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养病惬清夏,郊园敷卉木。窗夕含涧凉,雨馀爱筠绿。
披怀始高咏,对琴转幽独。
仰子游群英,吐词如兰馥。
还闻枉嘉藻,伫望延昏旭。
唯见草青青,闭户沣水曲。
诗词问答
问:《西郊养疾闻畅校书有新什见赠久伫不至先寄此诗》的作者是谁?答:韦应物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韦应物的名句有哪些?答:韦应物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187_47
参考注释
养病
因患病而休息
清夏
清和的初夏。 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之四:“时惟清夏始,云景曖含芳。” 唐 皮日休 《鲁望以竹夹膝见寄因次韵酬谢》:“拂润恐飞清夏雨,叩虚疑贮碧湘风。”
郊园
城外的园林。《南齐书·高帝纪上》:“秬草腾芳於郊园,景星垂暉於清汉。” 唐 张九龄 《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诗:“宅生惟海县,素业守郊园。” 元 揭傒斯 《渊明归去来图》诗:“悠悠川途迥,忽已造郊园。”
卉木
草木。《诗·小雅·出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毛 传:“卉,草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隐秀》:“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繒帛之染朱緑。”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平泉庄 在 洛城 三十里,卉木臺榭甚佳。” 清 顾炎武 《赠同系阎君明锋先出》诗:“春风吹卉木,大海放禽鱼。”
披怀
(1).敞开胸怀。喻诚心相待。《文选·潘岳<金谷集作诗>》“投分寄 石 友” 李善 注引 汉 阮瑀 《为魏武与刘备书》:“披怀解带,投分託意。” 晋 陆机 《辩亡论下》:“卑宫菲食,以丰功臣之赏;披怀虚己,以纳謨士之筭。”
(2).畅怀。 唐 韦应物 《西郊养疾闻畅校书有新什见赠》诗:“披怀始高咏,对琴转幽独。”
高咏
(1).朗声吟咏。 晋 王羲之 《与谢万书》:“兴言高咏,衔杯引满。” 唐 李白 《夜泊牛渚怀古》诗:“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一七:“自别 吴郎 高咏减,珊瑚击碎有谁听?”
(2).好诗篇;佳作。 宋 梅尧臣 《晏成续太祝遗双井茶》诗:“神还气主读高咏,六十五篇金出沙。” 明 张居正 《寿马年兄母八十》诗:“况是 茂陵 词赋客,可无高咏续《南陔》?”
幽独
(1).静寂孤独。亦指静寂孤独的人。《楚辞·九章·涉江》:“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唐 杜甫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诗:“天雨萧萧滞茅屋,空山无以慰幽独。” 唐 司空图 《秋思》诗:“势利长草草,何人访幽独?”
(2).独处。 清 陈确 《讲义二·尽心章》:“古有谓性为天所命者,非推高之词也,正欲合言之而使学者反求诸幽独之地焉耳。” 清 谭嗣同 《仁学》二:“莫显乎微,容色可徵意旨;莫见乎隐,幽独即是大廷。”
吐词
见“ 吐辞 ”。
嘉藻
对他人诗文、书札的美称。 三国 魏 曹植 《冬至献袜颂表》:“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先臣或为之颂。臣既玩其嘉藻,愿述朝庆。” 唐 孟浩然 《与张折冲游耆闍寺》诗:“因君振嘉藻, 江 楚 气雄哉!” 清 金农 《蔡七舍人削牍寄予因答来贶》诗:“临风答嘉藻,何日诵琼琚。”
伫望
(1).久立而远望。《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州郡飞輓,旋给京师,租庸使 孔谦 日於 上东门 外佇望其来,算而给之。” 宋 梅尧臣 《卫州通判赵中舍》诗:“况闻别乘至,佇望大河曲。”《红楼梦》第一回:“老先生倚门佇望,敢街市上有甚新闻么?”
(2).等候,盼望。 明 李贽 《覆刘肖川》:“千万一来,佇望!” 叶紫 《丰收》三:“大家都佇望着 何八爷 的好消息。”
昏旭
(1).黄昏和清晨。 唐 李绅 《逾岭峤荒陬抵高要》诗:“百处溪滩异雨晴,四时雷电 * 旭。” 宋 王禹偁 《济州众等寺新修大殿碑序》:“先是无鐘以警昏旭,乃范金以鸣之。”
(2).以指短时间。 前蜀 杜光庭 《醮名山灵化词》:“未更昏旭,悉已荡餘。中外再寧,寰海称抃。”
青青
(1) 茂盛的样子
青青园中葵。——《乐府诗集·长歌行》
郁郁青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溪上青青草。——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尽荠麦青青。——宋· 姜夔《扬州慢》
(2) 墨绿色
云青青兮欲雨。——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客舍青青柳叶新。——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闭户
指人不预外事,刻苦读书。《文选·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闭户自精,开卷独得。” 李善 注引《楚国先贤传》:“ 孙敬 入学,闭户牖,精力过人,太学谓曰‘闭户生’。” 南朝 梁 王僧孺 《太常敬子任府君传》:“下帷闭户,投斧悬梁。” 清 张穆 《与陈颂南书》:“窃见先生年来日以招呼名士为事,苟有闻於世,必宛转引为同类,从无闭户自精、读书味道之时。”
水曲
水流曲折处;曲折的水滨。《周礼·地官·保氏》“四曰五驭” 汉 郑玄 注:“五驭:鸣和鸞,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铁路遇山岭水曲,均须遶越,架空凿洞,亦可驶行。”
宋 代西南少数民族舞曲名。《宋史·蛮夷传四·西南诸夷》:“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