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曾子华游赣原文
丈夫达有遇,出令走千里。焚香玩太空,宴坐尘不起。
云胡子曾子,不自乐沂不。
风烟挟两袖,足跟尚芒履。
持被直承明,三省良未忆。
观君气如虹,接淅亦可美。
昔年子长游,落笔妙信史。
三苏出岷峨,文章仰欧子。
此行崆峒岭,万事宁足侈。
郁孤有奇观,佳句公摩洗。
予生事斗室,出若畏澜蠡。
长安歌狭邪,神鼎铸螭鬽。
穷通匪同途,动静实一理。
时止复时行,愿与参此义。
诗词问答
问:送曾子华游赣的作者是谁?答:邓有功
问:送曾子华游赣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邓有功的名句有哪些?答:邓有功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丈夫
(1) 已婚女子的配偶
古者丈夫不耕。——《韩非子·五蠹》
(2) 男子
生丈夫,…生女子。——《国语·越语》
(3) 成年男子
丈夫气
丈夫亦爱怜。——《战国策·赵策》
出令
发出命令。《书·周官》:“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管子·立政》:“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宪於国。” 宋 陆游 《贺礼部郑侍郎启》:“恭审笔橐升华,资论思于禁路,丝纶出令,兼润色于皇猷。”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吾谓即使朝廷出令,前鼎鑊而后 * ,驱之而出家,彼寧有守其妻孥以死者耳?必不愿也。”
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焚香
(1) 烧香
焚香拜佛
(2) 点燃香支
焚香祷告
太空
(1)
(2) 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区域
(3) 太阳系以外的所有宇宙
(4) 天空
时时有一缕愁烦,像澄清的太空中的云翳一样,沾污了心的明净。——叶圣陶《倪焕之》
宴坐
静坐,安坐
龙湫宴坐。——宋· 沈括《梦溪笔谈》
不起
(1).不发动;不发生。《庄子·则阳》:“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韩非子·姦劫弑臣》:“是以国安而 * 不起。” 明 何景明 《内篇》之十七:“生息安理,盗故不起。”
(2).指不出动。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公如不起,孰拯斯危?”
(3).不肯起来;不能起来。《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军国事皆与筹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平原祢衡传》:“ 衡 至,众人皆坐不起。” 唐 杜甫 《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之二:“已知嗟不起,未许醉相留。” 仇兆鳌 注引 卢元昌 曰:“不起者,谓王病酒不能起。”
(4).病不能愈。《战国策·秦策一》:“ 孝公 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 商君 ,辞不受。” 唐 黄滔 《司直陈公墓志铭》:“方期輟从藩屏,入践諫垣,不幸寝疾,浹辰不起矣。”《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蘧太守 已是病得重了,看来是个不起之病。”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二家邻居》:“这给母亲的打击太大了,因此忧郁成病,终至不起。”
(5).不出任官职。《后汉书·庾乘传》:“﹝ 乘 ﹞后徵辟并不起,号曰:‘徵君’。” 唐 李白 《赠卢徵君昆弟》诗:“二 卢 竟不起,万乘高其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徐中丞》:“迁 江苏 布政使,丁父忧,詔夺情,不起,服闋入都。”
(6).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力量够不上。 元 无名氏 《来生债》第一折楔子:“没钱,请良医不起。”《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主人辞不得,一日供他两番,而今多了,也供不起了。”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他的无谓的冒险举动,当然称不起勇敢,但我不同意你的话。”
胡子
(1) 人脸上,通常指成年男子脸上的下巴、嘴唇和邻近部位的胡须
(2) 〈方〉∶胡匪
风烟
风尘、烟雾;云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芒履
芒鞋。 唐 孟浩然 《白云先生王迥见访》诗:“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 宋 陆游 《夜出偏门还三山》诗:“水风吹葛衣,草露溼芒履。” 清 鲁一同 《檄凤颍淮徐滁泗宿海八府属文》:“马步并进,更番休息,贼之芒履赤足,不能敌也。”参见“ 芒鞋 ”。
承明
(1).古代天子左右路寝称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后,故称。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守文之君之寝曰左右之路寝,谓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后者也。”
(2).即 承明庐 。《汉书·翼奉传》:“ 未央宫 又无 高门 、 武臺 、 麒麟 、 凤皇 、 * 、 玉堂 、 金华 之殿,独有 前殿 、 曲臺 、 渐臺 、 宣室 、 承明 耳。” 南朝 梁元帝 《去丹阳尹荆州》诗:“驂驾乘駟马,謁帝朝 承明 。” 宋 辛弃疾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词:“想夜半 承明 ,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参见“ 承明庐 ”。
三省
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国历史上隋唐时代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实际上为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这一制度对后代的官制影响很大
接淅
捧着已经淘湿的米。语出《孟子·万章下》:“ 孔子 之去 齐 ,接淅而行。” 朱熹 集注:“接,犹承也;淅,渍米也。渍米将炊,而欲去之速,故以手承米而行,不及炊也。”后以“接淅”指行色匆忙。 宋 苏轼 《归朝欢》词:“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 江 南客。” 清 钱陆灿 《周亮工墓志铭》:“三仕三已,如传舍接淅,不及有所裨益,故莫得而书焉。” 王闿运 《<老子注>序》:“见不行则接淅也。”
昔年
前几年;从前
昔年欲登未登者。——《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长游
什长和游宗。谓乡中之行政长官。《管子·八观》:“乡毋长游,里毋士舍,时无会同,丧蒸不聚,禁罚不严,则齿长辑睦毋自生矣。” 尹知章 注:“﹝长游,﹞什长、游宗也。”
笔妙
谓笔中妙品。 晋 王羲之 《笔经》:“製笔之法……直中绳,勾中钩,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曰笔妙。”
信史
纪事真实可信、无所讳饰的史籍。《公羊传·昭公十二年》:“《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 齐桓 、 晋文 ;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 宋 陆游 《史院书事》诗:“信史新修稿满牀,牙籤黄帊带芸香。”《清史稿·圣祖纪三》:“壬戌,诫修《明史》史臣覈公论,明是非,以成信史。”
三苏
宋 文学家 苏洵 及其子 轼 、 辙 俱以文名,世称三 苏 。 宋 苏轼 《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鴂舌问三 苏 。”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才识》:“ 嘉祐 初,﹝ 苏洵 ﹞与二子 軾 、 辙 至京师……於是父子名动京师,而 苏氏 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 苏 ,盖 洵 为老 苏 , 軾 为大 苏 , 辙 为小 苏 也。”《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 苏 ;称他父子,谓之三 苏 。”
岷峨
(1). 岷山 和 峨眉山 的并称。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让右将军荆州刺史表》:“水交 沅 澧 ,山通 岷 峨 ,襟带百县,縈抱七州。”《周书·静帝纪》:“虽復 岷 峨 投袂,翻成陵夺之威; 漳 滏 勤王,无救 宗周 之殞。”
(2).特指 峨眉山 。以其在 岷山 之南,故称。 唐 卢纶 《送张郎中还蜀歌》:“廻首 岷峨 半天黑,传觴接膝何由得。” 宋 苏轼 《满庭芳》词:“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 岷峨 。” 清 姚鼐 《左仲郛浮渡诗序》:“然后登 岷峨 ,揽西极,浮 江 而下。”一说 岷 为 青城山 ; 峨 为 峨眉山 。
文章
(1) 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崆峒
(1)
(2) 山名,在甘肃
(3) 岛名,在山东
(4) 指仙山
此去定教扶圣主,将军真可倚崆峒。——《杨家将演义》
万事
一切事情;全部事情
万事如意
郁孤
见“ 鬱孤臺 ”。
有奇
还有零头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明· 魏学洢《核舟记》
佳句
诗文中精辟的语句
生事
(1) 制造麻烦;惹事非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水浒》第十四回
造谣生事
(2) 指生计;境遇
生事若何?
斗室
形容极小的屋子
不过我们也并非满足于现状,是身处斗室之中,神驰宇宙之外。——鲁迅《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安歌
神态安详地歌唱。《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王夫之 通释:“安歌,声出自然。” 南朝 梁 任昉 《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寧知安歌日,非君撤瑟晨。” 唐 羊士谔 《乾元初赋诗十四韵刻于石壁》:“横吹多凄调,安歌送好音。”
狭邪
指小街曲巷,娼妓居住的地方
狭邪小说
神鼎
(1).鼎的美称。上古帝王建立王朝时必铸新鼎作为立国的重器。《史记·封禅书》:“闻昔 泰帝 兴神鼎一,一者壹统,天地万物所繫终也。” 汉 焦赣 《易林·渐之临》:“ 禹 作神鼎, 伯益 衔指。斧斤既折,撞立独倚。” 宋 罗泌《路史·后纪一·太昊》:“﹝ 太昊 ﹞爰兴神鼎,制郊禪。”后世因以“神鼎”喻指皇位。《宋书·袁顗传》:“神鼎将沦,宗稷几泯。” 清 沉德潜 《司马懿故居》诗:“中原回首移神鼎,竖子成名建禪坛。”
(2).指道教炼丹药的鼎器。 南朝 梁 江淹 《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 广成 爱神鼎, 淮南 好《丹经》。”
螭鬽
见“ 螭魅 ”。
穷通
(1).困厄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於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吕氏春秋·高义》:“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故性命之道,穷通之数,夭閼纷纶,莫知其辨。” 清 刘大櫆 《难言三》:“人之有穷通得丧,天也。”
(2).谓干涸与流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 川渠 又东北合 滱水 ,水有穷通,不常津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水流亦有时穷通,信为灵矣。”
(3).谓阻隔与通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夫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
动静
(1) 指动作或说话发出的声音
(2) 消息;情况
牢城营里都没有动静。——《水浒传》
一理
(1).同一准则。《吕氏春秋·审分》:“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高诱 注:“身治则国治,故曰一理之术也。”《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然则八代之制,几可以一理贯。” 刘良 注:“一理谓合典则也。”《二程遗书》卷十八:“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明 胡居仁 《居业录·心性》:“天地人物,分虽不同,同此一理。”
(2).一个道理。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非可以一理徵,非可以一途验。” 宋 真德秀 《问格物致知》:“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宣和遗事》前集:“看破治乱两途,不出阴阳一理。”
(3).同一地理区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且 吴 与 越 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而 吴 侵伐,大过五也。”
(4).温习一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时行
时兴
时行歌曲
与参
参与;参加。《汉书·赵充国传》:“朝庭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议,问筹策焉。”《三国志·吴志·孙坚传》:“ 温 表请 坚 与参军事,屯 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