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遍满原文
你撇开愁虑。
宽心且保多病躯。譬如你前日死了。今日幸然呵。
留得残生作道理。
你黄泉得再归。
这神灵事岂虚。
可知道姻缘数未终。
必竟有相逢处。
诗词问答
问:香遍满的作者是谁?答:王玉峰
问:香遍满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王玉峰的名句有哪些?答:王玉峰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六十种曲 焚香记 第三十四出
参考注释
撇开
(1) 放在一边,不予讨论或考虑
咱们撇开这个问题
(2) 丢下
撇开整个事务不管
愁虑
忧虑;发愁
收入多了,他再也不为生活而愁虑了
宽心
(1) 心情舒畅
今日交了考卷,宽心之至
(2) 使人安心的
说几句宽心话
病躯
抱病之身。《三国演义》第五二回:“ 琦 谓 肃 曰:‘病躯不能施礼, 子敬 勿罪。’”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你们这样衰老,又且都是病躯,将来怎么样去杀贼!”
譬如
(1) 举个例子,打个比方;例如
(2) 比如,好比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宋· 苏轼《教战守策》
前日
前天,昨天的前一天
招前日宾客。——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唐 韩愈 《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水浒传》第四五回:“ 杨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见外?有的话,但説不妨。’”《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华忠 説:‘今日赶不到的;他连夜走,也得明日早上来。’”
(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幸然
犹幸亏;有幸。 宋 刘克庄 《鹧鸪天·腹疾困睡和朱希真》词:“幸然无事污青史,省得教人奏赤章。”《水浒传》第六一回:“我思量平生学的一身本事,不曾逢着买主,今日幸然逢此机会,不就这里发卖,更待何时!”《今古奇观·卖油郎独占花魁》:“幸然两下相逢,你贪我爱,割捨不下。”
残生
(1) 晚年;余生
(2) 幸存的生命
道理
(1) 事物的规律
跟他讲解物理学的道理
(2) 事情或论点的根据;理由
摆事实,讲道理
(3) 办法
我们可以商量个道理救得此人么?——《儒林外史》
(4) 打算
候朝廷诸事安顿后,再做道理。——《三侠五义》
(5) 处置;处理
咱们可先将他带回去,再作道理。——《施公案》
黄泉
地下的泉水;地面;墓地;迷信者称人死后居住的地方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黄泉共为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吾独向黄泉。
黄泉下相见。
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神灵
(1) 指各类神
上天神灵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死海不死》
(2) 神异;神奇
生而神灵
(3) 指魂魄;灵魂
可知道
亦省作“ 可知 ”。1.难怪。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三折:“那 王仲宣 别也不别,竟自去了,有这般傲慢的!可知道 荆王 不肯用他。”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四折:“元来如此,可知 韦皋 他前日见面生情也。”《水浒传》第四九回:“原来却是 乐和 舅,可知尊颜和姆姆一般模样。”
(2).犹当然。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一折:“不知前世今生甚的缘法,相会在花枝下,可知道 刘郎 喜杀,又值我 玉真 未嫁。”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一折:“你便道:‘ 李顺 ,你要饶么?’他道:‘可知要饶哩。’”《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若是我嫁得一个似这般子弟,可知好哩。”
(3).须知。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一折:“一壁厢磣可可停着老子,一壁厢眼睁睁送了孩儿。可知道福无重受日,祸有并来时。”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二折:“老人家不晓事,耳根边只管聒絮,可知我染病哩。”
姻缘
旧时指婚姻的缘分
千里姻缘一线牵
必竟
终究,到底。必,通“ 毕 ”。 唐 贾岛 《投孟郊》诗:“必竟获所实,尔焉遂深衷。” 宋 周弼 《会稽山》诗:“必竟兴亡谁可料,但闻陵谷变飞尘。”《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内科又説:‘是肺经受风,必竟要吃消风散毒之剂。’”《红楼梦》第二六回:“必竟是 寳玉 恼我告他的原故。”
有相
(1).谓有贵相。 汉 王充 《论衡·命义》:“犹 高祖 初起,相工入 丰 沛 之邦,多封侯之人矣。未必老少男女俱贵而有相也。”《北史·齐纪中·文宣帝》:“﹝ 武明太后 ﹞及产,命之曰 侯尼于 , 鲜卑 言有相子也。” 唐 白居易 《自咏》:“形容瘦薄诗情苦,岂是人间有相人?”
(2).指有贵相的人。《太平广记》卷三二八引 唐 戴孚 《广异记·阎庚》:“鬼云:‘ 庚 命贫,无位禄。’ 仁亶 问:‘何以致之?’鬼云:‘或绊得佳女,配之有相,当能得耳。’”
(3).佛教语。佛教主张万有皆空,心体本寂。称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为“有相”。相,指事物的形象状态。 唐 一行 《大日经疏》卷一:“可见可现之法,即为有相;凡有相者,皆是虚妄。” 唐 姚合 《过钦上人院》诗:“有相无相身,唯师説始真。”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何谓违宗?彼以物有如种极微也。而忌言人有菴摩罗识。因言无相者无有。詰之曰:如种极微有相不?则解矣。”
逢处
到处,随处。 唐 吴融 《途中见杏花》诗:“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