铜雀台》诗之二:“翠襦霑《薤露》,锦瑟入《松风》。”
(3).指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纸窗儿明,僧房儿雅,一椀松风啜罢,两箇倾心地便説知心话。” 凌景埏 校注:“松风,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