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四出形如秋海棠,叶翻双耳执承浆。
琼英那许熏池守,垂草当生敖岸阳。
冷语哗嚣漫致诮,温容沕穆自含光。
泰西制岂能知古,喻水休论圆与方。
诗词问答
问:《咏痕都斯坦玉盂制出月邦贡来葱岭抚碧琳之温润搴芳艾之葳蕤腴琢连城阆圃宜承晞露花开四照善卷正艳秋阳惟置盂取义乎益安而铭器寓怀于非宝》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二
参考注释
四出
(1).向四面延伸;从四处长出。《周礼·春官·典瑞》“四圭有邸”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云:“圭本著於璧,故四圭有邸,圭末四出故也。” 宋 王安石 《揖仙阁》诗:“水花红四出,山竹翠相围。”
(2).指到各处去。《后汉书·董卓传》:“ 卓 先遣将 徐荣 、 李蒙 四出虏掠。”《明史·顾清传》:“营差四出,海内骚然。” 王汶石 《大木匠》:“如今 桃叶 自己挑中了一个人,妈妈四出访问,盘根究底。”
(3).指四出文钱。古代货币名,因钱背有纹四出,故称。 清 顾炎武 《钱 * 》:“﹝ 汉 ﹞逮于 灵献 ,为四出,为小钱, 汉 钱凡九变。”
秋海棠
(1)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球形,叶子斜卵形,叶背和叶柄带紫红色,花淡红色。供观赏
(2) 这种植物的花
承浆
穴位名。下唇中央的凹陷处。《释名·释形体》:“口下曰承浆。浆,水也。”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卷三:“承浆,一名天池,在颐前唇之下,足阳明、任脉之会。”
琼英
(1).似玉的美石。《诗·齐风·著》:“尚之以琼英乎而。” 毛 传:“琼英,美石似玉者。”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楯类腾蛇,槢似琼英。” 唐 李商隐 《一片》诗:“一片琼英价动天,连城十二昔虚传。” 清 谭嗣同 《菊花石瑶华砚铭》:“投我以琼英,以丹以黄,以莫不平。”
(2).喻美丽的花。 唐 柳宗元 《新植海石榴》诗:“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 宋 周邦彦 《水龙吟·梨花》词:“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 元 无名氏 《一枝花·惜春》曲:“春阴低画阁,梅瓣琼英落。” 明 袁华 《花游曲》:“木兰载春石湖里,手弄琼英掬秋水。”
(3).喻雪花。 唐 裴夷直 《和周侍御洛城雪》:“天街飞轡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虞令公早慧》:“﹝ 虞令公 ﹞赋《雪花诗》云:‘琼英与玉蕊,片片落阶墀。’”
(4).比喻美女。 清 李渔 《慎鸾交·弃旧》:“不向 巫山 顶上行,那知人世有琼英。”
(5).比喻美妙的诗文。 唐 孟郊 《同从叔简酬卢殷少府》诗:“羞将片石文,鬭此双琼英。” 宋 苏轼 《南歌子·送行甫赴馀姚》词:“且将新句琢琼英。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 明 海瑞 《晚霁谒张水南翰读归复简此》诗:“临风漫省瑶华遗,欲报琼英愧不如。”
熏池
传说中的神名。
当生
在生;有生之年。《列子·杨朱》:“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冷语
讥笑讽刺的话
冷语冰人(用尖刻的话对待人)
哗嚣
喧哗;喧嚣。《国语·楚语下》:“若夫譁嚣之美, 楚 虽蛮夷,不能宝也。” 韦昭 注:“譁嚣,犹讙譁。” 清 李清 《三垣笔记附识》上:“忽内宫羣譁嚣,不可止。” 康有为 《<留芳集>序》:“不为俗学事譁嚣表暴。”
沕穆
深微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 司马贞 索隐:“沕穆,深微之貌。” 张守节 正义:“沕音勿。” 唐 李白 《明堂赋》:“淳风沕穆,鸿恩滂洋。” 明 宋濂 《黄文献公祠堂碑》:“阳乌高騫耸觚稜,庭宇沕穆森巨楹。” 雷昭性 《名说》:“盖在疏仡,循蜚之上世,睢盱其俗,沕穆其天,各安其澹泊,各循其食游,而无有争竞攘夺之是非存焉。”
含光
(1).蕴含光彩。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后以形容女子光彩动人。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肯向天涯托掌珠,含光佳侠意何如?”
(2).犹和光。谓内蕴不外露。比喻至德。 汉 蔡邕 《陈大丘碑文》:“赫矣 陈君 ,命世是生,含光醇德,为士作程。”《魏书·常景传》:“其赞 扬子云 曰:‘ 蜀江 导清流, 扬子 挹餘休。含光絶后彦,覃思邈前修。’”
(3).比喻随俗浮沉。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三:“有耳莫洗 潁川 水,有口莫食 首阳 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4).犹敛光。收敛光辉。 唐 刘禹锡 《洞庭秋月行》:“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
(5).宝剑名。《列子·汤问》:“ 孔周 曰:‘吾有三剑,唯子所择……一曰含光,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有。’” 清 汤璥 《<交翠轩笔记>后序》:“覩其剑,而无 薛烛 之识以察之,则含光、承影与苗山、羊头同利矣。”
泰西
犹极西。旧泛指西方国家,一般指 欧 美 各国。 清 方以智 《东西均·所以》:“泰西之推有气映差,今夏则见河汉,冬则收,气浊之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善天文算法》:“自 明 中叶泰西人入 中国 ,而算法、天文精於中土。” 清 黄遵宪 《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泰西纪历二千年,祇作寻常数圆缺。” 瞿秋白 《饿乡纪程》九:“我却后悔不曾多受几年东方古文化国的社会教育,再到‘泰西’去。”
岂能
怎能;哪能
我岂能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